產業轉型
- 背景說明
-
台灣經濟發展,在高瞻遠矚的前輩技術官僚擘劃下,於80年代至90年代躋身全球產業鏈,奠定資通訊產業發展基礎。惟2000年之後,因未能成功轉型,以致經濟競爭力下滑。台灣如何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科技進步驅動產業快速變動的趨勢下,奠基於代工強國的基礎上,讓經濟再次起飛?政府的責任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改善兩岸關係;企業則應改變思維和營運模式,因應時代浪潮。
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仍然比不上工業,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新興商業模式崛起,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
- 新聞導覽
-
手機當然是文創
來源: 吳戈卿,中國時報 — 2015年06月22日hTC市值劇跌及開發無線互聯產業基礎架構的電信業者被趕出文創園區兩件看似無關事件,卻凸顯了政府與產業界對運用數位工具認知脫節,對定義數位內容前景迷惘,對推動數位經濟產業政策束手無策。
閱讀全文
正視大陸布局全球價值鏈 對台灣的影響
來源: 吳福成,工商時報 — 2015年06月18日最近大陸紅色供應鏈已成為台灣產業界關注的焦點議題。但紅色供應鏈並非突然冒出,而是發展了10多年,只是國人忽視它的潛在威脅。目前除有「紅色恐懼」外,大陸正在布局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地位提升,並與「一帶一路」大戰略掛勾,此舉勢必影響現行兩岸產業分工格局。
閱讀全文
運用國家力量 強化半導體競爭力
來源: 王伯元,工商時報 — 2015年06月17日半導體產業可說是台灣目前的明星優勢產業,單以2014年而論,台灣總體IC產值就超過2.2兆元,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4%,總銷售值達全球半導體市場22%、總IC市場26%。以全球產值排名,台灣僅次於美國,坐二望一。
閱讀全文
新興經濟體亟需結構改革
來源: FT中文網社評 — 2015年06月15日直到不久前,新興市場還常常被譽為世界經濟的“永動機”。在2000年代,大型新興經濟體推動了全球產出和貿易的繁榮,人們創造了“金磚國家”(Brics,指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等有意思的新詞向其致敬。而且,當2008年金融危機讓富裕世界陷入混亂時,許多中等收入國家憑借抵禦力相對較強的的銀行體系和龐大的外匯儲備走出了動盪,並迅速恢復了增長。
閱讀全文
企業不能只累積自己的財富
來源: 林建甫,中時電子報 — 2015年06月02日近來社會上瀰漫著一股世代、階級之間的對立氛圍,其顯著的程度甚至直逼在政治上藍綠對立的態勢。也因此,不論是柯文哲市長上任後開始對所謂的「五大案」進行檢討,或是在討論國內薪資、稅制等問題時,內容總少不了「世代公平」、「分配正義」等字眼,我們看到中年世代與年輕世代對立、富人階級與一般人對立,乃至於軍公教與一般勞工之間也出現對立,深感憂心。
閱讀全文
朱敬一專欄:長照─要吃多少麵,就得煮多少麵條
來源: 朱敬一,風傳媒 — 2015年05月27日「長照法」三讀通過了,但是真正關係長照執行的「長照保險法」還沒審議。我的意見很簡單:先別急著審;先讓我們把「長期照護」的社會保險本質弄清楚。以下,我從幾個基本數字開始談;先說數字、再講觀念。
閱讀全文
中國製造2025與台灣工業4.0
來源: 中時電子報 — 2015年05月27日大陸李克強總理3月下旬表示要提出「中國製造2025」,國務院5月8日正式提出《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具體擘畫中國大陸成為製造強國的依據,充分展現中國大陸力爭2025年晉身製造強國之列的企圖。台灣在中國大陸這一波製造業全面升級過程中應當扮演何種角色,應及早思考。
閱讀全文
文創不是「一種」產業
來源: 楊渡,中時電子報 — 2015年05月27日上次專欄寫了文創的整體觀,雖然觸及一些主要問題,但最核心的兩個觀念仍未能說明白,此即文化與產業。 先說被誤解最多的「產業」。事實上,所謂「文化創意產業」,絕大多數人都談「創意」很少人願意去談產業,彷彿一談,就俗了,低了。但恰恰是產業,決定了文化與創意的生死。 然而,現在的「文創產業」根本上就是許多種產業的合稱,每一種產業有各自的特性與市場,內容就非常分殊,不是一句話就能全包。
閱讀全文
- 專家觀點
- 基金會關注
-
基金會相關活動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2017.09.02 2012.07.14
2012.07.15
2012.07.21
2012.07.22
-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檢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