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公 與 義 / 觀察與追蹤 / 產業轉型

產業轉型

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仍然比不上工業,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新興商業模式崛起,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
背景說明

台灣經濟發展,在高瞻遠矚的前輩技術官僚擘劃下,於80年代至90年代躋身全球產業鏈,奠定資通訊產業發展基礎。惟2000年之後,因未能成功轉型,以致經濟競爭力下滑。台灣如何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科技進步驅動產業快速變動的趨勢下,奠基於代工強國的基礎上,讓經濟再次起飛?政府的責任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改善兩岸關係;企業則應改變思維和營運模式,因應時代浪潮。

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仍然比不上工業,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新興商業模式崛起,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

新聞導覽

朱敬一專欄:斯斯有兩種,創新創業也有兩種

來源: 朱敬一,風傳媒 2014年03月05日

最近馬雲來台演講掀起風潮,大家都在討論他對年輕人的建言與鼓勵。而馬雲要以百億資金為台灣年輕創業家成立基金,更是引起轟動,甚至引發國發會的緊張。國發會的新聞稿指出,台灣有花博園區、有國發基金,而中國大陸環境不穩定、充滿潛規則,結論當然是:台灣比對岸更適合創業。 閱讀全文

因應高齡化 江揆:普設日照中心

來源: 工商時報 2014年02月20日

根據國發會對人口推計,2016年起,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14歲以下的幼年人口,老化指數超過100%,台灣長照服務網布建十分迫切。 閱讀全文

人口傾斜 六都坐大 區域平衡成空想

來源: 聯合報 2014年02月11日

齊柏林用電影鏡頭看見了一個美麗但哀愁的台灣,但若是以數字加上想像力,卻可以看見另一個台灣,同樣讓人心驚。 閱讀全文

台灣環境服務業登陸 潛規則不明 評估過於樂觀?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4年01月27日

開放兩岸環境服務業貿易,官方不斷以「中國市場規模明顯較我方為大」、「中國為相當可觀之龐大市場」,「大致皆看好未來中國市場前景」,對於可能的投資風險卻隱而不提。曾於中國居住觀察的環保團體則指出,這種不務實的態度,恐怕讓兩岸因貿易交流而下修環保標準。 閱讀全文

孫運璿自貿區夢想 一等40年

來源: 聯合報 2013年12月11日

今年正值已故行政院長孫運璿百年冥誕,半世紀前,台灣面臨台美斷交、石油危機等困境,他帶領行政團隊推動十大建設、產業升級,為台灣奠定根基。 閱讀全文

林三貴:長照綠地 等待青年耕耘

來源: 聯合報 2013年10月31日

「長期照顧是台灣最龐大的內需產業,社會企業是滿足這項需求的最好辦法。」勞委會職訓局局長林三貴長期關注社會就業問題,表示從就業角度看,有兩百多萬待照顧者的長期照顧產業,還是一大片等待耕耘的綠地,「歡迎青年投入」。 閱讀全文

假如新加坡能搬來台灣

來源: 聯合報 2013年08月15日

雖只是個蕞爾小島,天然良港之外,幾無任何資源,新加坡絕對是舉世矚目的明星。除了年年在各種國際競爭力評比之中名列前茅,勇冠歐美先進國家,新加坡的每人所得是台灣的兩倍半以上,若與地理條件簡直如出一轍的高雄相比,更高達三倍,最讓我們的人民豔羨不已。 閱讀全文

蕭萬長:除3大路障 推4項工程

來源: 聯合報 2013年07月31日

蕭萬長昨日表示,過去一年雖見到政府及民間拚經濟的許多努力,但整個台灣經濟仍陷於「轉不動」的困境,要突破此困境,必須先掃除政府政策調整過慢、社會改革意識待凝聚,與經濟信心重建刻不容緩等三大路障。 閱讀全文

專家觀點
基金會關注

基金會相關活動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2017.09.02

數位建設翻轉台灣-深思、追趕、整合

版面刊登連結

2012.07.14

2012.07.15

2012.07.21

2012.07.22

實在年代二—服務經濟轉型系列講座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