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
- 背景說明
-
台灣經濟發展,在高瞻遠矚的前輩技術官僚擘劃下,於80年代至90年代躋身全球產業鏈,奠定資通訊產業發展基礎。惟2000年之後,因未能成功轉型,以致經濟競爭力下滑。台灣如何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科技進步驅動產業快速變動的趨勢下,奠基於代工強國的基礎上,讓經濟再次起飛?政府的責任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改善兩岸關係;企業則應改變思維和營運模式,因應時代浪潮。
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仍然比不上工業,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新興商業模式崛起,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
- 新聞導覽
-
管中閔VS.西蒙,擦出火花 要助中堅企業長大
來源: 工商時報 — 2013年01月09日提出發展「中堅企業」構想的行政院政務委員管中閔,昨天遇上德國「隱形冠軍」大師西蒙,對談擦出火花。管中閔說,在經濟部選出具潛力的中堅企業後,下一階段將以政策工具協助中堅企業長大,向外拓展國際市場動能。
閱讀全文
提升政策品質 面對經濟新局
來源: 經濟日報 — 2013年01月04日亞洲的區域經濟局勢已然改變,但是台灣仍舊缺乏相應的調整。比起周邊國家在經貿策略的銳意精進,我們的政策思維彈性不夠大,調整亦不夠快。如果台灣過去締造的經濟奇蹟,有相當比例歸功於政府,則目前遭遇經濟動能不足,也有一定成數歸責於政策。世界上大概沒有一個國家是政策品質低落,但經濟實力強大的;唯有與時俱進的政策設計,才是國家競爭力的保證。
閱讀全文
社論-面對四大挑戰讓台灣脫胎換骨
來源: 工商時報 — 2013年01月02日走過紛擾抗爭不斷的民國101年,面對施政滿意度只有23%的嚴峻現實,馬英九總統在迎接新年的總統府元旦升旗典禮中,重申強調他從去年520就職演說中就宣示要堅持理想,攜手改革,打造幸福台灣。而回顧檢視施政表現,馬總統認為至今他跟執政團隊始終沒有偏離目標,即使有挫折與逆境,他表示依然鬥志昂揚,並將再接再厲對未來抱持正面積極的態度。
閱讀全文
社論-二○一三經濟:步步為營的一年
來源: 聯合報 — 2013年01月02日相對於二○一二年的動盪、多變,以及經濟表現逐季拾級而下的抑鬱,二○一三年的經濟情勢目前各方普遍的觀點是比去年好,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是百分之三‧九,將優於去年。其中,美國只要不墜崖,可以在房市回溫領軍下踏上復甦之路;歐元區雖仍沉在衰退的水平面下,但已開始緩緩浮升;去年成功避免硬著陸的中國大陸,今年將續走穩增長與調結構並行的基調;長期陷入通貨緊縮的日本,則在新首相安倍晉三強力刺激的承諾下燃起希望。
閱讀全文
專訪朱敬一:扭轉基本面 讓年輕人逆轉勝
來源: 中國時報 — 2012年12月28日朱敬一分析,年輕人失業凸顯台灣當前經濟正陷入景氣面和基本面的問題,景氣面跟全球金融海嘯與歐債風暴有關,這是全世界問題,並非台灣努力就可解決,「但我們不能把當前的問題當成景氣問題,如果這麼就做糟糕了!」坦言之,22K的問題,就是將長期結構問題當成景氣問題解決,所留下來的後遺症。
閱讀全文
教育不能與經濟發展脫節
來源: 經濟日報 — 2012年12月27日這幾年大學教師的研究數量屢創新高,但台灣競爭力與產業結構是否有跟著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有隨之強化嗎?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很難有肯定的答案。大學教育與台灣發展脫節,喪失學習效果,使得現在年輕一代所接觸與能夠發揮的經濟社會環境比上一代差,而且有愈來愈下降的傾向,因而產生世代間淪落的現象。
閱讀全文
蕭萬長:轉型以創新為核心
來源: 整理自中央社 — 2012年12月26日蕭萬長發表「以積極態度迎接未來挑戰-台灣的全球經濟戰略」專題演講,蕭萬長表示,台灣的經濟困境如果是景氣因素,只要靜待全球景氣復甦,經濟自然會好轉;反之如果是結構上的因素,目前的困難就不會自動消失。他認為,結構因素才是台灣經濟困境的關鍵。
閱讀全文
30年後 科技產業如何布局
來源: 聯合報 — 2012年12月20日卅幾年前,台灣基本上還沒有一家夠規模的資通訊業者。斯時也,政府將其資源投注在工研院與竹科,再加上周邊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的助力,對當時剛在起步的資通訊小廠,確能發揮母雞帶小雞的扶持效果。但在卅年後的今天,若干的小雞已經長大茁壯成老鷹,產官學之間的角色有重大的轉變。
閱讀全文
- 專家觀點
- 基金會關注
-
基金會相關活動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2017.09.02 2012.07.14
2012.07.15
2012.07.21
2012.07.22
-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檢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