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
- 背景說明
-
台灣經濟發展,在高瞻遠矚的前輩技術官僚擘劃下,於80年代至90年代躋身全球產業鏈,奠定資通訊產業發展基礎。惟2000年之後,因未能成功轉型,以致經濟競爭力下滑。台灣如何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科技進步驅動產業快速變動的趨勢下,奠基於代工強國的基礎上,讓經濟再次起飛?政府的責任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改善兩岸關係;企業則應改變思維和營運模式,因應時代浪潮。
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仍然比不上工業,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新興商業模式崛起,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
- 新聞導覽
-
「自由經濟示範區」應審慎規劃
來源: 工商時報 — 2012年10月08日「自由經濟示範區+本外勞基本工資脫鉤=?」這個問題,簡單的答案就是陳揆曾不經意提出的「虛擬境外」理念。比較完整的答案,則是經建會主委尹啟銘對外的說明:「自由經濟示範區」草案將針對外資與陸資,實施兩套管理模式。示範區的外商可享有超越世界貿易組織(WTO)待遇;陸資則享有WTO平級待遇。
閱讀全文
中研院劉遵義院士開藥方,擴大公共投資
來源: 中央社 — 2012年10月05日中研院經濟研究所昨天歡度50周年慶,海外院士劉遵義受邀發表「台灣長期經濟發展」演說。演講前,劉遵義與同是貴賓的前副總統蕭萬長互動熱絡。
閱讀全文
蕭萬長:沒見過台灣這樣無力、茫然
來源: 聯合報 — 2012年10月04日〝顯示經濟正陷入坐困愁城的變局,瀰漫迷失方向的焦慮不安。〞 景氣燈號連10藍,各界批評聲浪不斷,前副總統蕭萬長上午表示,他參與見證台灣經濟發展半世紀,沒見過社會如此充斥無力與茫然,顯示台灣經濟正陷入坐困愁城的變局當中,瀰漫著迷失方向的焦慮不安。
閱讀全文
談這波不景氣 朱敬一:會像拖很久的感冒
來源: 中國時報 — 2012年10月04日茂德昨日傳出向中科管理局申報裁員上千人後,隨即成為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朝野立委質詢焦點,國科會主委朱敬一答詢時指出,茂德這波裁員與三年前DRAM產業不景氣有關係,「雖然今天才發生,但業界並不意外!」面對立委黃志雄追問未來景氣趨勢,他表示,金融因素造成經濟蕭條,就像是拖很久的感冒,以一九二九年經濟大蕭條為例,就花廿年才恢復。至於這波金融海嘯的後續景氣發展,不應該由國科會主委研判。
閱讀全文
「產值極大化」與「就業極大化」的抉擇
來源: 工商時報 — 2012年10月01日陳內閣成立以來,一直被外界批評「無感施政」,認為是執行力的問題。對於執行力不佳,檢討出來的原因很多。固然內閣的執行力有應檢討之處,然而更應嚴肅面對的是,沿用幾十年的經營目標「產值(GDP)極大化」是否該改弦更張,大開大闔地轉為「就業極大化」,好讓多數股東確實感受到經理人的經營成效。
閱讀全文
推動服務業 不能老是空包彈
來源: 經濟日報 — 2012年09月26日我們呼籲行政院,活化「行政院服務業推動小組」的運作,應積極排定議程,主動挑選需要跨部會推動的產業或議題去協調處理,例如排除障礙推動醫療美容產業、推動一所國際著名大學來台設立分校、建立讓服務業研發可以抵減租稅的務實措施;不要成為聊備一格的空包彈,還要疊床架屋地另外成立甚麼「跨部會航空城推動小組」。
閱讀全文
陳揆感謝鞭策,拋出經濟短中長程計劃
來源: 自立晚報 — 2012年09月24日關於產業結構調整,陳院長指出,臺灣在八零年代從勞力密集轉向資本密集,在勞力密集時代,勞工可以分享經濟成長的結果;到資本密集時代,則提供資本的企業主,較有機會分潤成長的果實。另一方面,因技術未能自主,生產附加價值不高,或只是代工生產中間財,企業所得利潤不多,員工薪資不易調整,就業機會也增加有限。
閱讀全文
管中閔:產業結構改革才有救
來源: 中央社 — 2012年09月18日管中閔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指出,台灣不能重蹈「兩兆雙星」覆轍,限於國家預算及舉債上限,政府目前也沒辦法如大家期待,像南韓、大陸一樣,採用降稅、降息等措施提振經濟。
閱讀全文
- 專家觀點
- 基金會關注
-
基金會相關活動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2017.09.02 2012.07.14
2012.07.15
2012.07.21
2012.07.22
-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檢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