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
- 背景說明
-
台灣經濟發展,在高瞻遠矚的前輩技術官僚擘劃下,於80年代至90年代躋身全球產業鏈,奠定資通訊產業發展基礎。惟2000年之後,因未能成功轉型,以致經濟競爭力下滑。台灣如何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科技進步驅動產業快速變動的趨勢下,奠基於代工強國的基礎上,讓經濟再次起飛?政府的責任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改善兩岸關係;企業則應改變思維和營運模式,因應時代浪潮。
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仍然比不上工業,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新興商業模式崛起,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
- 新聞導覽
-
傾聽之餘,尚須起而力行
來源: 工商時報 — 2012年09月04日在政府財政拮据下,法規鬆綁來加速醫療觀光、教育服務的 產業化,可以為困頓的經濟注入嶄新活力。不過,相關部會仍著重在 規範、管制的思考,並在利益團體壓力下,產業發展進展有限。未來 除加強部會產業化績效指標(KPI)的訂定,也應提出如不積極產業 化將面臨學校倒閉、學生薪水停滯,以及全民健保破產、醫生出走等 產業崩壞的論述來爭取民意,並加速改革。
閱讀全文
台灣需要培育領導型企業
來源: 經濟日報 — 2012年08月27日國內產業多以代工為主,有製造能力,但缺乏核心關鍵技術,容易被取代。觀察德國許多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他們擁有穩定的團隊、高度的創新精神,雖不起眼,但因在特定領域專注耕耘而擁有無可撼動的市場地位。因此政府希望師法德國,進一步培育並輔導具有技術、創新及品牌能耐,規模不大但具國際競爭力的中堅企業。
閱讀全文
搶救產學斷鏈 「訂單式人才專班」啟動
來源: 經濟日報 — 2012年08月22日產業人才出現斷鏈,引起各界關注,教育部為務實人力精進,決評選國內典範科技大學成立產業學院,配合企業需求規劃「訂單式人才培育專班」,初步將把工具機與精密機械零組件列為優先推動的產業。
閱讀全文
為中科二林轉型精密機械園區喝采
來源: 中國時報 — 2012年08月15日台灣是多元社會,從好處看是各方意見都有表述的場域,從壞處看就是意見紛陳難以成事,在這樣一個多元情境下,很難得的,彰化二林園區得以從中科四期轉型為精密機械園區,第一次在環保與高科技發展間取得共識與平衡,但是,長路仍漫漫,猶待各界支持,否則能成之事依舊可能壞事。
閱讀全文
蕭萬長:兩岸建互動經貿機制
來源: 旺報 — 2012年08月07日前副總統、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昨天為「兩岸經貿的機遇和挑戰」把脈。他提出三項建議:第一,兩岸應積極建立互動式的兩岸經貿發展機制;第二,兩岸間應在ECFA協商機制下建立合作型自由貿易區,並讓台灣盡速參與「東協加N」及東北亞自由貿易談判;第三,研議在台設置「兩岸經濟合作示範區」。
閱讀全文
實在年代-重塑服務DNA
來源: 中國時報 — 2012年08月01日全球化、資訊化、在地化,把很多急速變化壓縮到極短的時空中。工業革命後以歐美領導的市場經濟秩序與遊戲規則,進入另一跨時代的挑戰。台灣曾有二十多年的榮景,創造每年經濟成長率7%到8%的經濟奇蹟。面對資訊全球化的時代,全球網路影響無遠弗屆,如何提升系統化、效率化的營運模式,創造新經濟優勢?如何將台灣建構為研發、創新、運籌、設計中心,都需體檢、突圍!
閱讀全文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談台灣產業轉型與發展
來源: 中央社 — 2012年07月29日未來台灣最有利基的產業,還是在雲端。他舉例說,台灣在醫療雲有絕佳的優勢,台灣是全世界少有實施全民健保的國家,有1300萬人強制投保,目前每個人都已累積13年的電子資料檔案,這個資料庫是做醫療雲最好的背景,沒有這個資料庫,不可能做遠距照護及藥物影響評估。
閱讀全文
「實在年代─服務經濟轉型系列講座」系列報導四
來源: 工商時報 — 2012年07月23日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舉辦「實在年代」服務業經濟轉型系列專題講座,昨天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中華電信董事長呂學錦、資策會董事長史欽泰、雲廣科技總經理陳浩等,探討如何「建構資訊、流通、文創服務業平台」。
閱讀全文
- 專家觀點
- 基金會關注
-
基金會相關活動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2017.09.02 2012.07.14
2012.07.15
2012.07.21
2012.07.22
-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檢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