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公 與 義 / 觀察與追蹤 / 產業轉型

產業轉型

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仍然比不上工業,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新興商業模式崛起,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
背景說明

台灣經濟發展,在高瞻遠矚的前輩技術官僚擘劃下,於80年代至90年代躋身全球產業鏈,奠定資通訊產業發展基礎。惟2000年之後,因未能成功轉型,以致經濟競爭力下滑。台灣如何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科技進步驅動產業快速變動的趨勢下,奠基於代工強國的基礎上,讓經濟再次起飛?政府的責任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改善兩岸關係;企業則應改變思維和營運模式,因應時代浪潮。

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仍然比不上工業,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新興商業模式崛起,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

新聞導覽

出版業難題與書店困境 詹宏志:別讓媒介限制

來源: 經濟日報 2020年12月10日

PChome董事長詹宏志今天談出版業困境及雙11購物節獨立書店對電商的抗議時指出,「抗議訊息傳遞了,但真正問題沒有解決」。他認為出版業作為知識的服務業,不要讓傳遞媒介所限制。 閱讀全文

開放美豬換BTA若是一場空 台灣產業還有什麼機會?

來源: 經濟日報 2020年12月10日

蔡政府宣布放寬萊克多巴胺美豬,以爭取簽署台美雙邊貿易協定(BTA),但在國內美豬戰場仍深陷壕溝戰時,就面臨美國政權交替,另一方面,我國也評估進口日本福島五縣市食品,以爭取「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如果經過一番苦戰,最後還是兩頭空,台灣產業還能期待什麼機會? 閱讀全文

施振榮提「兼商」新思維 倡議從商替社會創造價值

來源: 經濟日報 2020年12月09日

品牌先生、宏碁集團(2353)創辦人施振榮出面要為「商」平反,為了要打破一般人對商人的刻板印象,他特別提出新「兼商」的思維,並呼籲以「共創價值、誠信多贏」的商道精神,來為社會創造價值,才能破除商人的負面形象。 閱讀全文

施振榮》台灣未來發展新定位與契機

來源: 聯合報 2020年11月18日

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聯合報》撰文指出,產業大環境變化快速,多年來因關心台灣競爭力及永續發展,因此以我長期產業觀察,特別針對未來發展定位、願景、策略提出建言。 閱讀全文

聚焦綠色產業鏈,2020 台灣將打造循環科技島

來源: 科技新報 2020年11月02日

地球資源越來越有限的現在,世界各國對於推動綠色相關產業政策的決心更勝以往,包括歐盟執委會於今年 3 月提出的新循環經濟行動方案,英、日、中等國將繪製「海洋汙染地圖」來因應「海洋塑膠危機」等,皆顯示出綠色產業發展已經成為延續人類生命與減緩地球資源消耗的重要顯學。 閱讀全文

由日本看台灣,美豬進口後本國養豬產業衝擊

來源: 上下游 2020年11月02日

明年元旦萊豬將正式開放放來台,農委會對此宣布以百億基金來保護國內養豬產業,不斷強調萊豬進口的配套措施比照日本,並說日本2004年起開放美國萊豬進口後,美豬進口量不增反降。實際查詢日本海關資料,去年美國豬肉進口量確實比2004年略減,然而,總體豬肉進口量卻是連年攀升。 閱讀全文

工研院院士倡議跨域創新產業鏈 台灣轉型發展新契機

來源: 聯合報 2020年10月30日

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全球經濟,面對國際新局勢,工研院召開年度院士會議,首次透過結合實體及線上方式,召集歷屆工研院23位院士,以「全球經貿重整秩序,台灣產業新定位與新契機」為主題,為產業升級與轉型提出建言,行政院科技政委郭耀煌亦親臨與會。 閱讀全文

5G時代下的數位轉型,政府與企業間發展展望

來源: 多元 2020年10月21日

臺灣將邁入5G元年,近期政府部門推動成立「數位發展部會」,其目的在整合資訊、資安、電信、網路和傳播等五大數位發展領域,以因應全球數位科技的多重挑戰,攸關國家競爭優勢甚鉅。 閱讀全文

專家觀點

加速「自由化」

王伯元 2015年10月23日

最近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第一輪協商談判完成,台灣積極想加入第二輪談判,但TPP針對自由貿易有嚴苛規定,台灣是否有決心面對市場開放的衝擊、是否有信心解決國內不同團體歧見、是否能儘速進行法規調整,以縮小與國際規範的落差等;簡單一句話,台灣是否準備好面對貿易全面「自由化」。 閱讀全文

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

王伯元 2015年10月22日

最近科技界的大消息當屬台灣DRAM老將、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將自南亞科退休,轉戰中國紫光。他的出走,不論對政府或對業界,都是一枚震撼彈。但事實上,台灣中高階菁英人才外流早已不是新聞,馬總統在數年前即以人才外流為國安問題,要求政府各單位正視。然而幾年下來,情況未見改善。 閱讀全文

台灣產業建言─無色供應鏈

王伯元 2015年10月21日

產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根基,近年台灣產業成長遲滯,內有政治社會轉型的挑戰,外有國際競爭升高的壓力,更在全球化下面臨人才流失的風險。為此,本報推出「產業新觀」專欄,由企業界提出產業觀察及建言,期能推動台灣產業再升級。 閱讀全文

擴出口不如振內需

許 嘉棟 2015年08月13日

進入21世紀以來,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受到多種因素之影響欲振乏力,甚至呈現逐漸走低之趨勢;平均年經濟成長率由1990年代的6.63%,下降至2000-2014年的4.03%。7月底主計總處發布今年第2季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只有0.64%;其中商品及服務之輸出(以下簡稱出口)萎縮1.30%,以致淨出口(出口減進口)對實質GDP成長的貢獻為負值的2.07%;幸賴國內需求實質成長3.03%,對GDP的增長貢獻了2.71%,方使經濟成長率能維持正值的0.64%。 閱讀全文

李永展:「小我」與「大我」之間

李永展:「小我」與「大我」之間

李永展 2014年12月23日

近年來台灣人民以街頭上的眾聲喧嘩、網路中的集結宣洩,以各種反抗形式和參與方法對這個社會、國家與世界的傾斜與顛倒進行修正與扭轉,逐漸累積公民意識與能量。而這些建構公民社會的努力,正是在大我與小我、大發展與小確幸的鴻溝之間,極具意義的跨越。 閱讀全文

朱敬一專欄:誰讓台灣不開心?─再談台灣的產業政策

朱敬一專欄:誰讓台灣不開心?─再談台灣的產業政策

朱敬一 2014年12月15日

這幾年台灣人年終票選年度代表字,得高票者或是「悶」、或是「苦」、或是「假」、或是「黑」,反正沒什麼好字。「黑」與「假」大概反映台灣人民對黑心廠商造假豬油牛油的深惡痛絕,而「苦」與「悶」呈現出大家對十五年薪資凍漲、貧富不均、年輕人一屋難求的無奈與焦慮。在這種社會氛圍之下,似乎人民只能期待一些小確幸,而對於整體的、大結構的經濟翻轉,根本不抱期望。這樣的絕望感,是所有執政者最最需要警惕的。 閱讀全文

不求駕馭 始能變革

朱 敬一 2013年07月19日

這幾年,面對後PC時代的典範移轉,國科會主管的科學園區也需要轉型。面對水與土地的限制、產業需求的變化,中科四期啟動轉型計畫。 閱讀全文

台韓薪資落差 為何會這麼大?

朱雲漢 2013年06月28日

韓國的物價指數增長速度的確比台灣快,所以韓國國民所得的實質購買力不如台灣。以二○一二年為例,在台灣一百美元的購買力相當於韓國的一三六美元。台灣的薪資如果僅僅比韓國低三十%,在實質購買力上幾乎沒有差異。但也可就此推論,購買力的差異完全不足以解釋為何台灣與韓國大學生的起薪差距演變成如此巨大的鴻溝! 閱讀全文

基金會關注

基金會相關活動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2017.09.02

數位建設翻轉台灣-深思、追趕、整合

版面刊登連結

2012.07.14

2012.07.15

2012.07.21

2012.07.22

實在年代二—服務經濟轉型系列講座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