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社會脈動
- 背景說明
-
【從社區營造到地方創生】
1994年文建會積極推動社區營造政策,促使中央政府省思跨部會整合模式的重要性,爾後,台灣社區政策的推動已逐漸從政府主導的「由上而下」政策執行,變成強調公民參與的「由下而上」的操作理念。
然而因為中央政府策略性的介入,特別長期以社造經費補助的誘導下,促使社區營造成為地方政策執行上脫離不了環境綠化、多元就業、文創開發的政策走向。更因高度依賴中央經費補助,使社造成為鄉鎮公所、村里辦公處、社區發展協會、社區管理委員會及社區工作團隊間權力與資源的競技場域。
而今為因應人口老化、城鄉落差及產業變化,推行的「地方創生」同樣強調在地、自發與行動,不同之處在於,地方創生政策的首要目的,是「創造工作機會、減緩人口(減少)問題、提昇生養後代的條件、為地方創造生機」。
【從地方創生窺見貧富不均的現象】
在地方創生所觀注的人口結構及產業的變化中,最直接的觀察是台灣過往在快速發展工業化以及都市化的政策下,產生貧富不均的議題。
根據WTID(2018)的資料,全台灣最富有的1%族群的收入佔全國所得比例為12.99%。所得越高的族群,其薪資所得佔個人總所得的比例越低、資本所得的佔比越高。這一切似乎意味著,過去台灣社會長期歌頌的「愛拚才會贏」、「黑手變頭家」價值已不復存在,單憑努力越來越難出頭天。在全球化及資本主義下帶來的貧富差距所衍生出的社經階級顯然已難以翻轉。
聯合國在2015年開始啟動永續發展目標時,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潘基文(Ban ki-moon)曾表示「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所制定的目標具全球性,各國領導人已做出承諾,確保不遺漏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而永續發展目標的第一項,就是消除貧窮(No poverty);世界銀行(世銀)總裁金鏞(Jim Yong Kim)表示「到2030年,終止極端貧窮並共享繁榮是我們的目標,而此承諾未曾改變,我們也須從全球的角度,採用擴大的貧窮判斷標準。」
【觀察、追蹤、與實踐】
貧窮及貧富差距的議題在台灣的都市與鄉鎮,以不同的樣貌存在著,面對地方翻轉的挑戰,我們同樣也必須關注大環境下的結構性議題,在關注與追蹤的同時,也與地方組織一起尋求社會創新的服務模式。
資料來源:
《社區營造、政策類型與治理網絡之建構:六星計畫的比較分析》
《曾旭正專欄|有了社區營造,為何還需要地方創生?》
《報導者:台灣貧富差距的真相》
《 TAIWANICDF:終結貧窮之前 先回答什麼是貧窮吧!》
- 觀察社會脈動
-
壓房價 財金部會三面圍攻
來源: 中國時報 — 2014年06月27日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26日指出,平抑房價應「三管齊下」,從供給、需求和制度面著手解決,但以影響層面廣泛的貨幣政策(利率)處理房地產問題是「大而不當(too blunt)」;央行若調升利率抑制房價,除效果有限,還可能付出景氣復甦力道減緩的代價。 閱讀全文
打造智慧城市 IBM與3縣市合作
來源: 中國時報 — 2014年06月12日IBM大中華區副總裁Jason Kelley稱讚台灣充滿轉型智慧城市的機會,不只政府積極,民眾更是有活力,而IBM將持續扮演著重要的媒介角色,帶領科技往前。 閱讀全文
賴士葆:分配正義之聲多麼微弱
來源: 蘋果日報 — 2014年05月07日貧富差距拉大是全球性的普遍現象,但是不代表政府應該視為當然,差距擴大會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產生很大的衝擊,因為相對的剝奪和仇恨會產生。資本主義的思維就是追求高效率及經濟成長,但是同時並存的是環境的破壞以及所得分配的差距拉大,台灣這幾波的抗爭活動已經將台灣帶到一個境界,要重新去省思過去所追求的價值和目標,以及如何透過所得重分配來達到分配正義來縮短貧富差距。 閱讀全文
美國約有4650萬人在貧窮線以下 占總人口15%
來源: 人民網 — 2014年05月06日近日,《紐約時報》接連發表文章,探討全國及紐約市的貧窮問題,多家傳媒也有相關報導,可能因為今年是美國滅貧50周年。原來,在綽號“The Big Apple”、人見人愛的紐約市,接近一半人所賺的僅夠糊口,在亞裔中,貧窮人口更占29%,比拉美裔高3.3個百分點。至於全國,貧窮家庭的財政狀況只能用兩個字形容:脆弱。 閱讀全文
最貧最富5%差距統計 財部擬恢復
來源: 台灣醒報 — 2014年05月05日財政部日前決議停止公布綜所稅申報10等分及20等分所得差距統計,引發爭議。根據財部資料,2012年最富5%與最貧5%由2011年高點的94.84倍,陡降至85.21倍。財政部長張盛和5日赴立院備詢時解釋,財部資料係基於綜所稅申報的「納稅單位戶」進行計算,並非完整所得,僅供研究參考之用,但若外界要求,他會考慮恢復此項統計。 閱讀全文
全球開徵資本稅減少貧富差距
來源: 彭博商業周刊 — 2014年05月02日今年42歲的巴黎經濟學院教授皮克蒂(Thomas Piketty)出版了《21世紀的資本》(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書,令人眼前一亮。他在書中對所謂「資本主義的核心矛盾」提出了一個異乎尋常、或許不切實際但耐人尋味的解讀:財富增長快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趨勢導致了不平等,破壞了民主和社會正義。 閱讀全文
克魯格曼:《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嚇壞了誰?
來源: 紐約時報中文網 — 2014年05月02日替美國的寡頭們辯解的人顯然沒能做到條理分明,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在政治上也節節敗退。錢仍然能說了算——的確,現在金錢的聲音比過去更加響亮,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感謝以羅伯茨(Roberts)為首的最高法院。不過,觀念仍然意義重大,它能影響我們圍繞社會議題展開的討論,並最終影響我們的行動。皮克提的著作引發的恐慌顯示出,右派在觀念上已經乏善可陳了。 閱讀全文
- 地方大小事
- 足跡
-
區域 足跡 北區 - 桃園市新屋區愛鄉協會
- 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 將軍村(厚食聚落)
中區 南區 東區 - 地方創生資料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