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社會脈動
- 背景說明
-
【從社區營造到地方創生】
1994年文建會積極推動社區營造政策,促使中央政府省思跨部會整合模式的重要性,爾後,台灣社區政策的推動已逐漸從政府主導的「由上而下」政策執行,變成強調公民參與的「由下而上」的操作理念。
然而因為中央政府策略性的介入,特別長期以社造經費補助的誘導下,促使社區營造成為地方政策執行上脫離不了環境綠化、多元就業、文創開發的政策走向。更因高度依賴中央經費補助,使社造成為鄉鎮公所、村里辦公處、社區發展協會、社區管理委員會及社區工作團隊間權力與資源的競技場域。
而今為因應人口老化、城鄉落差及產業變化,推行的「地方創生」同樣強調在地、自發與行動,不同之處在於,地方創生政策的首要目的,是「創造工作機會、減緩人口(減少)問題、提昇生養後代的條件、為地方創造生機」。
【從地方創生窺見貧富不均的現象】
在地方創生所觀注的人口結構及產業的變化中,最直接的觀察是台灣過往在快速發展工業化以及都市化的政策下,產生貧富不均的議題。
根據WTID(2018)的資料,全台灣最富有的1%族群的收入佔全國所得比例為12.99%。所得越高的族群,其薪資所得佔個人總所得的比例越低、資本所得的佔比越高。這一切似乎意味著,過去台灣社會長期歌頌的「愛拚才會贏」、「黑手變頭家」價值已不復存在,單憑努力越來越難出頭天。在全球化及資本主義下帶來的貧富差距所衍生出的社經階級顯然已難以翻轉。
聯合國在2015年開始啟動永續發展目標時,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潘基文(Ban ki-moon)曾表示「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所制定的目標具全球性,各國領導人已做出承諾,確保不遺漏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而永續發展目標的第一項,就是消除貧窮(No poverty);世界銀行(世銀)總裁金鏞(Jim Yong Kim)表示「到2030年,終止極端貧窮並共享繁榮是我們的目標,而此承諾未曾改變,我們也須從全球的角度,採用擴大的貧窮判斷標準。」
【觀察、追蹤、與實踐】
貧窮及貧富差距的議題在台灣的都市與鄉鎮,以不同的樣貌存在著,面對地方翻轉的挑戰,我們同樣也必須關注大環境下的結構性議題,在關注與追蹤的同時,也與地方組織一起尋求社會創新的服務模式。
資料來源:
《社區營造、政策類型與治理網絡之建構:六星計畫的比較分析》
《曾旭正專欄|有了社區營造,為何還需要地方創生?》
《報導者:台灣貧富差距的真相》
《 TAIWANICDF:終結貧窮之前 先回答什麼是貧窮吧!》
- 觀察社會脈動
-
矯正人口傾斜 行動吧!別空想
來源: 聯合報 — 2014年02月13日現在的台灣,人都往北部流,這裡房子貴,桃園有一坪40萬的房子,可是,這裡就是找得到工作,每年新設工廠最集中的地方,前三名一定是新北市、台中市、桃園縣,高雄與台南新開張的工廠數加起來,可能都比不上一個桃園。 閱讀全文
學者:日本關東、關西雙軌發展
來源: 聯合報 — 2014年02月13日人口往大城流動,看在台大城鄉所長黃麗玲眼裡,是畸型的發展。她說,北部形成一個megacity(巨大城市)可能對全球競爭有利,但對居住於這個巨城裡頭的人,卻不一定是好事。 閱讀全文
李鴻源:荷蘭沒一都市逾90萬人
來源: 聯合報 — 2014年02月13日人口往一個不堪負荷的地方集中,是否是對的呢?放在內政部長李鴻源的心底,答案很明確,不對。他說,全國應開個國是會議,一起brain storming(腦力激盪),決定了,就往前走。 閱讀全文
交通減量 把城市還給行人
來源: 中國時報 — 2014年02月11日百年來,城市的發展由馬車時代進入汽機車時代,隨著城市的擴張,馬路越蓋越多,結果全被車輛占據,民眾飽受塞車之苦,許多人開始反思,城市究竟是為車而設計,還是應以人為本?如何提升生活品質,邁向永續宜居的城市? 閱讀全文
遠見低碳城市應從挑戰拚經濟著手
來源: 台灣立報 — 2014年01月13日年底七合一選舉在即,欣見各地方政府紛紛將低碳城市議題以具體作法形諸自治法規與政策,包括台南市府率先宣布禁用保麗龍、桃園縣府鼓勵汰換排氣污染高的二行程機車,並補助換購電動機車、彰化縣府與巨大集團準備推出公共自行車系統等。台中市府也通過「台中市低碳生活自治條例」,其措施包括在指定公告低碳示範區全面禁行燃油機車,而引起「119反禁摩」串連準備上街抗議。 閱讀全文
學者建議:讓加薪拉動GDP成長率
來源: 聯合報 — 2014年01月02日總統馬英九昨宣示,要「讓今年成為台灣的經濟突破年」。學者呼籲,台灣的外銷已遇瓶頸,應設法鼓勵企業幫員工加薪,讓民眾有能力與意願消費,讓消費成為拉動經濟成長的主動力。 閱讀全文
- 地方大小事
- 足跡
-
區域 足跡 北區 - 桃園市新屋區愛鄉協會
- 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 將軍村(厚食聚落)
中區 南區 東區 - 地方創生資料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