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預算5年增4倍 台灣女性為何還是選擇不婚不生?
經濟好轉,台灣生育率卻溜滑梯
事實上台灣女性的勞動參與率雖未必高於鄰近國家,但育齡婦女25歲至34歲間者的勞參率卻高達85%以上,甚至高於歐美先進國家,因此如欲提高生育率,勢必在營造友善生育職場部分,加強力道。
觀察近十年來的出生數變化發現,在蔡英文總統任內幾乎呈直線下墜趨勢,雖台灣近期經濟情況有轉好趨勢,但為何生育率還是直直落?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發現,蔡政府在2018年7月26日就端出「史上第一次幼托政策」,內容包括擴大公共化教保服務量、建置准公共化機制、擴大發放0-4歲育兒津貼、鼓勵企業設置托兒機構等,但這些做法仍未能如願保住生育率,特別是2020年竟出現人口負成長現象,所以在今(110)年2月又提少子女化對策第二期計畫,以「加碼」催生為主,即調高育兒津貼、增加托育學費補助。
少子化對策預算連年增加,卻未見成效
由於育齡女性多在職場,晚婚造成生育期間縮短,因此單靠托育政策是不足以提升生育率的,必須同時在友善生育職場層面,再加把勁。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遂與陳玉珍、吳怡玎兩位立法委員合作,提出「將育嬰留職停薪由六成薪增加至七成五」與「懷孕特別扣除額」兩項修法,並呼籲當局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應該合併育兒津貼,嘉惠年輕夫妻,同時運用彈性工時與遠距上班,打造一個更適宜女性孕育、教育下一代的環境。
為何需要「懷孕特別扣除額」?主要是晚婚已成現代社會趨勢,統計也顯示六成以上的新生兒產自30歲以上女性,所以懷孕一事必須特別慎重,除了備孕,亦需補充特定營養,孕期保健同樣不可輕忽,實有必要增列「懷孕特別扣除額」,以減輕婦女生育負擔。
區別「育嬰留職停薪津貼」與「育兒津貼」
目前「育嬰留職停薪津貼」與「育兒津貼」只能擇其一的規定,也應該開放兩者都可受領,因為「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是補償工作損失,而「育兒津貼」是減輕父母育兒的負擔,兩件事的屬性完全同。此外,因為疫情的關係,遠距工作漸為職場所接受,如果能配合《性別工作平等法》中的彈性工時規定,可讓年輕夫妻再照顧子女時更能調配時間,不用天天趕著接送孩子去托兒所、幼稚園。昨日適逢國際婦女節,如何有效提升國人對生育下一代的意願,是政府值得長遠規劃的目標,也期待未來能打造友善生育職場,解決即將面臨超高齡化社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