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一》我們不能是沒有交集、支離破碎的社會
親戚、朋友、同事、同學、同鄉在社群媒體應用程式中建立社群之後,常互相提醒不談政治。日常大家關心的事情多與政治有關,例如經濟、產業政策、兩岸關係、國際政治、環保、能源、汙染、生態、勞工權益、健保等等,不一而足,不談政治造成大家無法對共同關心的議題發表意見或討論,群組變成了純交誼或者是談風花雪月的地方。想法及意識形態接近的人會再組一個社群,討論互相認同的觀點,漸漸地,社會上的公眾議題隨群組越來越兩極甚至多極化,當社會必須討論,形成共識時候很難達成交集。
除了台灣,很多國家也有類似狀況,而且越演越烈。因為話不投機半句多,理性的討論越來越少,民主政治似乎已經無法經過討論形成妥協的政策,反正以投票作決定就行了。美國剛通過的有史以來最大的一點九兆美元紓困案,即是在兩黨完全無法妥協的情況下,由副總統投下一票打破僵局。
很多人會同意,台灣的這個問題比美國嚴重,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困境呢?
第一個可能原因與教育有關,台灣各級教育的考試強調標準答案,而沒有標準答案的作文考試題目通常是抒情性的,學習過程當中也缺乏邏輯論述性的訓練(例如寫長的報告),使得老百姓不習慣根據客觀的資料,經過邏輯的分析,論述自己的觀點,以理服人,最後形成了大家表達的是主觀意見與偏好或者是情緒。
第二個可能原因是意識形態及偏好的不同,多半與成長背景、家庭與學校教育相關。偏好是沒有邏輯對錯的,不能說喜歡綠色或者是藍色就是對的或是錯的,當大家不習慣以邏輯論述的方式以理服人時,基於意識形態或者是偏好的討論就會變成主流,久而久之,因為沒有交集,大家乾脆就不討論了。
第三個可能原因與私人利益相關,為了私利就算自己的論述站不住腳,也會據理力爭,弄得臉紅脖子粗,所以才會有人說民主政治是零和遊戲,對方贏了自己就全盤皆輸,只有自己贏了才是可以接受的結果。
連美國民眾都漸漸無法理性溝通達成妥協,台灣的民主經驗比歐美短很多,無法溝通的狀況顯然會惡化。當投票前的討論淪為形式,完全以投票做公共決策之後,可以想見最終民眾不會接受投票結果,這是為什麼川普輸了選舉以後,美國有許多的選民認為選舉的結果受到操弄甚至舞弊,造成了暴徒衝入國會山莊的原因。
在台灣,選舉的結果常受大家質疑,而政府也可以不執行公投結果,這種沒有互信的困境如果不能解決,台灣的民主最後將無法維繫。
台灣必須立即轉型教育內涵,強調訓練學生收集客觀資訊,邏輯分析,理性論述的能力;在政治制度設計方面鼓勵群眾理性討論,避免忽略討論而以投票作為做決定的工具,這樣社會才容易形成互信,做的決定才會得到大眾認同,否則我們將是一個越來越多極化,人民沒有交集,支離破碎的社會。
(作者為政大財管系教授)
引用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5325623?from=udn-catelistnews_c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