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滿攻破邊境管制防線! 彭博、BBC、《紐時》追查台灣防疫破口
5月19日彭博新聞報導指稱,台灣先前唯一的防線就是邊境管制,但一旦被突破,病毒長驅直入,台灣人對防疫成就的自滿侵蝕滲透了台灣的防線。
報導指,台灣境內幾乎不設防,病毒篩檢也做得少,沒有監測系統揪出無症狀感染者,疫苗接種率更低到近乎零的程度,各界稱讚台灣防疫有成,更使政府與民眾自滿。
而疫情惡化關鍵是4月15日當局決定縮短機組人員隔離為3天,染疫機師可能把英國變種病毒帶入台灣,而破口可能在機師的檢疫旅館諾富特,諾富特未能把客房分區,讓檢疫機組人員與一般民眾混住,而相關病例又經由萬華「茶室」群組加速傳播。
專家建議硬封鎖與擴大篩檢
美國病毒學家波蘭德(Gregory Poland)表示:「有300起確診,表示社區內可能有不知道的3千個病例。」他建議:「需要「硬封鎖」(hard lockdown)切斷傳播鏈,然後儘快接種疫苗。」
疫情爆發也凸顯台灣另一個問題:病毒檢測不普及,衛福部宣稱普篩可能驗出「偽陽性」,會浪費醫療資源。其他國家卻是擔心「偽陰性」進入社區導致疫情擴散,主張普篩。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衛學院學者葛隆瓦(Gigi Gronvall)建議,如台灣想避免「硬封鎖」,下一步就該擴大篩檢。
病毒流竄,但台灣接種疫苗比例偏低,2350萬人口僅有0.9%接種,相比之下,中國有14.5%人口接種,美國超過3分之1,英國超過30%。起先是台灣民眾接種意願不高,現在最大問題則是疫苗供應不足,已採購的數量有限且延遲到貨。
在彭博新聞每月一度的Covid-19「抗疫韌性排行榜」上,新加坡上月奪得冠軍,台灣則名列第五。然而兩國本月都爆發新疫情,英國廣播公司(BBC)20日報導,近日新增病例數字數字在其他國家看來很少,但對台星兩地卻多得難以想像。報導分析,台灣從民眾、醫院到政府,都只仰賴邊境管控防疫,並因此自滿,但過於仰賴邊境管控總有風險。
BBC指出,台灣去年初是率先管制國界防疫的國家之一,這些嚴格的邊境管制措施至今仍在實施,但台灣各地的醫院卻放鬆戒心。根據Our World in Data網站今年二月中的數據,台灣每千人僅做了0.57次病毒篩檢;新加坡則為6.21次,英國是8.68次。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林先和表示,如今即使患者出現發燒症狀,醫院也不會做病毒篩檢。大家普遍假設不可能是染上Covid-19,因為大家都認為,新冠病毒不可能突破嚴格的邊境管控。
醫生未嚴肅看待 這絕對是自滿心理
林先和說,醫生未嚴肅看待新冠病毒,醫院也未提高警覺,也未積極進行接觸追蹤,「這絕對是某種自滿心理」。
報導指,台灣放寬未接種疫苗機師的居家檢疫期限,從14天減至3天,之後諾富特飯店爆發感染群,因數名曾入住的華航機師確診,之後驗出多人身上帶有B117英國變種病毒。病毒隨後進入社區,來到成人娛樂場所「茶室」。
林先和說,人們在室內一起唱歌、喝酒、頻繁接觸,不僅是一間茶室,而是一條街上的多間茶室,「這是非常大的超級傳播事件」。
BBC也引述前副總統陳建仁表示,萬華疫調困難,提醒我們「只要一小群人口破壞規定,就會形成破口」。他也提到,日本成人娛樂業先前也成為病毒傳播溫床,後來被下令全部關閉,但台灣未能引為前車之鑑。
新加坡國立大學助理教授庫克(Alex Cook)表示,台灣的情況反映出,過於仰賴邊境管控卻未採取措施防止病毒在境內擴散,這種策略總是存在風險。
新加坡國立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藝英表示,台灣與新加坡兩地近日爆發疫情,對其他疫情趨緩國家來說也是他山之石,「我們看到歐洲或美國開始放寬防疫措施,我想他們應該很小心,看看世界其他地方發生什麼事」,「台灣、新加坡正在發生的事告訴我們,不應該讓自己放鬆戒心」。
報導也提到,台灣大多數民眾先前不想打疫苗,主因是疫情平緩及對AZ疫苗的安全有顧慮,如今確診人數大增後,民眾蜂擁接種疫苗,但疫苗存量遠遠不足。陳建仁表示政府已努力自國際大廠採購疫苗,但能買到的量不多,唯一維持疫苗供應的方法就是由本國藥廠研發疫苗,「這對台灣來說非常重要」。台灣目前正研發兩種新冠疫苗,其中一種最快7月底可問世。
《紐約時報》20日報導,台灣歷經無憂無慮的一年後生活出現劇變,病毒變異、疫苗施打緩慢形成破口,有學者認為「這天遲早會到來」。報導指,台灣及早實行邊境管制,疫情肆虐全球之際台灣民眾生活大致如常。但在足夠患者突破防疫高牆引發社區傳染後,一切變了調。
台灣近一周來疫情升溫,政府雖未宣布全面封鎖,但要求民眾盡量待在家、外出配戴口罩。地方機關雖加快設置快篩站,但部分衛生專家擔心篩檢量過少,跟不上病毒傳播速度。
台灣人口約2350萬人,已接種新冠疫苗的比例僅約1%,在疫情升溫時更令人憂心。
這天遲早會到來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教授蔡甫昌說「這天遲早會到來」,免疫進度緩慢加上傳染力更強的變異病毒形成完美破口,愈來愈多人出門未戴口罩、不再保持社交距離,都是台灣疫情升溫的原因。
蔡甫昌形容這有如瑞士乳酪,「表面有幾個洞,後面有個大洞。此時一把刀正好刺穿」。
台灣去年曾有8個月零本土確診病例,去年12月紀錄中斷後,本土病例僅偶爾出現。但局勢從4月中逐漸改變。國籍航空公司機組員返台居家檢疫從5天改為3 天後,中華航空機師染疫,諾富特華航桃園機場飯店爆發群聚感染,台北市萬華區一家茶藝館接著成為眾多病例起源。
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敦促無症狀、沒有接觸史的民眾不要到篩檢站,以免感染並擠壓採檢資源。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傳染病專家王任賢指前述做法太保守,並呼籲政府考慮封鎖萬華區、普篩當地居民。
王任賢說:「台灣原本是安全社會,當時如果隨機檢測,當然會危及公共衛生。但現在如果成為高風險區,你就不能照舊處理,思考方式必須改變。」
至於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台灣3月初收到首批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疫苗,醫護人員和其他優先族群逐步接種。官員說,莫德納(Moderna)疫苗即將運抵台灣。台灣多家廠商也在去年1月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定序後投入疫苗研發。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說,台灣研發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起步很早,但堅持自主開發生產,可能使得官員沒那麼積極取得國外疫苗。
報導寫道,台灣開始施打AZ疫苗後,偏低的新增病例數也讓許多民眾缺乏接種疫苗的急迫感。
何美鄉說她很欣慰見到民眾迅速適應日常生活的新限制。她有天晚間10時出門跑步,起初忘記戴口罩,但她發現其他深夜外出散步、運動的民眾都有戴口罩,「這就是台灣與眾不同之處」。
疫情爆發中斷最長「加零」紀錄 《時代》:台灣最強抗疫武器是人民
美國《時代》雜誌網站,22日刊出一篇 「偽安全感和微不足道的秘密茶如何攻破台灣新冠疫情防線」,提到全世界最被吹捧的新冠肺炎防疫,竟敗在「微不足道的秘密茶」,意指萬華茶室的群聚感染案例。
文中提到,台灣曾有全球最長的零確診紀錄,現在面臨第一次疫情爆發。
報導分析,疫情最可能是從華航貨機機組員開始爆發,但隨後擴散至獅子會與萬華茶室兩起大宗群聚感染。獅子會前會長承認去過茶室,政府才發現兩者有關。
前副總統陳建仁接受《時代》訪問時坦承,他和其他當初建立疫情監測系統的專家都沒有料到茶室特別容易成為防疫破口,導致疫情像野火蔓延。他提到,衛生官員沒想到茶室會出問題,因為之前兩次酒家的案例,並未導致大規模傳染。
疫情會出現變化,跟人民鬆懈也有關。《時代》提到,台灣去年快速採取領先全球的防疫政策,有效控制疫情,從去年夏天開始,就慢慢失去戒心,民眾可以參加演唱會,看球賽,參加宗教活動,大型聚餐和家庭聚會也很常見,戴口罩的人也越來越少。
《時代》分析,台灣目前的狀況,可以測試一個相對沒有受過新冠肺炎病毒汙染的社會,是否能有效利用其他國家慘痛的前車之鑑。
文中提到,台灣在四月初前只有約400例,要歸功於2003年SARS的防疫經驗,守了這麼久,為什麼這一套不管用了?前副總統陳建仁分析,「就像電影《侏儸紀公園》的台詞,生命會找到出口。病毒也會複製,變種,越來越有傳染力」。
近期台灣的確診病例,多半是感染在英國發現的變種病毒株,多無症狀,或是症狀輕微,直到被感染為時已晚。
台灣人少有抗體 病毒找到免疫處女地
報導分析,這次疫情擴散如此快,是因為病毒找到了「免疫的處女地」,台灣很少人接觸過病毒,所以很少人有抗體。台灣疫苗供應不足,之前疫情不緊張,民眾不急著打疫苗,加上台灣媒體大肆報導牛津AZ疫苗的副作用,民眾施打的意願更低。
陳建仁指出,台灣是等疫苗正式授權之後才開始採購,但早就被其他贊助疫苗研發的先進國家搶完了。當台灣訂到2千萬劑疫苗時,訂單已經被排在很後面了。此外,雖然中國願意提供疫苗,但台灣指控北京阻礙取得疫苗,也無法跟北京提議達成共識。另一個可以指望的是台灣本土研發的兩款疫苗,政府預計在7月底推出,目前已經完成第二階段的測試,測試人數約4千人。
《時代》指出,疫情大爆發後,台灣政府迅速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設立篩檢站,限制集會人數,開始實施口罩令,違者重罰,學校停課,呼籲民眾待在家防疫。
民眾比政府還緊張
該文強調,台灣最有效的抗疫武器就是人民。當確診病例一暴增,民眾就提高警覺,比政府還緊張,大部分的人都選擇待在家裡,餐廳自動停止營業,限制室內用餐,跟其他國家已經出現防疫倦怠,不願遵守社交距離的情形大為不同。
還有不少民眾把戰勝新冠肺炎疫情視為一種驕傲,當政府宣布防疫進入第三級時,網路上就出現梗圖,「全世界看好了,台灣只示範一次兩周結束三級」。
《時代》文末引用一位台灣上班族Ya-Chu Chuang的說法,「我知道我們正經歷國外一年前的情形。只要我們盡力,遵守防疫規定,相信能克服這次危機」。
引用網址: https://tw.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20210524/USGLUV7U5NEOFG2ZVDJQRVJ5N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