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政經


民意趨向是TPP的必修課
TPP歷經7年的談判,但目前12個參與國國內或多或少均面對反對或質疑的聲音,未來更有可能出現政府改變立場或民意轉向的風險。此在在顯示,民主國家的政府如欲推動參與國際經貿協定,如複雜、嚴格、高標準的TPP者,不僅必須在整體層面,力求獲得社會共識與廣泛的支持;在個別領域或分眾層面,更應精準地進行不同產業別、議題別的影響評估與分析,以及與不同的「利害關係人」群體對話及研擬因應或配套措施。
閱讀全文


新執政團隊要有新經濟思維
蔡英文的經濟政策核心就是「堆柴火理論」,她幾次闡述:「產業政策就像是柴火,如果一根一根拿出來燒,熱量有限、無法有足夠的熱量;如果把柴火堆好了再燒,就可燒得很旺、而且持久。」據此,其財經團隊提出了「五大創新研發產業」計畫,未來將會在北中南打造綠能、國防、生醫、亞洲矽谷和智慧機械等5個重要的產業創新生態系,讓它發揮堆柴火效果,將台灣的寒流趕出台灣。
閱讀全文


溝通是加入TPP的成功關鍵
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是國家未來重要的工作。2014年TPP的12個成員國經濟產值,占全球比重約36%,貿易額達全世界30%以上,占我國貿易額亦高達35%左右。加入TPP是開拓市場,脫離當前貿易連11黑經濟困境的重要方法。但加入TPP有許多高難度挑戰,如何解決問題,政府應該未雨綢繆。
閱讀全文


機會不均VS.分配不公
談到分配不公、不義,其正面訴求就是公平(equality)、正義(justice),存在兩個基本概念:一為發展機會的均等,追求起跑點或立足點的公平,亦即在自由競爭市場上,人人應有同等參與競爭並取得成果的機會。一為分配結果的公平,藉由競爭市場機能的有效運作,機會均等精神的發揮,其結果就能合乎分配正義。曾任美國尼克森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奧肯(A. M. Okun) 指出,機會均等為分配結果公平的基石。
閱讀全文


警惕2016年的風險訊號
2016年的新春開年讓人心驚膽跳,紐約股市在開年的第一周重挫,前五個交易日道瓊指數下跌6.2%、史坦普500指數挫低5.9%,同步創下一百多年以來,最大的開年當周跌幅。雖然跌深之後必有反彈,但是我們必須重視開年就大跌所伴隨的訊號,才能在日益劇烈震盪的大環境中,避免受到傷害。
閱讀全文


青年的期待是產業升級 並非起薪
隨著2016總統選戰日益升溫,為能吸引及爭取青年選票,如何解決國內青年就業不易,以及擺脫薪資偏低議題,已成為朝野政黨辯論攻防的主軸之一。姑且不論執政黨最近依據數據分析說明,青年起薪並非「22K」、而是「25K」,或是在野黨不斷指陳痛批,青年起薪已經多年停滯、淪為貧窮階級,均都無法扭轉「台灣=低薪」現象。
閱讀全文


「加薪帶動經濟成長」真是諾貝爾獎得主的主張嗎?
2014年元月確實有600多位美國經濟學者聯名寫信給美國總統,信中有三個重點。第一是說美國基本工資已經5年未調整,建議要每年調整時薪0.95元,連續調3年,希望2016年能夠達到10.10美元。第二是分析如此調薪能造福多少低薪者,能如何改善他們的生活。第三是強調美國調升基本工資對失業率的影響很微小,不致於有後遺症。
閱讀全文


國際金融動盪與台灣政權交替
距離總統大選投票只剩不到兩個禮拜,三位總統候選人都在進行最後的衝刺,爭取520進入總統府。在1月16日投票完成之後、520新舊總統交接之前,國民黨可能面臨黨主席重新改選、黨內權力結構徹底重組的挑戰,而聲勢領先的民進黨如果勝選,則將進入人數超過兩千名黨政高層的人事布局;台灣在「政權交替」的時期,內部權力重新分配,將會耗盡黨政領導人的心力。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