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政經


中韓FTA 韓國會通過
在韓國朝野共同力促下,原訂上周進行表決的中韓自貿協定(FTA),昨(30)日在韓國國會以逾7成贊成票數表決通過,中韓FTA批准案有望今年內生效。經貿專家認為,從協議開放程度來看,1至2年內對台灣的影響仍不大。
閱讀全文


中國最強大的武器是貿易
對馬來西亞醜聞纏身的總理納吉布•拉扎克來說,會見自由和不那麽自由的世界的領導人,本應是個尷尬至極的時刻。納吉布幫助設立的發展基金“1MDB”捲入了國際上多起可疑交易調查。這個背負著110億美元債務的基金正盡力渡過難關。然而,盡管他的個人銀行戶頭剛剛被發現來自中東匿名捐贈人的7億美元,納吉布卻似乎十分享受接待美國總統和中國總理的機會——上周,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和中國總理李克強都在吉隆坡,參加區域性會議。
閱讀全文


中國擁抱“供給經濟學”
凱恩斯曾言:“真正危險的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一旦失去正確的理念,經濟政策就會迷失在無知、短視與利益的糾結之中。11月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從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的重大轉向,中國經濟轉型有望迎來實質性突破和轉折。
閱讀全文


中日加緊爭奪東南亞基建項目
在經濟競爭日益激烈、海上爭端引發的緊張關系不斷升溫的背景下,中國與日本正在加緊爭奪東南亞的戰略基礎設施項目。上周末吉隆坡舉行的亞太領導人年度峰會上,中國承諾向其不斷擴大的東南亞基礎設施貸款資金池再註入100億美元,而日本許諾要將該國審批基礎設施貸款的時間減半並承擔更多金融風險。
閱讀全文


在大衰退的長期陰影下
復蘇正在進行,但程度有限。受危機影響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變動現在幾乎普遍為正值。但GDP仍遠低於根據危機前趨勢預測的水平。在多數情況下,增長尚未恢復如初,主要是因為生產率增速下滑。在歐元區,今年第二季度的GDP仍低於危機前水平。在受危機影響的歐元區成員國,回到危機前的產出水平仍遙遙無期。他們將遭遇“失去的幾十年”。
閱讀全文


調查:中國經濟放緩已影響消費者支出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旗下研究服務部門“投資參考”(FT Confidential Research),盡管中國經濟增長大幅放緩,股市暴跌,事實證明中國商業首都上海的消費者們依然保持活力。一項覆蓋全市的消費者調查發現,過去12個月中,他們每個月平均支出4959元人民幣,而全國城市地區的平均值為1737元人民幣。上海消費者日益青睞優質膳食和外國產品,近70%的人表示他們在過去12個月中曾出過國。
閱讀全文


十三五規畫的盲點與優勢
整體十三五規畫綱要的策略作為重點被分列為十大任務事項:一、保持經濟成長;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三、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五、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六、改革體制機制;七、推動協調發展;八、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九、保障和改善民生;十、推進扶貧開發。
閱讀全文


G20首腦宣言:最優先課題是實施增長戰略
二十國集團(G20)首腦峰會11月16日通過了首腦宣言,各成員國一致認為,受巴黎連環恐怖襲擊事件等因素的影響,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日益高漲。宣言指出「最優先事項就是適時且有效地實施包括結構改革在內的增長戰略」,要求各國和地區實施帶動經濟增長的政策。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