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專欄對話

專欄對話

許嘉棟》全球資金氾濫問題如何解?

2021年05月25日

東吳大學辜濓松先生紀念講座及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許嘉棟於《聯合報》撰文,說明大家憂心的全球資金氾濫問題,正考驗各國央行的智慧,針對QE退場或拖延提出解方。 閱讀全文

許嘉棟》貨幣政策戒太遲與太猛

2021年04月13日

隨著新冠肺炎疫苗開打,與各國經濟逐漸復甦之際,通膨更是為市場所擔憂,前央行副總裁許嘉棟撰文指出,資產價格飆漲可定義為「廣義的通膨」,物價除了民生物價(狹義的通膨)之外,還有股票與房地產等資產的價格,資產價格上漲也與資金過剩難脫關係。 閱讀全文

許嘉棟》全球領導真空─金德柏格陷阱

2021年03月28日

東吳大學辜濓松先生紀念講座教授,台灣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許嘉棟,於《聯合報》撰文指出,中國大陸快速崛起,對美國的國際霸權地位漸成威脅,目前,令專家憂心,與全球經濟秩序密切相關,且影響可能也不小的,還有一個「金德柏格陷阱」(Kindleberger Trap)問題。 閱讀全文

施振榮》消費者新保護主義

2021年03月22日

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於《聯合報》撰文指出,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80年11月,至今已超過40年,當時成立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多年來在台灣一直扮演保護消費者的重要角色。 閱讀全文

施振榮》台灣產業園區3.0的新願景

2021年03月17日

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於《經濟日報》撰文指出,而推動台灣產業園區朝3.0的轉型發展之重要關鍵,首先就是要「改變思維」,面對未來的發展,思維需要有遠見,同時也要建立新機制,也需要政府的政策配合,才能讓新一代產業園區成功運作。 閱讀全文

周延鵬》打造護國群山的三個關鍵

2021年03月08日

孚創雲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鴻海前法務長周延鵬於《經濟日報》撰文指出,台積電之所以被譽為「護國神山」,除了大家熟悉的創辦人、經營團隊及其他特殊因素外,其中有三項重要因素:投資優質人才、投資發展先進製程技術、投資專利申請、維護、組合管裡甚至購買優質專利以及建構嚴密的營業秘密保護措施。 閱讀全文

王健壯》全世界都在看香港

2021年03月08日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於《聯合報》撰文指出,中國政府對新疆做了什麼,國際社會所得資訊有限;但中國政府對香港做了什麼,卻一切歷歷在眼前,全世界都眼睜睜看著東方之珠蒙塵,變成了沉淪之島。 閱讀全文

施振榮》從鳳梨事件談台灣農業的微笑曲線

施振榮 2021年03月04日

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撰文,此次大陸暫停進口台灣鳳梨,危機就是轉機,讓台灣意識到分散巿場的重要性,另外,農產品在未來也要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才能拓展更多新巿場。 閱讀全文

余範英

美國史丹福大學理學碩士、企管碩士、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學士

現任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財團法人史丹福學術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臺北市政府臺北2050願景計畫專家學者諮詢團顧問、新北市政府健康城市及永續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新北市環境教育審議會委員、高雄市政府永續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智慧資產經營管理協會理事、磐安智慧財產教育基金會董事、國立中央大學學術基金會董事、國立中央大學校務發展諮詢委員、華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南京大學/東南大學)。

曾任中國時報文化事業集團副董事長、工商時報發行人、中時晚報發行人、時報資訊公司董事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委員會召集委員、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臺北市政府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行政院文化獎評議委員、中美經濟合作策進會常務理事。

警鐘響起

余範英 2020年02月03日

當我們活得很好的同時,這世界卻不如以往的好,警鐘在我們這一代響起時,別再讓問題留給下一代! 閱讀全文

敬悼國家經濟導師 于宗先

余範英 2019年11月01日

于老師過世了!竟是來自報上的消息。 于先生在中美國斷交之際,於中研院經濟所所長任內,受命籌設中華經濟研究院,與蔣碩傑先生分工合作,籌設期間曾向行政院長直言政府不得干預人事及研究立場。 閱讀全文

余範英/「水創未來-國際論壇」Water for Safety 開場致詞

余範英 2019年10月16日

水利署9月26至28日舉辦「水創未來-國際論壇」,水的安全專題演講,邀請到美國工兵團防災處長Ray Alexander、荷蘭Deltares亞洲區經理Tjitte Nauta、泛美發展基金會計畫經理Joaquín Vallejo Loreto、印度國家農業發展研究院教授Ravindra Gavali等4位國際知名專家,並由基金會余範英董事長擔任開場致詞貴賓。 閱讀全文

序一 世界怎麼了?

余範英 2019年04月02日

在全球化帶來的結構性變化裡,暫且停看聽,回首觀察、追蹤其進程,這一路來的變動對世界、對台灣的影響。 閱讀全文

悼念一位並肩追求公與義的老友─何志欽

余範英 2018年03月13日

數十年來由媒體經營到基金會運籌,因緣際會認識不少仁人志士,有不乏學有專長,專業見解貢獻卓越的友輩,有堅持道德勇氣,不懼壓力,不畏橫逆,擔負國之重任的長者。於十一月初因病辭世的國立台北大學校長何志欽,為人謙遜、學養敦厚,是位彬彬有禮的儒者,總帶著幾分靦腆的笑容,深受我輩中人敬重,令人難以忘懷。...... 閱讀全文

引領大思潮--記「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研討會

余範英 2017年11月30日

民國七十年代初是台灣能否從舊威權體制邁向新公民社會的不確定年代,外在環境上,我們剛走過外交孤危,內部發展上,則經歷了政治高壓和文學思潮辯證,而同時,各項建議基礎也正告完成。整體社會在深徹的歷練之後,產生迫急的改革願望,長久以來在威權體制下所累積的能量恰如弦上之箭,....... 閱讀全文

中大在我國新聞媒體的貢獻

余範英 2016年05月11日

周校長、兆漢校長、中大各位前校長和貴賓;各位都是中大人,只有我不是中大人,謹以中大子女身份,在今天中央大學百年校慶『中大與民國』的回顧裡,就幾位中大前輩在台灣新聞史上的影響與貢獻作報告。也借此追憶父親--余紀忠先生得自中大自由學風薰陶,及對他一生的影響。 閱讀全文

肩負永續 引領世代

余範英 2016年04月13日

台電七十歲,運璿院長亦逝世十個年頭了。 一個有歷史傳統的國營企業,早年在孫運璿先生帶領台北、台南工專教授、學子與台電員工,披荊斬棘、翻山越嶺為台灣鋪成電力建設,首開技術輸出,拓展海外電力市場的故事,深植國人人心,亦成就了台電精神。 閱讀全文

李鴻源

李鴻源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為水利工程專家。

曾任內政部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臺北縣政府副縣長、臺灣省政府水利處處長。專長是水文分析、水資源系統分析、河川水力學、泥砂運動力學。

搶水大戰 把廢水變「油水」

李鴻源 2015年03月16日

今天我要談的是,面對缺水,應該怎麼辦?除了休耕、限水、省水和祈禱下雨這三招外,難道沒有其他更積極、永續、為人們帶來希望和幸福的結構性改變做法嗎? 閱讀全文

淡水河的昨日今生

淡水河的昨日今生

李鴻源 2014年10月13日

從小客廳神案旁就掛著一幅先祖父小學同學李石樵大師所繪的油畫,由淡水遠眺觀音山,寬廣的河面,岸上停著幾艘舢舨。堤防、碼頭都還沒建,八里岸上也沒幾棟房子,這應該是六十多年前的淡水河印象。隨著時間巨輪的轉動,同一場景在不同時代、不同畫家的筆觸裡,呈現了不同的面貌,堤防建了,房子多了,或晴或雨,或早晨或黃昏,各有不同的味道。 閱讀全文

李鴻源觀點:海濶台灣─看見福爾摩沙

李鴻源觀點:海濶台灣─看見福爾摩沙

李鴻源 2014年10月09日

台灣這個同時擁有百座接近四千米高山的獨特島嶼,住了二千三百萬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除了原住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不說,我們這些所謂的漢人,移民到這片土地上多則三百年,少則數十年。但非常諷刺的是,我們的DNA還留在遙遠的黃土高原上而不自覺。 閱讀全文

也談荷蘭治水

也談荷蘭治水

李鴻源 2014年06月13日

整合、協調、對話的夥伴關係成了千百年來荷蘭政府運作的文化。就因為這獨特的文化,這一人口不多、資源缺乏、災害頻繁的小國能在十五世紀成了海上霸權,至今在歐洲仍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更是世界上對外援助名列前茅的國家。 閱讀全文

生物多樣性與水利工程的對話:李鴻源專訪

生物多樣性與水利工程的對話:李鴻源專訪

李鴻源 2014年05月06日

過去李老師曾以水利專長,協助復育櫻花鉤吻鮭、為新北市規劃300公頃人工濕地並結合環境教育,擔任內政部長期間致力推動國土規劃,並且長期扮演工程與生態界之間的對話橋樑。在本次專訪中,李老師談到了上述經歷,並且特別說明國土規劃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聯,最後期勉關心生物多樣性的同學用功、務實、溝通並持續關心。 閱讀全文

美麗與哀愁過後

美麗與哀愁過後

李鴻源 2014年04月16日

一部紀錄台灣美麗與哀愁的記錄片上映後,引起了極大的震撼及迴響,喚起了大部份國人的危機感及環境意識。但面對這些不能不面對的嚴峻事實,我們除了哀愁外,更要省思的是如何從政策面、法令面及執行面提出具體行動方案,更謙卑的學習與這塊土地共存。 閱讀全文

珍重再見

珍重再見

李鴻源 2014年03月04日

我個人一直以諸葛孔明的「澹泊以明性 寧靜而致遠」當做人生座右銘。因為淡薄,所以無我,因為無我,自然能夠察知自己的本性及天命。既知本性及天命,再加上無我,心理自然寧靜,思路自然清晰,自能掌握全貌,避免許多冤枉路,故能致遠。這也就是我常掛在嘴巴上的「跳出框框看問題 out of box thinking 」的具體實踐。 閱讀全文

於幼華

李鴻源 2013年07月31日

現在基金會仍積極的運作著,但會場少了一位壯碩的身影及淡淡的煙位,總有遍插茱萸少一人之憾。每次開完會,余小姐總會嘟噥兩句「於幼華這死傢伙,也不曉得快回來做事,不理他了」。 閱讀全文

於幼華

畢業於臺大土木工程學士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土木工程碩士、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環境工程博士(D. Sc.,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曾任南非國家水研究所訪問研究員 、紐約州立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訪問研究、史丹福大學土木學訪問研究

畢生致力於環境研究、環境關懷,著有《環境與人》、《大陸環保現況分析》、《環境影響評估作業制度》、《活性氧預處理於活性污泥法中之應用研究》等書

居安思危  來自兩場國際盛典的啟示

居安思危 來自兩場國際盛典的啟示

於幼華 2012年04月17日

每年春季,國際社會皆會相繼舉辦兩場大規模的環保活動,一是上個月二十二號的世界水資源日,另一則是前後時差恰巧一個月的所謂地球日Earth Day...... 閱讀全文

核災應變 台灣準備過什麼?

核災應變 台灣準備過什麼?

於幼華 2012年03月11日

福島事件至今已屆一年,只要與核能發電掛了勾,誰都料不準那個瞬間將爆發類似意外?台灣值此鄰國慘痛遭遇周年之際,這一年來又加緊準備過什麼? 閱讀全文

堅持永續前瞻 推動行政院組織再造

堅持永續前瞻 推動行政院組織再造

於幼華 2011年02月01日

行政院組織改造已於去年如火如荼的展開,99年2月3日經總統令修正公布之「行政院組織法」已明定設立環境資源部... 閱讀全文

賀過去,盼未來

賀過去,盼未來

於幼華 2010年01月11日

2009年年底,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獲頒環保類別的總統文化獎,此項殊榮讓基金會的「河川環境小組」成員特別高興,究竟顧問們與有榮焉,尤其基金會正巧滿廿週年慶,能贏得份大獎自屬錦上添花! 閱讀全文

康復明

美國南美以美大學法學碩士
曾為工商時報副社長、副總編輯

書生相送(回響健壯兄-漫長的告別)

康復明 2012年11月15日

「出山嫌世濁,抱璞守廉貞」,是我在中國時報系工商時報三十一年工作中,始終堅持的原則。即使媒體環境曲曲折折,我從未忘記因效法陶百川而投身新聞事業的初衷,該報導就報導,該批判就批判,從未考慮利害,從未考慮未來,直到有一天報社易手才倉皇辭廟,從此浪跡天涯。 閱讀全文

掌握民氣 推動全面改革

康復明 2012年11月01日

繼成功縮減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後,社會各界正密切檢討立法委員的補助福利費用。雖因抗拒力道不小,但從減輕國家財政負擔、紓緩納稅人「相對剝奪感」及導正不公不義缺失角度觀之,這一波改革聲浪及成效,仍然值得朝野欣慰:畢竟我們還未沉淪、墮落至麻木不仁的地步。事實上,如果執政者能夠徹底反省並妥善掌握國人求改革求進步的民氣,痛下決心,逐步進行全面大體檢及大改革,陰霾自當除去有日,很快就能迎頭趕上其他國家。 閱讀全文

調漲學雜費 有感了吧!

康復明 2012年10月27日

坦然言,相對歐美日等高等教育先進國家的學雜費水準而論,台灣並不算貴,甚至可以說是相對低廉。從提供學校改進教學及研究能力貢獻的角度來看,顯然交了白卷,甚至延緩了公、私立大學的進步力量及機會。在適當的調整時機、適當的調漲幅度,同時搭配照顧中低收入與弱勢家庭的考量下,是可以考慮放手讓公、私立大學依據自己的條件來調漲學雜費。 閱讀全文

胡發言人、王主委與鬍鬚張

康復明 2012年10月04日

這是一個忙碌、多變、緊張的時代,任何人,政府首長或一家大眾麵食館子的經營人,面對多元、計較、瞬息萬變的局面與挑戰,都難免因稍一不察或判斷失誤或準備不周而引發眾怒,與其濫用小聰明硬拗,或訴諸狡辯,倒不如在第一時間承認錯誤。只要肯承認錯誤,誠懇道歉並提出改進檢討的具體作法,在台灣這個文明社會,很快都可以得到原諒。 閱讀全文

欣見租稅公平邁出第一步

欣見租稅公平邁出第一步

康復明 2012年04月27日

行政院昨日通過復徵證所稅案,雖然因為顧慮現實條件而微幅調整財政部版本,但對買賣股票增加所得予以課稅的基本方向並未改變或退縮.... 閱讀全文

消費者物價指數走高意義及可能影響

消費者物價指數走高意義及可能影響

康復明 2005年08月09日

依據主計處公布的資料顯示,七月物價大漲的項目,大部分集中在民生必要的支出上,包括油價上揚逾七%、就醫門診費上漲八%、學雜費調漲二%、蔬菜及水果價格分別上漲一三%及四七%。雖然政府設定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率僅有○.六八%.... 閱讀全文

政府必須重視投資劇減的警訊

政府必須重視投資劇減的警訊

康復明 2005年07月22日

針對社會各界對今年經濟成長率能否「保四」的質疑,總統府、行政院、經建會幾乎異口同聲對外強調沒有問題,行政院長謝長廷更信心喊話指出.... 閱讀全文

黃榮村

心理學家,彰化田中人,現任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曾任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教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處長、行政院政務委員、教育部部長等職務。

我所認識的青年王曉波

黃榮村 2020年08月12日

王曉波與李登輝同一天辭世,雖然兩人在政治與社會影響力的規模上相差甚遠,但從本質上而言,兩人都有左派背景,惟在統獨主張上大有不同,而且色彩鮮明,不畏爭議。李參加過共產黨,王的母親據信是共產黨員在台灣遭槍決,那時曉波才九歲多。 閱讀全文

紀念楊國樞》楊國樞老師的學術與實踐

黃榮村 2018年07月30日

但楊先生並未自限於心理學一端,而他最為國人所懷念的,是他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所作的貢獻。那一代的讀書人一般而言包容性較高,具浪漫性格,追求信念與理想一以貫之,捨民主法治再無其他。..... 閱讀全文

洛陽之歌組曲後記

黃榮村 2013年06月30日

在時代經歷重大變動或者社會做了重大轉型之時,常伴隨有大角度意識形態之改變,譬如中國即在國共對抗之時高舉左派與社會主義標誌而勝出,看起來也是因為契合了當時社會的需要。 閱讀全文

洛陽之歌組曲之三:老和尚走在一片枯葉下

黃榮村 2013年06月30日

白居易在二十幾歲就懂得寫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歷史的挫敗若拉長時間來看,真是一歲一枯榮;帝都壓力下的宗教信仰,一出京畿方圓數百里之後,一片片都是新生的草原。所以,時間與空間都在扮演壓縮與展開的動作,來修飾歷史,讓治世與亂世人民都可以找到一片天。活在治世,向帝都靠近吧,生於亂世,你應該知道哪裡可以找到新生的草原。 閱讀全文

洛陽之歌組曲之二:達摩夜未眠

黃榮村 2013年06月26日

有人打趣說,在台灣,大官一定是走在大僧之後,因為在台灣的大官假如不是一生,也很可能是一天信徒,信徒當然不能走在師父前面。但在中國大陸,大官可以是一生信徒,但卻很難是眾目睽睽下的一天信徒,因此大官經常是走在大僧前面的。 閱讀全文

洛陽之歌組曲之一:洛陽之歌

黃榮村 2013年06月12日

佛教流布中土因緣始自不遠處的白馬馱經抵洛陽(東漢),方有佛雕於伊河之濱石窟之中(北魏)。惟歷史流變常有難言之處,當水濱石雕與世無爭仍舊挺立之時,人間來來往往的寺廟已是幾經榮枯,張繼在安史之亂後曾夜宿白馬寺,心情晦暗苦等晨間清光而不可得,他說:白馬䭾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踪。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 閱讀全文

替台灣播下希望的種籽

黃榮村 2013年05月25日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始至今都以播種者自我期許與自我要求。在一九九九年跨世紀之交,我們率先策劃「邁向公與義的社會」系列研討會,衷心期盼台灣在被國際社會評價為「亞洲四小龍」的良好基礎上,能夠帶動台灣整體質量的全面提升,迎接新世紀的來臨。 閱讀全文

懷念黃崑巖教授

黃榮村 2012年05月11日

黃教授最令人震撼的,莫過於在2004年二月時因教育部之推薦,當為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之提問人,他拋出一個其實是很難回答「什麼是教養」的問題,結果真的讓兩組候選人窘態畢露,我想那時阿扁與連戰以及他們身邊的幕僚,一定沒有警覺性來事先準備,再加上政界中人真的也少接觸教養課題,一下子全敗下陣來,不過也因此讓教養議題發燒,黃教授當年趁熱出版「黃崑巖談教養」一書,短短兩年不到就15刷,恐怕是黃教授所未曾預料,也算是兩組候選人對台灣社會的重大貢獻。 閱讀全文

尚榮康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碩士,專長領域為海岸地區管理、環境資源管理、地理資訊系統、環境法規、環境影響評估。

獲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獎助,為培育博士生;獲中華發展基金會獎助赴大陸地區研究;獲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獎助赴國外短期研究。

整合性海岸地區管理之回顧與前瞻

整合性海岸地區管理之回顧與前瞻

尚榮康 2000年06月29日

海岸地區包括近岸海域與濱海陸地,受海陸交替作用的影響,海岸的資源無論在自然生態、產業發展、交通運輸、景觀遊憩、國防安全及學術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價值。 閱讀全文

牛繼聖

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物理學博士,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曾獲丁肇中物理學獎學金。十多年來任職於中國信託及元大證劵等公司交易室,實際負責金融操作,專長為國際金融市場、有價證劵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評價與避險。現從事財務金融領域顧問與講師。

修證所稅 別急就章而重蹈覆轍

牛繼聖 2013年05月26日

就在一年前,當時的財政部長劉憶如帶領財政健全小組,企圖以大部頭會議凝聚共識,舉著馬總統的三原則大旗:「符合量能課稅、課徵成本不能高過實際課稅、簡政便民」,力推證所稅立法。結果不但會議耗時無共識,各利益團體與政治人物相互掣肘反覆,最後部長請辭,立法院拼裝出了完全不符合上述三原則的法條。 閱讀全文

欲施良政必建立智庫

牛繼聖 2013年01月04日

筆者認為政策討論不斷陷入固定模式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智庫的角色被政府與社會嚴重忽視,無法發揮應有的智囊功能,才使得政策制定完全由膚淺的政治利益以粗造的手法主導。 閱讀全文

台韓匯差論 引喻失義

牛繼聖 2012年11月09日

如果央行維持的匯率還是遭出口產業抱怨過高,這代表央行正在權衡另外兩件事:一是通膨的控制,一是過低的匯率造成全民財富縮水的影響。凡是以促進出口為重心的匯率政策代價就是全民財富縮水與物價上漲,造成購買力的下降,所以具有制高點的斟酌損益,是央行與政府高層需嚴肅面對的課題。 閱讀全文

我們需要更好的振興方案

我們需要更好的振興方案

牛繼聖 2012年09月19日

中國時報9月13日的社論將「經濟動能推升方案」的長篇大論已一語道破其精髓,認為是「中長期經濟體質改進,增強台灣產業因應景氣循環能力,且兼顧促進經濟投資及進興出口」的方案,「須俟一定期程時日之後,乃得以實現相關排除障礙」。該方案中洋洋灑灑的許多措施本是良政,與其組成大雜燴式的特殊方案,不足以符合民眾以求速效的殷望,還不如回歸各部會行政專案長期持續地進行。 閱讀全文

宜速定國家產業發展政策

宜速定國家產業發展政策

牛繼聖 2012年08月10日

主計處甫完成的調查顯示博碩士高學歷者供給攀升迅速,失業率已經超過專科畢業生。經建會也表示,德國處於歐元區風暴之中仍維持極低的青年失業率(7.9% v.s. 台灣的11.8%),主因是2000年以來為了對付產業結構調整與科技環境變化,大力推行「雙軌制職業教育制度」的結果。 閱讀全文

國教改革需察納雅言不宜躁進

牛繼聖 2012年07月16日

長久以來台灣的教育政策一直是比較被政府忽視的一環。國教在歷經十多年的辛苦改革過程之後,不僅學生家長與老師的不滿意程度居高不下,學生素質下降與補習班氾濫的情形也未見改善,反而造成近年來台灣所需人力資源的供給與需求出現不平衡的情形。 閱讀全文

由德國在歐債中的角色看全球金融連動

由德國在歐債中的角色看全球金融連動

牛繼聖 2012年06月29日

總之,德國需要歐元區存在的程度可能遠超過我們看到的表象,勢必採取適度的犧牲以換取長遠的利益,而討價還價需要時間,過程中難免造成市場的動盪,但針對短期緩解的對策明確且早晚會達成共識。 閱讀全文

政治遠離股市

政治遠離股市

牛繼聖 2012年06月01日

國內時常可見政治人物隨時緊盯股市,平常在受訪時將股市漲跌或成交量等數字信手拈來,一旦遇到股市大漲則喜上眉梢,似乎政績因此而獲得肯定,一旦大跌則面露擔憂緊張,積極表示政府對救市的重視。如果執政團隊長期過分關注股市動態,必定浪費大量時間與精力追求速成,治標而無長效,反而排擠政府原可使用於規劃與執行長期政策的資源。 閱讀全文


完整大小的圖檔: 54.8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柯佳吟

柯佳吟
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致力於生態保育、環境科學生態系服務與氣候變遷與減緩策略等議題。

煤製液化燃料 蓄勢東山再起

柯佳吟 2011年11月25日

隨著能源價格的上漲,煤與液化燃料相互轉化會成為另一種經濟燃料的選擇嗎? 閱讀全文

從日本得到的防災準備教訓

從日本得到的防災準備教訓

柯佳吟

3月11日,日本福島發生規模9.0強震,不僅是史上第四大強震,更引起大海嘯繼而引發福島核電廠機組相繼氣爆,引起全球各界都密切關注複合式災難及核電廠輻射外洩課題。 閱讀全文

熟悉的陌生地球─氣候變遷如何影響生態系

熟悉的陌生地球─氣候變遷如何影響生態系

柯佳吟 2012年01月12日

氣候變遷加劇和人類活動直接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已然成為兩項對陸域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數十年來,這兩大因素已經導致棲地縮減與物種滅絕,科學家甚至預估,二十一世紀內還會有更劇烈的環境變化.... 閱讀全文

生物多樣性保護 保護區周圍緩衝地帶一樣重要!

生物多樣性保護 保護區周圍緩衝地帶一樣重要!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2年10月31日

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生物最為豐富的生態系統,人為壓力對於熱帶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系統服務所造成的衝擊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這樣的關注也使得位於熱帶地區的保護區數量和範圍逐漸增加。 閱讀全文

於幼華

畢業於臺大土木工程學士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土木工程碩士、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環境工程博士(D. Sc.,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曾任南非國家水研究所訪問研究員 、紐約州立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訪問研究、史丹福大學土木學訪問研究

畢生致力於環境研究、環境關懷,著有《環境與人》、《大陸環保現況分析》、《環境影響評估作業制度》、《活性氧預處理於活性污泥法中之應用研究》等書

居安思危  來自兩場國際盛典的啟示

居安思危 來自兩場國際盛典的啟示

於幼華 2012年04月17日

每年春季,國際社會皆會相繼舉辦兩場大規模的環保活動,一是上個月二十二號的世界水資源日,另一則是前後時差恰巧一個月的所謂地球日Earth Day...... 閱讀全文

核災應變 台灣準備過什麼?

核災應變 台灣準備過什麼?

於幼華 2012年03月11日

福島事件至今已屆一年,只要與核能發電掛了勾,誰都料不準那個瞬間將爆發類似意外?台灣值此鄰國慘痛遭遇周年之際,這一年來又加緊準備過什麼? 閱讀全文

堅持永續前瞻 推動行政院組織再造

堅持永續前瞻 推動行政院組織再造

於幼華 2011年02月01日

行政院組織改造已於去年如火如荼的展開,99年2月3日經總統令修正公布之「行政院組織法」已明定設立環境資源部... 閱讀全文

賀過去,盼未來

賀過去,盼未來

於幼華 2010年01月11日

2009年年底,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獲頒環保類別的總統文化獎,此項殊榮讓基金會的「河川環境小組」成員特別高興,究竟顧問們與有榮焉,尤其基金會正巧滿廿週年慶,能贏得份大獎自屬錦上添花! 閱讀全文

葉俊榮

為美國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專業領域是環境法、憲法、美國憲法、憲法變遷專題研究、行政法、行政法案例演習、管制理論專題研究、永續發展專題研究、英美侵權行為法、法律經濟分析。

環境基本法的脈絡與功能:歷史回顧與展望

環境基本法的脈絡與功能:歷史回顧與展望

葉俊榮 2013年02月13日

臺灣在2002年制定通過了環境基本法,今年剛好是環境基本法通過的十週年。值此之時,中國大陸也在討論環境保護法的修正,並對這部法律的功能與定性有相當尖銳的辯論 閱讀全文

從政府組織改造談氣候變遷與國家發展

從政府組織改造談氣候變遷與國家發展

葉俊榮 2012年09月01日

台灣大學法律系葉俊榮老師長年關心台灣政府組織改造和環境議題,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藉此次半年刊發行之機會,整理葉俊榮老師過去在專題演講及公開會議時,對於政府改造的看法及評論,由政府組織再造來談國家發展。 閱讀全文

氣候政策「口惠不實」 淪為虛無因應

氣候政策「口惠不實」 淪為虛無因應

葉俊榮 2012年04月30日

政府在各種場合不斷強調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性,但經過了這麼多年,相關政策與立法卻相形空洞,形成只有口惠沒有紮實內容的「虛無因應」現象。他分析,台灣缺乏整體性的氣候政策框架、也無明確的目標,造成越來越口惠而不實的口號。他鼓勵人們多思考法律的角色,藉由對政府的不作為提告,推動法院形成相關判例,讓法院成為公民參與的重要管道.... 閱讀全文

面對環境議題可以凝聚社會

面對環境議題可以凝聚社會

葉俊榮 2012年03月15日

「我發現,台灣從政府到民間,大家都是用一種『虛無因應』的態度在面對氣候變遷這個議題。」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葉俊榮說:「這種情況,如果學術界不大聲地說出來,我不知道還有誰能講!」 閱讀全文

全球氣候變遷、國土環境規劃與政府組織改造

全球氣候變遷、國土環境規劃與政府組織改造

葉俊榮 2011年12月10日

台灣當前所面臨的課題當中,氣候變遷絕對是個大課題。兩個理由可以支撐這種觀點。首先,台灣當前發展型態下,溫室氣體的排放仍然趨勢向上,而且沒有穩定下來或受到控管的跡象,台灣對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具有高貢獻的。其次,由於台灣的海島特質與國土環境利用的發展模式,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異常氣候,對台灣所可能造成的損害是既深且廣的。 閱讀全文

五都成形 都內治理空前挑戰

五都成形 都內治理空前挑戰

葉俊榮 2010年11月29日

五都選舉完畢,台灣的地方體制將自十二月二十五日起出現新的改變,現有兩個直轄市,未來則有五個直轄市,台大法律學院教授、前研考會主委葉俊榮受訪指出,五都形成,創造出五都與其他縣市的兩極。未來其他縣市如果沒有再升格,勢必要進行合併,唯有使大家都變成直轄市,即能自然達成廢除直轄市的均衡發展目標。 閱讀全文

五都成形 都內治理空前挑戰

五都成形 都內治理空前挑戰

葉俊榮 2010年11月29日

五都選舉完畢,台灣的地方體制將自十二月二十五日起出現新的改變,現有兩個直轄市,未來則有五個直轄市,台大法律學院教授、前研考會主委葉俊榮受訪指出,五都形成,創造出五都與其他縣市的兩極。未來其他縣市如果沒有再升格,勢必要進行合併,唯有使大家都變成直轄市,即能自然達成廢除直轄市的均衡發展目標... 閱讀全文

堅持、妥協與混亂 組織改造省思

堅持、妥協與混亂 組織改造省思

葉俊榮 2009年06月10日

在過去的十年間,台灣發生了兩次政權更迭,行政院組織改造卻是貫穿期間的持續性課題。2000年的第一次政權更迭,民進黨政府決定持續推動前政府所進行的政府改造,而且不論在推動的機制上或改革的範疇上,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是決心與堅持,但組織改造必須與在野黨妥協,讓它成為社會的議題而非個別政黨的政策而已.... 閱讀全文

法律與經濟的對話情境

法律與經濟的對話情境

葉俊榮 2007年03月15日

義大利城鎮阿部拉集鼠患嚴重,主管部門公布規章,只要民眾拿老鼠尾來,就可按數量換錢。結果是,民眾不只不撲滅老鼠,反而在地下室養起老鼠。從結果面看,這個規章定得很「笨」。許多經濟學家對政府的管制措施或法律內容相當有意見,他們時常希望,念法律的政府官員要能有一些基本的經濟觀念多好.... 閱讀全文

永續台灣是一條不斷成長的路

永續台灣是一條不斷成長的路

葉俊榮 2005年10月01日

身為台灣第一位教育部環境保護法的公費留學生,研考會主委葉俊榮長期關注環境議題,自1992年由國科會選派赴里約參加「地球高峰會」開始,與政府推動永續工作結下不解之緣 閱讀全文

建構海洋台灣發展藍圖

建構海洋台灣發展藍圖

葉俊榮 2005年08月01日

臺灣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海洋環境及資源,其發展脈絡與海洋密不可分。過去受限於威權體制下的陸權思維,使得臺灣缺乏完整的海洋意識及海洋政策。隨著海洋資源需求的擴張及科技進步,臺灣仰賴海洋的程度更高;加以永續發展觀念興起,對於海洋環境保護也更為急迫。這些都需要政府規劃清晰的海洋政策藍圖,將海洋事務從狹隘的資源掌控,擴展到生態與社經系統管理,強化臺灣海洋永續治理的量能。 閱讀全文

政府人口政策的問題意識與實際作法

政府人口政策的問題意識與實際作法

葉俊榮 2005年05月27日

政府當初的思維是人口控制,這部份也是我們做的最成功的地方,但用當初人口控制的想法出發反過來鼓勵生育,這都是從內部的角度來看,而不是由全球化,人口在國際上是流動的角度來看問題.... 閱讀全文

從泥土堆孕育而出生命情感

從泥土堆孕育而出生命情感

葉俊榮 2004年03月01日

學環境法出身的葉俊榮,生活中盡是環保,更是位充滿藝術色彩的理想主義者... 閱讀全文

王汎森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主要從事思想史、學術史及史學史研究,關心過去因政治壓力或主流論述的壓抑而忽略的雜音、沉晦不明的歷史現象或思想人物。

王汎森:什麼樣的歷史造就今天的我們?

王汎森 2018年07月09日

2012年初秋在台灣中研院見到的王汎森先生比四年前消瘦許多,他失掉了一些體重,增添了一些責任,比如,2年前由中研院歷史最久的史語所(1928年由傅斯年創建)所長而成中研院副院長。他主要的學術職位包括中研院院士、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 閱讀全文

文化多樣性

王汎森 2012年08月01日

從1986年,Edward Osborne Wilson在美國首次舉辦的生物多樣性論壇報告中提出「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起,二十多年來,「生物多樣性」已成了家喻戶曉的觀念。受到這個觀念的影響,近年來我不斷地與朋友談「文化多樣性」、「學術多樣性」的重要。 閱讀全文

對「全球化」情境下的台灣文化的幾點觀察

王汎森 2012年08月01日

在進入本文之前,我想作一點聲明:我是歷史學者,在我的專業裡,全球化與在地化並未成為關注的問題,所以我在這方面幾乎不曾讀過任何書籍或論文,以下純粹是一個業餘的觀察。 閱讀全文

现代学术最好能适时地给学者一张空白的支票—专访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王汎森

王汎森 2011年04月18日

3月28日下午,距离讲座开始还有50分钟,复旦大学光华楼东辅楼103室外已排起了长队。队伍中既有复旦本校的师生,也有从其他高校赶过来的学者和学生,大家在等待聆听王汎森在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系列讲座”的第三讲《王国维的“道德团体论”及相关问题》。 閱讀全文

學人專訪:王汎森教授

王汎森 2010年09月21日

受到父親的培養,王教授從小就對人文領域十分感興趣,但到高中甚或大學時仍只是比較廣泛地閱讀,之後才漸漸將歷史作為畢生職志。 閱讀全文

知識分子的沒落?

王汎森 2010年08月01日

最近我注意到台灣有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即知識分子文化似乎逐漸趨於沒落。 閱讀全文

從人文關懷到史學研究

從人文關懷到史學研究

王汎森 2010年06月29日

  王汎森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特聘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明代中期至 1950 年代之思想史、學術史及史學史研究... 閱讀全文

人文的優先性

王汎森 2010年02月10日

最近幾年我常常需要針對台灣各大學中人文領域的發展提出建言,但是,我能說的話其實非常有限,往往說過一兩次就覺得語塞。我最常提到的幾點是,要給在大學裡的人 閱讀全文

学术需要时间和自由

王汎森 2009年09月08日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是我赴台访问的重要学术机构。所长王汎森先生在中央研究院对我相助良多,也热情带我同赴台北市的台湾大学、台中市的中兴大学、中坜市的中央大学,一路引见学界朋友,畅谈甚为投机。 閱讀全文

八○年代的塵埃

王汎森 2009年06月16日

第一次見到高信疆先生是在高一那一年,那天他在羅斯福路的「壽而康」請我們吃了一餐中飯。記得當天正是他所編「海外專欄」結集成書出版的日子,書名叫做《春來燕歸人未歸》。高先生將手頭那一本樣書送給我,並一再對書的某些部份表示不滿意。 閱讀全文

王汎森谈史语所八十年

王汎森 2008年11月18日

1927年,蔡元培先生等人主持创办了中央研究院,其中的史语所在傅斯年先生的主持下,发掘安阳殷墟、整理大内档案、调查全国方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49年,史语所作为“中研院”的一个部门迁台,在台湾继续开展学术研究。 閱讀全文

發展人文研究的兩種策略

王汎森 2008年11月10日

首先我要引用傅斯年民國九年二月刊於《新潮》一首詩〈自然〉中的幾句: 「趣味!」「趣味!」 你真果和我最親切嗎? 你為什麼不能說明你自己來? 閱讀全文

現代西方史學研究的新視野─方法論與研究課題

王汎森 2007年09月20日

從史學發展來講,二十世紀最後一、二十年與十九世紀末同樣發生鉅大的變化,而且二十世紀最後一、二十年史學典範動搖情形還比十九世紀末來得嚴重,後現代對歷史學造成根本動搖,幾乎完全否定史學這門學問存在的理論基礎,這是從希羅多德、司馬遷以來史學所面臨最嚴重的挑戰。 閱讀全文

現在歷史是什麼?─西方史學的新趨勢

王汎森 2007年06月25日

從史學發展來講,二十世紀最後一、二十年與十九世紀末同樣發生鉅大的變化,而且二十世紀最後一、二十年史學典範動搖情形還比十九世紀末來得嚴重,後現代對歷史學造成根本動搖,幾乎完全否定史學這門學問存在的理論基礎,這是從希羅多德、司馬遷以來史學所面臨最嚴重的挑戰。 閱讀全文

如何透過歷史向古人學習

王汎森 2007年03月16日

這是一篇命題之作,字數又有明確的限制,所以不能就主題的各個層面廣泛地進行討論。此處只能就培養「歷史的思考」(historical reasoning)這一點來談。 閱讀全文

回覆新華社雷天

王汎森 2005年09月06日
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王汎森 2005年03月25日

這個題目我非常喜歡,因為這個題目,對大家多少都有實際的幫助。如果下次我必須再登台演講,我覺得這個題目還可以再發揮一兩次。我是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的,所以我的碩士是在台大歷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的。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碩士、有博士,因此我以這兩個階段為主,把我的經驗呈現給各位... 閱讀全文

新科院士專訪系列:中研院史語所所長王汎森

王汎森 2004年07月14日

剛當選中研院院士的中研院史語所所長王汎森,被問到「怎麼讀書」,隨口就答:「讀書靠興趣,有興趣才會有持續的努力。」 閱讀全文

探索近世思想的世界

探索近世思想的世界

王汎森 2001年01月11日

在我剛進入歷史這個行業時,最感興趣的課題是「近代集權主義的興起」。因為從很早開始,我便因為一些捕風捉影的訊息,被近代集權政權的暴虐嚇呆了,我很想了解它的根源。這個野心在許多年後徹底幻滅──1980年代的一個夏天,我在美國一個小學院的圖書館中,偶然看到大半架與近代集權主義相關的書,立刻憬悟到這個領域恐怕太擁擠了... 閱讀全文

學問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王汎森

“為什麼經過60年代那麼激烈的學生運動後,Reagan那麼保守的一個人會突然冒出來,成為加州州長,最後成為美國總統?” 閱讀全文

朱雲漢

台灣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擔任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併兼任蔣經國國際學術基金會執行長,是台灣最具國際聲望之政治學者之一。

研究專長為東亞政治經濟、國際政治經濟、兩岸關係、民主化,以及社會科學方法論。在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長期開設「中國大陸政經社變遷」、「國際政治經濟學」以及「東亞政治經濟」等課程,在大學部則教授「社會科學方法論」、「比較政府與政治」等課程。

朱雲漢:一位美國過客的惆悵記憶

朱雲漢 2019年01月22日

去年10月間許倬雲先生賜寄「過客札記:美國六十年」初稿,這本書既是他客居生涯的回憶錄,也是剖析美國社會病理的診斷報告,更是充滿惆悵與悲憫之情的動人史詩,生動地述說著美國社會與政治體制為何一步步走向衰敗。...... 閱讀全文

朱雲漢: 胡佛─引領民主大潮的精神導師

朱雲漢 2018年09月20日

短短3個月內,楊國樞院士、胡佛院士與沈君山校長等3位戰後台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中最突出的標竿人物相繼過世,令人無限感傷。他們3位在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對台灣的威權體制鬆動、政治改革與民主轉型曾發揮極為關鍵的作用。...... 閱讀全文

亞洲人取得扭轉世界格局的鑰匙

朱雲漢 2018年05月24日

從今年4月開始,具有開創歷史新局意義的幾場高峰會接踵而至,讓人強烈感受到亞洲人撰寫歷史的時代已經到來。........ 閱讀全文

逆全球化潮流與全球治理改革的新動力

朱雲漢 2017年11月24日

編按:此文系根據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朱雲漢院士於2017年11月7日在國立清華大學孫運璿科技講座的演講紀錄整理而成。 閱讀全文

中東石油出口國轉向中國

朱雲漢 2017年03月09日

從2月底開始,沙烏地阿拉伯國王沙爾曼帶領1500人的代表團,大陣仗訪問亞洲1個月,行程涵蓋馬來西亞、印尼、汶萊、日本與中國。 閱讀全文

美國戰略收縮 台灣的下一步?

朱雲漢 2016年12月01日

不論美國總統是誰,此刻都必須先安內。當中國恢復歷史上的東亞龍頭地位已成定局,台灣更要從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來因應。 閱讀全文

杭州峰會一舉跨越三道歷史分水嶺

朱雲漢 2016年09月22日

上個月由中國大陸主辦的G20集團杭州峰會是一場開啟歷史新頁的盛會,這場峰會必定成為21世紀全球秩序重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為這次G20領袖會議達成對多項政策綱領文件的共識,等於正式啟動了全球經濟合作機制的系統性改革,也標誌了人類歷史正式告別以西方為世界中心的時代。 閱讀全文

誰來馴服這匹憲政脫韁野馬

朱雲漢 2016年04月07日

長久以來,立法院是台灣民眾信任度最低的憲政機關。第9屆國會伊始,結構大換血,各界都期盼立法院氣象一新。最近各黨團都提出國會改革方案,民間監督團體也提出不少建議,但這些改革方案都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這些年來,台灣民主體制運作失靈的主要根源在行政、立法關係嚴重失衡。 閱讀全文

台灣離民主崩壞還有多遠?

朱雲漢 2014年04月02日

要讓一個新生民主體制落地生根,需要經歷相當漫長的學習與反覆實踐過程,但要讓其崩壞,卻易如怪手拆屋。如果民主大廈的根基本來就不牢固,就有可能在眾人尚未驚覺的情況下,被社會中少數但激進的群體一推而倒。 閱讀全文

台韓薪資落差 為何會這麼大?

朱雲漢 2013年06月28日

韓國的物價指數增長速度的確比台灣快,所以韓國國民所得的實質購買力不如台灣。以二○一二年為例,在台灣一百美元的購買力相當於韓國的一三六美元。台灣的薪資如果僅僅比韓國低三十%,在實質購買力上幾乎沒有差異。但也可就此推論,購買力的差異完全不足以解釋為何台灣與韓國大學生的起薪差距演變成如此巨大的鴻溝! 閱讀全文

悼念一位廿世紀偉大的歷史學家

朱雲漢 2012年10月05日

對於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霍布斯邦更是憂心重重。在這個極端舊時代中孕生出來的新紀元,代議民主難以適應網路與個人媒體的革命浪潮;不受駕馭的全球性自由市場已經凌駕所有政府與國際組織之上,經濟全球化所帶動的資源席捲與再分配,不斷將社會推向裂解的邊緣,資本與勞工、老年與年輕世代、本國人與新移民之間的社會矛盾日益加劇,對所有國家政治體制的利益協調能力構成嚴重壓力。 閱讀全文

對民主與市場的反思:一個政治學者在21世紀開端的沉痛思考

朱雲漢 2012年07月20日

扭曲市場與民主的根本力量,是美國過去二十多年來打造的新自由主義世界秩序,這個新的秩序讓美國式資本主義所向無敵,讓資本在全球範圍取得前所未有的主宰地位,民主與市場兩者都成為全球資本主義的俘虜。全球資本主義使得極少數跨國企業精英取得影響國家政策、支配社會基本遊戲規則的無比權力。 閱讀全文

台灣是地球上少有的富豪樂土

台灣是地球上少有的富豪樂土

朱雲漢 2012年05月07日

在大陸作為富豪更很難卸除原罪感,大家都懷疑你的第一桶金是如何掘的;而且富豪的社會公信力並不高,因為「為富不仁」的刻板印象深入人心。在台灣,富豪有能力塑造社會的主流價值,如果捐助一些藝術文藝活動,或是參與公益事業,更是很容易成為令人景仰的社會名流,比政治人物更有公信力,也是年輕人崇拜的對象。 閱讀全文

臺灣如何因應巨變時代的來臨: ECFA以後的生存發展之道

朱雲漢 2011年12月10日

在過去半個世紀裡,全球的生產活動重心加速向非西方世界移轉,我們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數字來說明,在不到四十年的時間裡,全球經濟實力與財富快速重新分配。在第一次石油危機時,也就是1973年,用購買力等值(PPP)計算,西方國家(西歐、美、加、紐、澳)的GDP佔全球GDP的比重約為51%,所有其他國家只佔49%;經過三十年,到了2003年西方國家的比重已經下降到40.4%,非西方國家上升到59.6%。從現在開始再往前推二十年,也就是到了2030左右,西方國家的比重會進一步下降到32%,而非西方國家會繼續上升到68%,其中印度與中國大陸合計將佔到34%以上。這意謂著我們過去熟悉的世界即將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 閱讀全文

世界的中國與中國的世界

世界的中國與中國的世界

朱雲漢 2010年05月07日

最近《紐約時報》連續發了兩篇頗有深意的報導。四月上旬《紐時》記者報導美國加州州政府已經與中國政府簽署一項合作意向書,這個合作計畫打算引進中國大陸的高鐵系統,大陸當局承諾將提供所有的設備、技術以及工程師,必要時也可以提供貸款,並承諾雇用大量本地勞工... 閱讀全文

大轉折--從金融危機談四重歷史新趨勢的疊加

大轉折--從金融危機談四重歷史新趨勢的疊加

朱雲漢 2009年09月13日

這是一個“巨變時代”,是美國單極體系衰落、第三波民主化退潮、資本主義全球性擴張進入強弩之末和非西方世界全面崛起四重歷史趨勢轉折的疊加... 閱讀全文

從台胞證看「一台兩治」

從台胞證看「一台兩治」

朱雲漢 2005年09月22日

「一國兩制」在台灣的民意市場裡一向乏人問津,但是卻有越來越多的台胞與台商開始身體力行「一個台灣兩個治權」。「一台兩治」現象的浮現,意謂著為數眾多的台灣民眾與企業同時隸屬於兩個作用高度重疊的統治關係,他們的生存機運與基本權益同時繫之於台北與北京的公權力行使... 閱讀全文

台灣的有限選項

台灣的有限選項

朱雲漢 2005年05月28日

針對北京將「以非和平手段」壓制法理台獨的基本政策訂定為法律明文,民進黨領導人選擇發動「三二六反反分裂法」大遊行作為主要的反制手段,但並不打算進一步推動更激烈的政治對抗手段... 閱讀全文

南方朔

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畢。曾任中國時報專欄組主任、中國時報專欄組副總編輯、中國時報專欄組主筆、《新新聞》總主筆。

南方朔:從頂新看台商的良心,和財富多寡成反比

南方朔 2014年11月05日

因為中國的經濟崛起,市場做大,整個華人社會到處是油水,看起來金光閃閃,因而貪腐、奢侈、財大氣粗的土豪風氣也大盛。 這次我想談的則是與「鍍金年代」配對的「強盜公侯」(Robber Baron)這個概念和歷史現象。「強盜公侯」是指在鍍金的年代,有錢的超級豪商,憑著他們的金錢勢力,收買政黨政客,為所欲為地聚斂財富,市場和法律的運作都向他們傾斜,他們以類似於強盜的手段,成了現代的公侯爵爺。 閱讀全文

不要做人云亦云的二流小和尚

南方朔 2013年07月09日

當代美國主要公共知識份子、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沙克斯(Jeffrey Sachs)在他的近著《文明的代價:衰退後的經濟學和倫理學》裡開宗明義第一段就說:「美國經濟危機的基礎乃是一種道德危機,美國政治和經濟精英的公共美德日益凋零。 閱讀全文

人民免於恐懼 要看政府是否有能

南方朔 2013年04月30日

在理解了近代國家的保障職能後,我們即可回頭來看近年來台灣日益敗壞的政府能力,尤其是政府保障人民生存權益的能力之衰敗。廿一世紀的此刻,世界的自然災害已趨嚴重,每個國家面對這種新情勢,已需強化它的保護職能。但從八八風災已來,我們的統治者及整個政府在這方面卻麻木無知,遂造成許多無必要的慘痛付出。 閱讀全文

重文憑、不讀書 是台灣致命的病

南方朔 2013年03月26日

台灣無論正式教育或非正式的閱讀,卻顯然離開這種知識社會的要求極遠。台灣的正式教育和職業訓練班無異。台灣的大學教育不重視每個學科的學術史啟發,不關心思想方法和興趣的培養,也不關心廣泛的人文與自然科學基本素質提高。這遂成了台灣重文憑、但人們除了教科書之外即不閱讀的習性。 閱讀全文

民主的關鍵是必須有硬心腸

南方朔 2013年02月18日

早年我在大學求學時,正是西方科學的哲學興起的時刻,當時我對大師席立克所提「硬心腸」就留下深刻的印象。春節之前我讀了《經濟學人》雜誌,察覺到該刊在推崇北歐四國時,居然把「硬心腸」特別突出,這使得我對民主的發展有了更深的認識。一個國家的政府要有能,一定要國民有就事論事的「硬心腸」;如果國民都是是非不分的「軟心腸」,統治者就會非常好混。 閱讀全文

這是個富人無祖國的混亂時代!

南方朔 2013年01月15日

現在是個全球化的新時代,有本領的人可以永遠遊牧,永遠逃,國家只對沒有本領逃的人有意義,他們必須繳稅服兵役,對這個權利義務已崩壞的時代,我們只能夫復何言! 閱讀全文

這是個已經「太超過」的時代!

南方朔 2013年01月08日

,基於歐洲的「三分之二社會論」及美國的「百分之五十一社會論」,我們已可看出現代的政治已變了。以前的政治還有古典的正義準則,有權力的人還必須在正義的標準下知道做事必須有節制,凡事不能太超過。但現在時代已變了! 閱讀全文

治國要用常識,不能反常識

南方朔 2012年12月11日

「常識」是重要的,「常識」是一種自然神學的概念,它相信一個社會的正義標準和民心的向背,都有自明的道理。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統治者要按常識的標準來治國,而常識治國就是「以天下人之心為自己的心」,然後以這樣的心來治國。十八世紀新興的美國就是以常識來治國的成功範例。但今天的世界,包括台灣在內,統治者都是按自己的意志和黨派利益治國,整個統治方式愈來愈違背了常識;它不是以常識治國,而是以拖延的口號或空洞的禮貌等顧左右而言他的社會控制手段來治國。當整個統治的方式愈來愈反常識,常識的民怨就會更加沸騰。 閱讀全文

政府無能失能 已成當代顯學

南方朔 2012年12月04日

上星期的專欄我提到當代主要經濟學家薩傑士的新著,最近又剛讀了二○○一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里茲新著《不平等的代價》即將由天下出版的中文譯稿。這兩位頂尖大師級的人物,他們共同關心的焦點之一,乃是當今政府無能及失能,最後使得整個國家失去了方向。足見政府的無能失能,所造成的失速失向是多麼的嚴重。 閱讀全文

薩傑士讜論,政府官員應當參考

南方朔 2012年11月27日

,在世界景氣依然未見好轉,而且似乎也不可能好轉的此刻,我讀了薩傑士教授這本觀點相當另類、企圖心也很大的著作,心裡實在很有感覺。薩傑士教授當過許多國家的發展顧問,二○○二至○六年間他甚至當過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的個人特別顧問,他在本書裡的許多觀點,我認為對今天的台灣政府亦極有價值。 閱讀全文

「實在年代」為什麼沒有用?

南方朔 2012年08月31日

從「實在年代」出版迄今,已證明了「實在年代」完全沒有發生任何作用。當想到「實在年代」未發生作用,我就想到公與義的學術討論會儘管規劃周詳,但一定疏漏了甚麼最重要的課題。當想到這裡,我就不得不講幾句可能會冒犯到一些人的話,那就是那次討論會明顯的疏忽了當代日益重要的「新癱瘓政治」(new political of paralysis)這個課題。當政治癱瘓、領導無能,你給他再好的建議,他也不會採納和不敢採納。當別人的話全都白講,「實在的年代」當然因為無用,而成了「不實在的年代」! 閱讀全文

台灣要志氣 領導扛責知識轉型

南方朔 2012年04月24日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十二年來,每年都對公與義的課題編輯一本專著。當年余紀忠先生讀書人辦報,是有風骨的報人,典型的知識分子,關懷社會、評論公共議題、追求民主進步,是先生留給台灣最大的資產。我很榮幸從小就在時報服務,受先生的啟發。基金會秉持著這樣的風範,長期花錢,運用人際關係,組織各式各樣的研討會,這在台灣已經沒有了。「實在年代」這本專集,我推薦給各位,這本書真的很補,是現在面對台灣問題的百科全書.... 閱讀全文

台灣要志氣 領導扛責知識轉型

南方朔 2012年04月24日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十二年來,每年都對公與義的課題編輯一本專著。當年余紀忠先生讀書人辦報,是有風骨的報人,典型的知識分子,關懷社會、評論公共議題、追求民主進步,是先生留給台灣最大的資產。我很榮幸從小就在時報服務,受先生的啟發。基金會秉持著這樣的風範,長期花錢,運用人際關係,組織各式各樣的研討會,這在台灣已經沒有了。「實在年代」這本專集,我推薦給各位,這本書真的很補,是現在面對台灣問題的百科全書.... 閱讀全文

從 2/3 到 50/50–一個沉重的數字政治社會學

南方朔 1996年12月16日

而揭露貧窮固極重要,此書更重要的是它對貧窮問題為何從政治的體制以及 人們的感官與知覺系統裡消失所做的觀察與分析。正因為貧窮問題已自人們的知 覺裡消失,於是那另外 2/3 過著舒適生活的人,遂心情愉快的認為所有的人都和 他們一樣活在富裕社會裡,但這並不意謂那 2/3 的人是多麼的自私與麻木不仁, 而是人們的思想與認知取決於知覺。 閱讀全文

錢永祥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副研究員
臺灣大學哲學系畢,研究專長 黑格爾哲學、政治哲學、西方政治思想史。

為甚麼道德要關注「受苦」?關於「道德進步」的一項補充

錢永祥 2013年07月01日

「道德進步」是一個牽涉深廣的議題,它不僅關係到我們對於歷史、社會、人性的理解,關係到人類道德意識的演變,並且由於其起源、發展與歷史作用十分複雜,更是思想史本身的一個難有定論的懸案。不過在當代,「道德」與「進步」均屬於古僻字眼,罕見討論。 閱讀全文

「道德進步」:一本書與一種歷史觀

錢永祥 2013年07月01日

幾年以來,我的心裡時常縈繞著兩個問題:我想知道自由主義如何看待歷史,也想瞭解人類的動物倫理意識之演變該用甚麼樣的歷史觀來敘述。這兩個問題都涉及了對歷史的理解方式,並且我相信對兩個問題的回答都不免涉及「道德進步」這個概念。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當代的思想、學術都對「道德進步」諱莫如深、避之唯恐不及。 閱讀全文

學習道德進步

錢永祥 2012年03月31日

「道德進步」主要跟我們每個人的切身經驗,台灣社會變化非常有關係。人類都在面對問題時,今天的我們,還能有信心的去說:我們走在進步的道路上面嗎?談「進步」通常有個要求,就是要有一個進步的標準,若沒有一把尺,怎麼能說現在的狀態是好? 閱讀全文

朱思潔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現任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研究員。近二年著重公與義、兩岸政策、民主發展及青年議題。

台灣薪資為何倒退十年?

朱思潔 2014年07月03日

台灣每年經濟都是正成長,但是薪水卻是負成長,這背後的主因究竟是什麼?前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說:「GDP成長而薪資凍漲的原因有二:一是台灣目前的產業模式為「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當某個產業將大部分代工廠移往國外時,其所代表的國內生產價值成長,GDP當然就會漲。但GDP的成長背後既沒有創造國內就業。第二個原因則是台灣創新性產業的比重越來越低,由於薪資看漲的創新性企業不多,薪資向後看齊的普通企業比重極大,加權平均之下,平均薪資就難以上漲。」 閱讀全文

房價與打房

朱思潔 2014年06月30日

台北市房價高漲問題,最大的原因仍須回歸到經濟學上的供給和需求,台灣地狹人稠,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二,台北市更是全台之冠;此外,大台北都會區提供了大部分的就業機會,儘管房價高漲,在台北市買房或租屋的需求仍舊強烈,造成房價居高不下。 閱讀全文

太陽花學運的曙光

朱思潔 2014年04月23日

體會社會運動本是各種非體制意見的彙集,多元衝撞下想辦法找出理路。這場學運改寫了台灣的學運史及社會運動模式,開啟占領憲政機關為手段的新模式。這模式可能出現的效應已見發酵,很可能會改變過去相對溫和的運動策略,占領或包圍中央政府、地方機關。 閱讀全文

時間不站在我們這一邊

朱思潔 2013年10月07日

我們仍在情緒和發洩,民生議題和國家治理未見長足進步,更看不出方向策略,難道執政與在野的領袖們不能勇於負責嗎?台灣已先機盡失,時間已不站在我們這一邊了! 閱讀全文

激盪與進步

朱思潔 2013年06月24日

從The Clash of Ideas,到西方文明的四個黑盒子,到三組斷層線的變化,真正令我警惕的是看到西方學者正在檢視過往的發展歷程,認真反省,並著手調整未來的發展方向。 閱讀全文

需要再起的聲音

朱思潔 2013年03月04日

新年新希望,基金會在持續的追蹤與觀察下,經歷了去年發掘問題、面對問題。身為現代公民的一份子,無法置身於問題雜陳的社會現象之外,提出「實在年代」的呼喚與反省,望能以清澈的判斷與思維,期待新的一年匯聚實在力量、積極孕育轉型動力,廣納民意、修正觀念與做法、付諸行動。 閱讀全文

追蹤與觀察全球變局與中共十八大有感

朱思潔 2012年12月12日

十八大會後胡錦濤完成政軍交棒「裸退」,新領導「習李」團隊面對國內外媒体,剖析問題不再口號治國,領導人的方向清楚、反貪腐態度不含糊,雖尚在起步未來考驗倍至,但治國國隊己有新氣象,不得不讓我對決而不斷、言而未行的台灣政府與領導團隊感到憂心。 閱讀全文

快思慢想-景氣燈號應有智庫充實與研究

朱思潔 2012年11月06日

閃爍十個月的藍燈,不該渙散人心,而應是督促政府加速面對大環境尚未改善,景氣燈及燈號的轉變,不應裝飾為政治與人民有感的風向,為國內外累積的問題、積弊做長遠及全盤的打算,面對全球特殊事件層出不窮,應「快思慢想」促成獨立智庫與經建會重啟政策研究。 閱讀全文

青貧族的未來想像

青貧族的未來想像

朱思潔 2012年09月12日

年輕人有過於沈重的包袱與現實生活的壓力,喪失尋夢的志氣。冰凍的青貧世代,年輕人沒辦法熬出頭嗎?嚴長壽的提醒讓我們知道,年輕是本錢、認真更是本錢,在不能追求高經濟成長,地球資源已不可揮霍的情況下;崇尚環保、謙卑待人、自省與關懷,是個人修為應努力的方向。 閱讀全文

「邁向永續」到「實在年代」

「邁向永續」到「實在年代」

朱思潔 2012年07月27日

去年我參加基金會籌劃的「面對公與義-邁向永續」研討會,在總統大選最白熱化的時刻,與熱心的學者專家赤裸裸的檢視我們深切關心的國家,診斷台灣邁向永續之路上所遭遇的各面向問題,知道這不只是台灣單獨的問題,而是全球化、資訊化發展下的衝擊,世界在轉變中,只是我們一直未能掌握轉型的關鍵、缺乏面對轉型的勇氣。 閱讀全文

檢視國民黨版證所稅

檢視國民黨版證所稅

朱思潔 2012年05月31日

細數自1990年股市曾破萬點後,近十年來由2002年至2006年皆未突破八千五百點門檻,2007年曾有衝過八千五百點六個月的紀錄,2008年、2010年偶有一、二月,2011年有過七個月突破八千五百點門檻。未來在全球經濟及資本市場低迷的帶動下,突破八千五百點的機率質疑。 閱讀全文

為物價變動解套-唯經濟轉型

為物價變動解套-唯經濟轉型

朱思潔 2012年05月11日

「通膨」是指消費者物價的持續上漲,它是指數月或數季連續上漲,才是通膨現象;如果只是連續上漲半個月或二十天,它不能算是通膨現象。在眾多物價指數中,世界各國均採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變動來衡量通膨或通縮。 閱讀全文

充滿荊棘的道路-稅制改革

充滿荊棘的道路-稅制改革

朱思潔 2012年05月06日

稅制改革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難行,卻必行;社會大眾不該一味只以利空的角度來解讀,將近期的台股下跌歸咎於證所稅,根據數據表示,從3月28日財政部決定將證所稅列為財政小組優先討論議題以來,一直到5月3日,台股下跌的幅度為4.7%,但鄰近的日本,國內並沒有證所稅的因素,下跌幅度也達7.88%。 閱讀全文

林盛豐

林盛豐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建築博士、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經歷

吳增榮建築師事務所建築設計師
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助教及助理研究員
宜蘭縣政府顧問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淡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
大地電視台「叢林台北」及「城市的身世」節目製作及主持人
公共電視台「城市的遠見」節目製作及主持人
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

行政院政務委員

面對氣候變遷政府應有之國土復育作為

面對氣候變遷政府應有之國土復育作為

林盛豐 2012年06月25日

2005 年, 世界銀行出版的報告 ”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 A Global Risk Analysis” 中指出 ,台灣可能是世界上最易受到天然災害衝擊的地方,且台灣約有73% 的人口居住在可能被三種以上天然災害衝擊的地區。近年來全球環境變遷、氣候異常,使得天然災害頻率及強度增位於高危險地區的台灣未來災害風險將大幅提升。 閱讀全文

從制度面與理念面 強化永續會組建與運作

林盛豐 2012年03月01日

在會前(2011面對公與義-邁向永續研討會)的閒聊中許多的講者提到台灣許多公共議題的資訊不夠公開透明,環評聊備一格的困境,我表示這在目前的台灣還是緣木求魚這有幾個結構性的因素: 閱讀全文

強化台灣災害防救體系的幾點建議

強化台灣災害防救體系的幾點建議

林盛豐 2011年04月07日

台灣因為氣候變遷, 每年必至的颱風及汛期, 近年來雨量超過經驗值而引發洪氾與土石流, 造成多次大型災害. 國人對政府的防災減災規畫, 災害時指揮系統與應變能力等議題深為關切, 長期未能推動國土規劃的批評再次浮上檯面... 閱讀全文

重新審視農村空間規畫的幾個重要觀點

重新審視農村空間規畫的幾個重要觀點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2年09月13日

台灣的農村,正在錯誤的發展論述下,步向毀滅。以往台灣的主要資源灌注在城市地區,因為經濟發展以城市為基地。 閱讀全文

馬凱

現職:經濟日報總主筆、理財周刊財經顧問暨專欄主筆

經歷: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東海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兼主任、清華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兼主任

這個資料夾裡沒有任何項目。


完整大小的圖檔: 104.4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1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陳添枝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

現任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專業領域為國際貿易、經濟發展。

 

 

服務業是開國之鎖

陳 添枝 2011年12月10日

綜合上述三個服務業發展滯後的理由,最關鍵的還是缺乏出口的能力,因此若要提升台灣經濟成長的動能,最根本有效的方法是要促進台灣服務業的出口。服務業的出口和製造業出口不同,它不能靠低廉的價格,更無法靠低廉的勞動成本,而是要依靠高品質的服務、新穎的服務或者獨特的服務型態。 閱讀全文

出口是台灣服務業發展的關鍵

陳 添枝 2012年08月31日

可惜台灣近年服務業的發展雖然快速,但品質不高,因此無法提供好的工作機會。在2000~2011年間,服務業的平均每月薪資由44,210元提高到47,058元,十一年間只成長了6.4%;在同一期間,製造業的薪資成長了11.9%。在服務業的各行業中,具有專業技術的行業如金融、資訊、醫療、專業服務等,平均月薪都高於5萬元;但專業技術不顯著的服務業如批發零售、不動產、娛樂休閒、住宿餐飲等的薪資則普遍低於5萬元。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最可能進入的行業正是後面這種專業不顯著的服務業,因此低薪的夢魘揮之不去。 閱讀全文

台大經濟系陳添枝教授專訪

陳 添枝 2010年01月29日

陳添枝教授為國內經濟學界資深的知名學者,現為臺大經濟系教授,並歷任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行政院經建會主委、行政院政務委員,是馬總統「財經內閣」的重要核心成員,也是國內少數兼具學術與政策規劃實務經驗的經濟學者。 閱讀全文

中科環評/陳添枝:環評 根本沒制度

陳 添枝 2011年04月13日

高等行政法院裁定中科三、四期暫停開發,掀起軒然大波。它的確是個荒唐的現象:主管機關說環評通過了,行政法院說它沒過,到底誰說了算?這種事只有在第三世界才會發生,竟然出現在台灣。 閱讀全文

陳添枝:兩個二軍合作,才能和國際競爭

陳 添枝 2009年11月12日

擔任經建會主委前,陳添枝便提出台灣業者面對中國競爭的兩種因應之道:一是積極參與中國市場,以彌補台灣部門損失的「抬轎者」;二是避開中國鋒芒,生產中國不具相對優勢產品的「跳車者」。卸任經建會主委後,陳添枝首次以學者身分剖析台灣產業利弊。 閱讀全文

如果再當一次新鮮人 學會自己做決定、負責

陳 添枝 2009年08月17日

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曾是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陳添枝表示,大學念的是電機系,回想起出國留學前大一新生的歲月,當時很痛苦,因為必修課太多,課業壓力太重,不只國文、英文、物理、化學、微積分是必修學分,連三民主義、中國現代史都還列為必修。 閱讀全文

陳添枝:振興投資 政府要帶頭燒火

陳 添枝 2016年06月07日

編按:甫隨新政府上任的國發會主委陳添枝,他對於台灣未來的發展進行了簡單的診斷,並提出三駕馬車(企業轉型基金、五產業帶動內需、國家級投資公司)作為藥方。以下為他接受天下雜誌採訪談經濟政策的內容。 閱讀全文

兩岸產業分工新思維

陳 添枝 2010年04月01日

台商向來擅於生產,不擅於行銷,因此拓展中國的內銷市場,雖有機會,但難度頗高。台商本來不擁有國際品牌,因此也無法像國際品牌廠利用品牌的外溢效果取得競爭的優勢。台商若欲在中國行銷,首需建立品牌,其立足點與中國本土廠商相同,因此沒有先天優勢。 閱讀全文

林聖芬

學歷: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現任中國電視公司董事長、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中華民國報業公會理事長。

曾任中國時報總監、中國時報採訪主任、中國時報總主筆、中時晚報社社長、中時晚報社發行人。

替台灣播下希望的種籽

林 聖芬 2013年06月26日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始至今都以播種者自我期許與自我要求。在一九九九年跨世紀之交,我們率先策劃「邁向公與義的社會」系列研討會,衷心期盼台灣在被國際社會評價為「亞洲四小龍」的良好基礎上,能夠帶動台灣整體質量的全面提升,迎接新世紀的來臨。 閱讀全文

河川再造

林 聖芬

台灣水資源條件原本是相當得天獨厚的,平均降雨量是世界平均雨量的五倍,但由於人口眾多,每人平均雨量卻只有世界的六分之一,加上河川短而湍急,河川一雨成澇,不雨成旱,水資源匱乏、恐慌與災害不斷發生。因此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率的水利資源組織,將水資源做最有效率的運用,也就成為當下刻不容緩的最重要話題。 閱讀全文

河川清流

林 聖芬

河川整治工程屬於公共政策的一環,公共政策的落實並非應由政府部門一肩擔起,民間的參與不僅能使政策推動更有效率,也不會發生政策與民意脫節的情形,而政府與民間共同承擔公共責任,其意義更是非凡。 閱讀全文

河川與社區

林 聖芬

社區已經成為提高生活品質最基層的單元, 無論就河川保護或是文化的建立,都應該以社區為實際操作的主體。事實上, 政府每一部門也都相當清楚此一問題, 只是各單位碰到互相協調時,就難免有本位主義, 在政府資源是有限的前提下, 最後的結局是大家各做各的。 閱讀全文

陳可慧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台北大學地政系畢業,關心環境、防災、社區發展等議題。 曾任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助研究員,現任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研究員。
在吉慶遇見諾亞

在吉慶遇見諾亞

陳可慧 2013年10月30日

從去年到今年,透過幾次行政院永續發展獎的評選,我造訪了幾個全台各地的學校,大多參選學校都將永續發展、永續教育等同於環境教育,努力展示學校省了多少水、節了多少電、校內有多少濕地、學生學習了多少生物知識、學校做了多少節能透水工程…。但我卻只想問:我們希望從學校畢業的是怎麼樣的孩子?能如何豐富孩子的生活?將來又能成怎麼樣的公民? 閱讀全文

國土規劃在國境之南的初實踐

國土規劃在國境之南的初實踐

陳可慧 2013年06月17日

十多年來從象神、桃芝、納莉、敏督利、辛樂克到莫拉克風災,我們一次又一次聽到全台各地的居民說到:「從來沒見過這樣的災害」。 閱讀全文

從親山步道看城市永續發展

從親山步道看城市永續發展

陳可慧 2012年09月11日

上個月因緣際會參加了永續發展獎行動計畫台北市親山步道的評選,身為雙北市民的我才恍然發現原來身邊有這麼多很棒的山林步道和我們是如此接近。 閱讀全文

進入雙溪的小日記

進入雙溪的小日記

陳可慧 2012年08月30日

雙溪,第一次聽到這個地名我和很多人一樣,以為是台北市的外雙溪或內雙溪?雙溪在新北市東北,位於貢寮、瑞芳、平溪和坪林之間,牡丹和平林2條主要溪流在雙溪匯合成為雙溪河,故稱地名為「雙溪」。雙溪也是翡翠水庫的上游集水區,水質清澈、青山綿延,傳統古蹟專家林衡道老師讚譽此地為「山中威尼斯」、亦有「台灣小瑞士」之稱,由此可知雙溪得天獨厚的純淨自然環境。 閱讀全文


完整大小的圖檔: 49.7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王健壯

學歷:

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訪問研究

現任: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經歷:

中國時報(一九七七年五月~一九八七年二月)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中國時報政治記者、中國時報專欄主任、中國時報採訪主任、時報雜誌社長兼總編輯、中國時報主筆、時報新聞周刊總編輯

新新聞周刊(一九八七年三月~二○○五年十二月)

新新聞周刊總編輯、新新聞周刊總主筆、新新聞周刊董事長兼社長

中國時報(二○○六年元月~二○○八年十二月)

中國時報副社長兼總編輯、中國時報社長

博理基金會(二○○九年七以一~二○一○年九月)

博理基金會執行長

著作:

我不愛凱撒、凱撒不愛我、看花猶是去年人、我叫他,爺爺

王健壯 : 如果多數人心中都有一個楊國樞

王 健壯 2018年09月10日

不久前過世的楊國樞教授,一生從事過三種公共角色,學者角色讓他開創了學術新局,知識分子與中介人士角色,則讓他有功於台灣民主進程。...... 閱讀全文

王健壯:大法官不能初一十五不一樣

王 健壯 2018年07月16日

在日前召開的應否受理監察院釋憲聲請案的大法官說明會中,行政院代表的發言與黨產會所提供的意見書,都主張不應受理。他們的理由包括:調查權並非監察權,監院聲請案不符「職權行使」條件,以及黨產條例並非監院職權行使所適用之法律,監院聲請案也與「適用法律」無關。...... 閱讀全文

兩岸關係已到了風險控管時刻

王 健壯 2017年01月16日

兩岸關係雖然尚未到全面停頓的地步,但軍事與外交等警訊迭現,稍一不慎,台海和平發展態勢極可能出現逆轉,蔡英文總統必須改變上任迄今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將兩岸決策提升到風險控管的層次。 閱讀全文

趕走隔離但平等的幽魂

王 健壯 2016年12月05日

從來沒有想到,民權運動史上最響亮的那句口號「隔離但不平等」,竟然會在廿一世紀的台北街頭響起。 「隔離但平等」這句口號,是種族歧視者把歧視合理化的一個幌子。他們在心態上把非我族類的人視為次等族群,手段上卻是以形式的假平等,達到實質上真隔離的目的。亦即,隔離是真,平等是假;隔離是制度,平等卻不存在。 閱讀全文

全世界都正面臨威瑪時刻

王 健壯 2016年11月07日

近六十年來,美國媒體曾經犯過三次歷史性重大錯誤,五○年代對麥卡錫主義的姑息,本世紀初對反恐戰爭的無條件支持,及近兩年對川普崛起的推波助瀾。麥卡錫主義戕害美國民主之深,史無前例。參議院的麥卡錫小組與眾議院的非美活動委員會,儼然議會專制,政界、學界、新聞界與演藝圈各個領域中,因受議會迫害而造成的悲劇不計其數;那是美國民主的黑暗年代。 閱讀全文

違憲擴權不是憲政慣例

王 健壯 2016年10月26日

替蔡英文決策協調會報辯護的人,常拿陳水扁的九人小組與馬英九的五人小組作比較,認為這是憲政慣例。但這三位總統的三個外掛會議,其實是形同而實異。 閱讀全文

凱達格蘭大道上的愛麗榭宮

王 健壯 2016年10月11日

首次召開的「執政決策協調會報」結束後,總統府對外發布了一張會報現場照片。這張無聲的照片其實隱含風雷之聲,關心憲法有關總統權力的人,「於無聲處聽驚雷」,對憲政史上這聲乍響不可能無感也無憂。 閱讀全文

蔡總統又犯了侵官錯誤

王 健壯 2016年09月21日

如果媒體報導屬實,徐國勇接任行政院發言人是由總統欽點,則蔡英文無疑又犯了侵官的錯誤。在角色功能上,內閣發言人等同於閣揆的身外化身,他的任免屬於閣揆權責,總統即使不滿意他的表現,也不宜逕行決定更換,更不宜欽點接任人選,否則就是侵官,侵犯了行政院長的官守,而官守的白話文,就是權力分際。 閱讀全文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的再思考

來源: 聯合報 2016年07月03日

編按:民進黨全面執政後積極在立法院推動"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簡稱"促轉條例")。條例的四大任務為「開放政治檔案」、「清除威權象徵及保存不義遺址」、「平復司法不法、還原歷史真相,並促進社會和解」、及「處理不當黨產」。此外,並設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促轉會"),也因此引起社會多方疑慮。針對此,輿論有所批判。 閱讀全文

蔡英文該跳出來說不許做

王 健壯 2016年07月03日

以色列最高法院前任院長巴拉克(Aharon Barak)講過這樣一句話:「對於多數人的權力,必須有嚴格而正式的限制,『沒有做』(It is not done)的概念需要一個更明確的表達,那就是『不許做』(It is forbidden)」。 閱讀全文

國會不能是不負責任的夥伴

王 健壯 2016年05月22日

總統就職典禮已風光落幕,可預見的是,這將是蔡英文總統任期內最風光的一天,其後每天每年都將風光不再,這是她走上國家治理第一哩路後必須要有的政治覺悟。馬英九治國八年,之所以陷入治理失能困境,與他個人能力有關,更與國家機器長年空轉空耗有關。而空轉空耗的關鍵,則與朝野嚴重對立有關,更與國會失能有關。 閱讀全文

這一刻,就是答案

王 健壯 2015年07月19日

一位電視台女主播採訪木村拓哉時,因為言行失當而備受責難,有人說她未使用敬語明顯失禮,也有人嘲諷她記者像粉絲,有失專業。但半吊子的日語,以及角色分際的混淆,都是可改進的技術問題,並不是這位主播犯下的最大錯誤;她採訪木村後,在個人臉書上寫的那句:「如果問我為什麼從事新聞業?這一刻,就是答案!」才是錯得讓人心驚膽跳的本質問題。 閱讀全文

黨團協商紀錄 應該公布

王 健壯 2013年06月09日

國會有黨團,舉世皆然;黨團應協商,也是政黨政治的必然。但國會議事處處受制於黨團協商,黨團協商也常凌駕於委員會決議之上,甚至變成決定立法能否完成的唯一關鍵,舉世卻唯獨台灣如此。 閱讀全文

拜託別再傷害台灣

王 健壯 2013年03月17日

台灣這幾年的電視新聞性談話節目,也與美國相仿。但台灣名嘴比美國名嘴更厲害,他們個個都是通才,中午談外星人之謎時引經據典,晚上論新教宗未來時也頭頭是道,隔天分析核能危機時又是口沫橫飛;司徒爾特如果看過台灣這樣的新聞性談話節目,大概一定會瞠目結舌到無言以對的地步吧! 閱讀全文

實踐檢驗理論的試金石

王 健壯 2013年03月04日

江院長的政治實踐,必須接受江教授政治理論的檢驗;核四公投就是江宜樺「實踐檢驗理論」的試金石。 閱讀全文

凱撒的面具-漫長的告別

王 健壯 2012年11月15日

我從未有過放棄那些老派價值的念頭。過去一年因為教書需要,我又重新翻閱擺在書架上層多年不曾碰觸的幾本老舊雜誌,三○年代的《獨立評論》,五○年代的《自由中國》,每讀一篇就被那些早已變成古人所寫的文章震懾:在那個年代那樣的政治氛圍中,那些人不但有道德勇氣,燭照當代,更有進步意識,引領後世;而他們奉之行之的正是我所相信的那些老派價值,他們不走依附權勢的政治正確路線,更不媚俗迎合博取大眾喝采。 閱讀全文

等待陳內閣的第2個例外

王 健壯 2012年10月25日

去年四月馬英九拍板決定停建國光石化,寫下總統改變環保歷史的紀錄,但美中不足的是拍板時間稍遲;陳冲若能盡早介入美麗灣案,要求內政部立即依《地制法》進行「代行處理」應有程序,甚至仿馬總統前例,以院長身分依法下達停建令,他能得到的掌聲必定將遠大於處理軍公教年終慰問金的爭議。 「果斷就能有感」,信不誣也。 閱讀全文

馬英九與陳冲 應對三件事表態

王 健壯 2012年10月04日

比美麗灣與大埔更離譜的是核四建廠這件事。原能會最近完成調查報告,發現核四廠一號機亂裝管線,該裝抗輻射管線的地區不裝,不該裝抗輻射的地區卻裝,原能會罵台電和廠商沒常識,但被罵的人卻厚著臉皮回答「對不起,我們智能不足」,原能會莫可奈何祇能以罰款了事。 閱讀全文

《看花猶是去年人》書序-那些星星還掛在天上

王 健壯 2011年01月18日

五十周年過後一年半,老先生辭世,最後遺言中有一句話是「要勇敢」,勉勵他的子女與報館記者,他的最後遺墨中也有一句話是:「放眼前瞻,國事蜩螗,同仁要有抱負,無私無懼,留下一部百年青史」。 閱讀全文

走在歧路上的一隻羊 ──媒體在政治發展中的角色

王 健壯 2010年04月01日

曾經伴隨台灣政治社會發展一起鉅變,甚至曾經扮演民主政治先鋒角色的媒體,這幾年在各種調查中,公信力漸趨滑落。開放報禁、政黨解禁與國會全面改選,曾經是台灣政治民主的三大指標;如今,政客、政黨與媒體,卻成為社會最不受信賴的三大亂源,這樣的結果不能不說是台灣社會變遷過程中最大的諷刺。 閱讀全文


完整大小的圖檔: 10.3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10.3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朱敬一

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

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任國科會主任委員、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中央研究院副院長、行政院國科會人文處處長

朱敬一台大演講相關報導(0922)

朱 敬一 2016年09月23日

編按:中研院院士朱敬一22日晚間於台大以"我的學思歷程"為題進行演講。講座內容談論到「台灣社會各個面向的不公平」,他也對現正熱烈討論的年金改革議題發表看法。 閱讀全文

開發卡環評 朱敬一:做得晚不如不做

朱 敬一 2016年05月14日

編按:5月13日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系舉辦「新世代管理科學研討-產業發展趨勢論壇」,會中邀請到中研院院士朱敬一發表演講,會中他針對台灣的經濟現況作了一評析,包括法人功能、人才問題、環評、貧富差距等問題。以下為當日論壇相關發言報導。可作為討論台灣當前經濟問題的基礎。 閱讀全文

克服加稅障礙 用對溝通方法 台灣人沒那麼不理性

朱 敬一 2016年03月28日

民主與社會不平等其實關聯不大,社會不平等是資本主義內在特質發展下去的自然結果,這在全球皆然,WTID(world top income database)網頁即顯示不論依貧富差距等哪種指數,各國近三十年的所得分配不平均狀況都越趨嚴重,台灣的社會不平等問題並非特有。 閱讀全文

「加薪帶動經濟成長」真是諾貝爾獎得主的主張嗎?

來源: 朱敬一,風傳媒 2016年01月06日

2014年元月確實有600多位美國經濟學者聯名寫信給美國總統,信中有三個重點。第一是說美國基本工資已經5年未調整,建議要每年調整時薪0.95元,連續調3年,希望2016年能夠達到10.10美元。第二是分析如此調薪能造福多少低薪者,能如何改善他們的生活。第三是強調美國調升基本工資對失業率的影響很微小,不致於有後遺症。 閱讀全文

極簡能成為主義嗎?─不同角度分析Sunstein的貢獻

朱 敬一 2015年12月16日

在科學方法論的感染下,現在許多社會學科甚至人文學門的研究,都走向輕薄短小的岔路。他們的著作有一些像Sunstein所描述的「司法極簡主義」:處理的問題不要大、分析的層次不要深、涵蓋的範圍不要廣。這樣的極簡主義,敵人比較少、評審比較不會有負面意見、發表的文章數也會比較多,容易升等,也容易得到學術勳章。某日午餐時我向Sunstein開玩笑說,這是一種「學術極簡主意」,是科學方法論影響下的病態產物。 閱讀全文

朱敬一專欄:我越來越害怕聽到「改革」、「改造」

來源: 風傳媒,朱敬一 2015年01月12日

先說兩則笑話。其一:某諾貝爾獎得主一次赴中東某國開會,知道要與該國總理吃飯,遂先研讀該地區歷史,希望晚餐時能聊聊化解恩怨情仇糾葛的辦法。果然,在晚宴期間該諾貝爾獎得主有機會提出構思已久的解方。沒想到總理立刻接腔:「Oh, you must be a scientist; you scientists try to solve problems, we politicians only live with them」。 閱讀全文

台灣經濟成長的劍宗與氣宗

來源: 風傳媒,朱敬一專欄 2014年12月09日

看主管台灣經濟的經濟部吧,它裡面有兩個最重要的局,一為國貿局、另一為工業局;其他單位或可視為這兩個主要局的衛星。國貿局由於負責經貿談判,在過去廿餘年從美國開放市場壓力,到台灣加入WTO與APEC,再到最近與新、紐簽FTA、與對岸簽ECFA,都是國貿局的業務。因為主業務是涉外談判,國貿局許多同仁長期與外交系統合作,他們最希望達成的任務就是自由化、國際化、廣簽FTA。這種「力求涉外貿易條件優勢」的做法,我認為像是劍宗。 閱讀全文

朱敬一專欄:只靠改善教育機會 解決不了貧富不均

朱敬一專欄:只靠改善教育機會 解決不了貧富不均

朱 敬一 2014年11月19日

《廿一世紀資本論》作者法國皮凱提教授來訪,由我主持了一場論壇,參與的人包括張忠謀董事長等多人。在論壇中有若干人提到「教育」對消弭貧富不均的重要性,這當然沒有人反對;包括皮凱提與我本人都同意,教育對於中下階層向上攀爬、脫離貧困,是極度重要的。但是若要把這個論述簡化為「改善教育機會是解決當前貧富差距擴大的關鍵」,我就無法同意,而且認為這個說法太過忽略其他制度面的因素,也太輕鬆放過錯誤政府政策的責任。且讓我分段說明之。 閱讀全文

《21世紀資本論》導讀與對照(2):資本的動態演變

《21世紀資本論》導讀與對照(2):資本的動態演變

朱 敬一 2014年05月29日

皮凱提的《21世紀資本論》關鍵論述是:如果政府放任市場自由運作,或是採用像現在許多國家的「小政府」施政,那麼三、四十年後社會上將近九成的資本都會集中在最富有的百分之十富豪手中。長此以往,社會終將因為財富與所得分配太過不公,而產生動亂。 閱讀全文

《21世紀資本論》導讀與對照(1): 資本集中的必然趨勢

《21世紀資本論》導讀與對照(1): 資本集中的必然趨勢

朱 敬一 2014年05月28日

法國皮凱提(Thomas Piketty) 教授的新書Capital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我暫譯為《21世紀資本論》) 獲得紐約時報極佳書評,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甚至誇讚,此書是今年甚或最近十年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我花了幾天時間苦讀,不但同意克魯曼的評價,也對書中不少觀點心有戚戚。 閱讀全文

台灣往何處去?

朱 敬一 2013年10月10日

一九六八年,長沙高中高一生楊曦光寫了一篇「中國往何處去」的文章,被以「反革命機會主義」之罪名下獄十年。曦光出獄改名楊小凱,赴美留學後成為知名經濟學家,也是我的好友。他生前好幾次來台灣,都向我感慨:台灣社會欠缺前瞻的、國際的見解,也太注重內部政治,容易形成國家發展的危機。 閱讀全文

不求駕馭 始能變革

朱 敬一 2013年07月19日

這幾年,面對後PC時代的典範移轉,國科會主管的科學園區也需要轉型。面對水與土地的限制、產業需求的變化,中科四期啟動轉型計畫。 閱讀全文

德沃金台灣的法學界知音在哪?

來源: 聯合報 2013年04月26日

德沃金就提供我們一個思辨問題的方法。我們可能用這個方法得出不同的答案,但是似乎大家都會同意:「這個思辨方法頗有道理」。德沃金的著作中處處都是這麼平易近人但又聰睿的見解,我真不知道要怎樣描述其智慧。 閱讀全文

30年後 科技產業如何布局

來源: 聯合報 2012年12月20日

卅幾年前,台灣基本上還沒有一家夠規模的資通訊業者。斯時也,政府將其資源投注在工研院與竹科,再加上周邊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的助力,對當時剛在起步的資通訊小廠,確能發揮母雞帶小雞的扶持效果。但在卅年後的今天,若干的小雞已經長大茁壯成老鷹,產官學之間的角色有重大的轉變。 閱讀全文

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定位

朱 敬一 2010年04月01日

我之所以要在兩岸關係與台灣產業戰略上強調創造性積極,是基於兩個原因:第一,我們面對的大潮流是難以抵擋的;台灣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只是吃止痛藥,更不可能「根治」掉對岸的恩怨情仇。我們有必須要順應潮流的極大壓力,不順就有邊緣化的大危機,擔待不起。第二,在「順」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要看清楚週遭的情勢與變化,化危機為轉機,尋得關鍵卡位優勢,這就是「轉」。換言之,創造性積極,就是兩岸關係與全球化下「隨順而轉」的戰略。 閱讀全文

亞洲人口結構面對高齡化時代來臨之因應對策探討

朱 敬一 2010年04月01日

亞洲開發銀行(ADB)去(2012)年10月出版「高齡化、經濟成長與老年經濟安全(Aging, Economic Growth, and Old-Age Security in Asia)」研究報告,探討亞洲國家正歷經人口結構變遷,雖然各國進入高齡化時代之速度不一,但為避免人口老化使未來亞洲國家經濟成長出現遲滯,或甚至對經濟與社會造成負面影響,ADB提出了多項對策供亞洲各國政府參考。 閱讀全文

面對台灣金融的健全化、效率化、全球化

余範英 , 朱 敬一 , 許嘉棟 2006年05月26日

在台灣邁入新世紀的進程中,金融改革一直是各項改革倡議中討論最久、步伐最慢、爭議最多、但也最為重要的議題。任何企業的採買、銷售、投資、避險、融通,在在有賴金融體系的支援與協助。因此,當金融體系不健全或欠缺效率時,其對應的實體交易自然也就難以活絡,種種經濟問題與困難也就會層出不窮」。 閱讀全文

面對台灣金融的健全化、效率化、全球化

余範英 , 朱 敬一 , 許嘉棟 2006年05月26日

在台灣邁入新世紀的進程中,金融改革一直是各項改革倡議中討論最久、步伐最慢、爭議最多、但也最為重要的議題。任何企業的採買、銷售、投資、避險、融通,在在有賴金融體系的支援與協助。因此,當金融體系不健全或欠缺效率時,其對應的實體交易自然也就難以活絡,種種經濟問題與困難也就會層出不窮」。 閱讀全文

王伯元

卡內基美隆大學物理學博士

現任 怡和創投集團董事長

中磊電子公司董事長

曾任 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TVCA)理事長

「好」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王伯元 2013年05月02日

日前馬總統在其臉書上發表感想,認為台灣競爭力並未衰退,但不知為何公共工程效率、國人英語能力、參與區域經濟步伐皆落後其他國家。面對於總統的疑惑我不禁啞然。台灣的發展掌握在政府手裏,如有任何不足,馬總統身為政府領導人,責無旁貸,還需要向外尋求答案嗎? 閱讀全文

沒錢培訓選手 爭辦體育大拜拜?

王伯元 2013年07月11日

台灣對於運動員的養成並沒有良好的環境及完善的制度。在冗長的訓練過程中他們多半靠家人支持及私人贊助。成功之前默默無聞,甚至被人冷眼相待。等到一夕成名,各界就爭相吹捧,慷慨金援,政府也開出各種優厚待遇並信誓旦旦要重建台灣體育環境。然而,新聞熱度過後一切又回歸平靜。選手們的培訓道路依舊坎坷顛簸,要自求多福。 閱讀全文

12年國教對話/百年大計 怎能急就章

王伯元 2013年06月19日

末代基測已經落幕,預備接替的十二年國教卻還爭議四起,紛擾不斷。尤其最初的立意是在延續九年義務教育的精神,貫徹「免試」及「免學費」兩大主軸。但一路走來一變再變,現在的版本已離初衷甚遠。 閱讀全文

政策改革 求好再求有

王伯元 2013年05月10日

馬政府一連串政策,包括油電雙漲、證所稅復徵、退休年金改革、十二年國教等引發很多爭議。各項民調顯示,民眾對於政府的施政感到失望,總體不滿意程度,甚至高達六成以上。 閱讀全文

廚房政策 讓企業靈活發展

王伯元 2013年02月22日

台灣自1996年實行「戒急用忍」政策以來,錯失許多機會,加上多次金融危機,經濟因而陷入困境。2011年的FDI甚至成為負數,排名世界倒數第二,僅優於非洲安哥拉。為了重拾外資的青睞,政府過去一年來積極向外招商,但結果似乎不如預期。 閱讀全文

令人永遠懷念的李資政 ─寫於李國鼎資政逝世11周年

王伯元 2013年05月31日

 今天是李國鼎資政逝世11周年的紀念,他畢生奉獻台灣,不求官只做事,全然不計個人名利的態度和風範,一直到今日都還是為所國人所景仰及懷念。 閱讀全文

外資再流失 台灣邊緣化

王伯元 2012年07月14日

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最新發表的「二○一二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台灣去年的外國直接投資金額為負十九點六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二一○名、倒數第二,僅勝非洲安哥拉,甚至連北韓都不如。相對其他亞洲國家如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等都名列前茅。 閱讀全文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影響國本的教育政策

王伯元 2012年12月04日

目前台灣的社會,「經濟」和「教育」可以說是人民心中的兩大糾結,但經濟上的缺失相對還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補救,只要決策正確就可收立竿見影之效,但教育如果方向偏失,其影響可能要一段時間才能浮現。一旦產生後遺症,要花數倍時間才能扭轉,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其損失是無法以任何數字來代表。 閱讀全文

推翻服貿 他國談判怎開展

王伯元 2013年07月18日

最近台灣剛和紐西蘭簽妥「台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我國銷往紐西蘭的石化、自行車、紡織、光學產品、半導體、水泥等產品,都可享零關稅待遇。而紐西蘭的乳品、水果、酒類及牛羊肉,也可以零關稅進口,國內消費者將可以更低廉的價格購買到紐國的農產品。雖然我們是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義簽定,但這是與已開發的非邦交國所簽署的第一個經濟貿易協定,著實令人感到欣慰。 閱讀全文

考生無助、家長恐慌 難道要讓菁英流失

王伯元 2014年06月11日

任何新制度在執行之前,除了詳細的評估外,都還會有一個測試階段,藉以降低實際作業時可能產生的衝擊及影響。更何況教育制度這麼重大的政策,一旦走偏,影響可及數代,更應慎重處理。 閱讀全文

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

王伯元 2015年10月22日

最近科技界的大消息當屬台灣DRAM老將、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將自南亞科退休,轉戰中國紫光。他的出走,不論對政府或對業界,都是一枚震撼彈。但事實上,台灣中高階菁英人才外流早已不是新聞,馬總統在數年前即以人才外流為國安問題,要求政府各單位正視。然而幾年下來,情況未見改善。 閱讀全文

台灣產業建言─無色供應鏈

王伯元 2015年10月21日

產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根基,近年台灣產業成長遲滯,內有政治社會轉型的挑戰,外有國際競爭升高的壓力,更在全球化下面臨人才流失的風險。為此,本報推出「產業新觀」專欄,由企業界提出產業觀察及建言,期能推動台灣產業再升級。 閱讀全文

加速「自由化」

王伯元 2015年10月23日

最近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第一輪協商談判完成,台灣積極想加入第二輪談判,但TPP針對自由貿易有嚴苛規定,台灣是否有決心面對市場開放的衝擊、是否有信心解決國內不同團體歧見、是否能儘速進行法規調整,以縮小與國際規範的落差等;簡單一句話,台灣是否準備好面對貿易全面「自由化」。 閱讀全文

向年輕人致歉

王伯元 2015年11月21日

最近在台大做了兩次演講,討論台灣當前所面臨的一些問題。看著台下學子年輕稚嫩的面龐,我的心中實在感觸萬千。再過幾年當這些人跨出校園步入職場,迎接他們的會是怎樣的局面?我們這一代,歷經台灣由貧至富,創下傲人的經濟奇蹟,但卻也在這十幾年內讓榮景翻轉,由盛至衰,未來又要將什麼樣的國家交到他們手上呢? 閱讀全文

重公平恐賠競爭力 攬才要非常手段

王伯元 2017年12月05日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前陣子發布二○一七年世界人才報告,示警台灣整體環境無力留才,遑論對外攬才,加上中國近年來祭出免試招收台灣學生的惠台政策,向台灣優秀學子招手。曾在美國工作廿年、放棄IBM資深研發主管優渥薪資回台創業的全球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王伯元強調,「得人才者,得天下」,國際人才的爭奪等同是一場現實且殘酷戰爭..... 閱讀全文

向年輕人致歉

來源: 王伯元,聯合報 2015年11月21日

最近在台大做了兩次演講,討論台灣當前所面臨的一些問題。看著台下學子年輕稚嫩的面龐,我的心中實在感觸萬千。再過幾年當這些人跨出校園步入職場,迎接他們的會是怎樣的局面?我們這一代,歷經台灣由貧至富,創下傲人的經濟奇蹟,但卻也在這十幾年內讓榮景翻轉,由盛至衰,未來又要將什麼樣的國家交到他們手上呢? 閱讀全文

公債法修正/官員們!為政莫忘平衡收支

來源: 聯合報 2012年12月18日

月前行政院通過公債法修正案,以「債限不再提高」為核心考量,僅對於「分配基準」進行調整,雖受到地方政府的反彈,但個人認為考量現有的財政狀況及社會氛圍,行政院的堅持應受到鼓勵,且應儘速送立法院修法通過。然而不過數周功夫,突傳出財政部長立場鬆動,願意增加北市的舉債額度,甚至六都修法後的舉債金額還比修法前多了一百多億,令人非常錯愕。 閱讀全文

盼兩岸放下政治攜手防疫

來源: 王伯元、聯合報 2020年02月14日

編按:創投業者王伯元投書,病毒無國界,新冠肺炎來勢洶洶,疫情肆虐,兩岸若攜手防疫,也許是兩岸關係緩解的最佳契機。 閱讀全文

舉債前先規畫 勿步希臘後塵

來源: 聯合報 2012年12月03日

對大部分官員,不論中央或地方,沒錢借錢彷彿是件天經地義的事,更有很多官員只為了討好選民或彰顯個人政績,不論建設本身是否符合經濟效益,都先借錢做了再說,這也造就許多「蚊子館」。至於還款計畫卻往往不切實際,甚至過度樂觀,一旦無法清償,只得再舉債還債,以致債務越滾越大,最後由全民埋單。這麼不負責任的行為,卻未受到全民嚴格批判。 閱讀全文

運用國家力量 強化半導體競爭力

來源: 王伯元,工商時報 2015年06月17日

半導體產業可說是台灣目前的明星優勢產業,單以2014年而論,台灣總體IC產值就超過2.2兆元,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4%,總銷售值達全球半導體市場22%、總IC市場26%。以全球產值排名,台灣僅次於美國,坐二望一。 閱讀全文

許嘉棟
美國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博士 現任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 曾任中央信託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財政部部長、中央銀行副總裁、中央經濟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台灣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

許嘉棟 : 兩岸的國進民退

許 嘉棟 2019年01月03日

做任何決策,都必須在多項目標中作適當的取捨。政府在企業經營體制的決定上,所面對的主要即是效率與公平二目標的取捨。各國經驗顯示,公營企業的經營績效普遍低於民營企業,鮮有例外;但是公營企業的利潤可歸全民共享,避免所得分配不均,而且較會配合政府政策、兼顧公益,則是支持公營者的主要立論依據。...... 閱讀全文

許嘉棟 : 貿易戰會觸發匯率戰嗎?

許 嘉棟 2018年10月03日

由美中兩國所啟動的全球貿易戰正方興未艾,逐漸擴大、升級,其後果可預見必然是美中兩國兩敗俱傷,且全球經濟與貿易一併陪葬。而在全球化下,各國的經濟金融連動,過剩的大量資金跨境快速移動,更使得國際金融面所將受到的衝擊,速度尤快、程度尤大。目前舉世關注的焦點之一,是美中的貿易戰會否觸發匯率戰? 閱讀全文

許嘉棟:台灣何來世代不公平問題?

許 嘉棟 2018年07月12日

曾幾何時,台灣的世代公平逐漸成為社會爭論的議題。在早期,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之人士,認為台灣這代人為了經濟發展,犧牲了下代人的生態環境;憂心政府負債累積過速者,掛慮政府的財政赤字成就了這代人的福祉,但增添了未來世代的納稅負擔...... 閱讀全文

前瞻建設首重效益

許 嘉棟 2017年06月18日

目前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引發的各界爭議,主要集中在各項支出是否具經濟效益、政府舉債支出是否將導致「債留子孫」,以及支出的地區分配是否公平等三大問題上面。第三個問題是屬政治層面之問題...... 閱讀全文

勞資抗爭暫歇 市場機制登場

許 嘉棟 2016年12月23日

針對勞工休假規定所提出的勞基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先是引發勞資雙方間之爭論,其後演變成資方之不滿、退出協商,以及勞團之抗爭,最終在12月中旬於擾嚷、爭議聲中,完成立法院三讀。 閱讀全文

川普現象的經濟政策意涵

許 嘉棟 2016年11月24日

川普於去年6月宣布參選美國總統共和黨提名人。在開始各界並不把他當一回事,不料他的聲勢扶搖直上,越來贏得越多人的支持。由於他的背景(政治素人)、作風(粗俗)、言語(直言無忌)與政策主張(反傳統、反菁英、衝撞現有體制、依直覺提政策)等跟其他參選人或傳統政治領袖明顯有異,但這些特質卻又似乎迎合美國許多選民的喜好,媒體乃將之稱為「川普現象」。 閱讀全文

補破鼎的政治哲理

許 嘉棟 2016年07月26日

7月22日工商時報新聞分析「不要變成問題再解決」一文,深獲我心,也勾起了深刻烙印在我腦海裡的一段陳年往事。 閱讀全文

擴出口不如振內需

許 嘉棟 2015年08月13日

進入21世紀以來,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受到多種因素之影響欲振乏力,甚至呈現逐漸走低之趨勢;平均年經濟成長率由1990年代的6.63%,下降至2000-2014年的4.03%。7月底主計總處發布今年第2季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只有0.64%;其中商品及服務之輸出(以下簡稱出口)萎縮1.30%,以致淨出口(出口減進口)對實質GDP成長的貢獻為負值的2.07%;幸賴國內需求實質成長3.03%,對GDP的增長貢獻了2.71%,方使經濟成長率能維持正值的0.64%。 閱讀全文

大陸股市風波之啟示

許 嘉棟 2015年07月20日

大陸股市近期的大幅震盪,對大陸股市主管機關及投資人必定起了相當大的震撼作用,讓他們上了寶貴的一課。以上海上證指數為例,自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只花1年時間,指數即上漲了約1.6倍;但在緊接著的一個月(至7月8日),卻一路慘跌幾達三分之一。在驚嚇之餘,迄7月8日止,有超過一半的上海、深圳兩市股票,申請停牌(暫停交易)以避跌。 閱讀全文

全球經濟金融的連動與挑戰

許 嘉棟 2012年08月31日

自從1980年代起,隨著商品與服務貿易自由化、跨國直接投資、勞動與資金跨境移動,以及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之推動,再加上金磚四國、東歐諸國與越南等新興經濟體走向市場經濟與開放,融入世界經貿體系,使得世界各國間的商品、服務、投資、勞動與資金往來越來越自由,而且越來越熱絡。這就是經濟金融的「全球化」。 閱讀全文

金融全球化之衝擊與省思

許 嘉棟 2010年04月01日

近二、三十年來,世界各國間的貿易、投資、資金與人員往來越來越密切,形成全球化的浪潮,將各國經濟予以整合在一起。全球化雖然予世人帶來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經濟成長加速的果實,但其在惡化所得分配、加深競爭壓力、破壞環境生態、不公平競爭衍生剝削現象等方面產生的爭議,亦激起了各地的反全球化運動。 閱讀全文

歐陽嶠暉

中原理工學院水利工程系畢業,日本早稻田大學碩士,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家工學博士。

經歷:中央大學榮譽教授
台灣水環境再生協會理事長 
中國文化大學國家工學
中央大學土木系、環工所教授、系主任、工學院院長
教育部科技顧問、環保小組執行秘書
行政院國科會環工學門召集人
行政院環保署環評委員
經濟部水資源審議委員會委員
台北市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委員
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委員
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理事長
國際水質協會(IWA)理事、台灣分會創會會長

調整水價 就是承擔

歐陽 嶠暉 2015年02月28日

今年台灣幾乎各地皆鬧水荒進行限水,而在極端氣候變化下,未來的乾旱只會更嚴重,且會更加頻繁。但在鬧水荒時,自來水好不容易藉水庫調節的水源,竟在輸配水過程中,因為管線老化缺乏財源更換,以致每年漏損無效水量達10多億噸,相當於全年自來水供水量的近30%,更是雪上加霜。 閱讀全文

不想缺水就努力節水

不想缺水就努力節水

歐陽 嶠暉 2014年12月31日

台灣水資源豐富卻常年水荒,主要原因乃全民無論是民生、工業及農業用水,在平時浪費珍貴水資源,每當至缺水時才呼籲節水。殊不知每年民生及工業無效率用水量達10多億噸,農業用水漏失達20多億噸,平時不努力節水、減漏,形成節水文化,以減少缺水的來臨,卻常年鬧循環缺水的戲碼。 閱讀全文

為下一代拯救自來水

為下一代拯救自來水

歐陽 嶠暉 2014年10月13日

台灣自來水歷經百年的建設,使得自來水使用人口普及率已達93%,國民享有安全衛生及用水的方便,更是成為世代要永續利用的共有資產。 閱讀全文

農業用水應納入水資源體系

農業用水應納入水資源體系

歐陽 嶠暉 2013年08月23日

此次行政院組織改組計畫,原本以達到水、土、大氣、林之一元化管理,而規畫成立環境資源部,惟依目前之架構水系相關之管理機關,仍未達到該一目標。尤其佔全國總用水量最多達百分之70以上的農業用水部分,仍歸農業部農村發展署下的一個組為主管單位,層級低,顯將無法有效管理每年達120億噸以上珍貴的水資源之效率化利用。 閱讀全文

都市發展與水患-前瞻性改善措施

都市發展與水患-前瞻性改善措施

歐陽 嶠暉 2013年08月22日

都市水患一直是被最忽略的一項問題,尤其是防止都市水患之下水道建設在台灣更是落後,再則都市建設並未隨著都市發展,生活需求之提升,其考量有所調整,以致都市生活環境品質一直無法提升,每次水災之後,輿論報導幾天,民意代表質詢幾場之後,又過了,下次再發生時再複習一次,對實質改善並未發生效果。 閱讀全文

台灣水環境資源品質變遷與展望

台灣水環境資源品質變遷與展望

歐陽 嶠暉 2013年07月23日

近年來全球由於人口持續增加,使得糧食及水資源不足問題持續惡化。因用水不足,每年造成約500萬人~1,000萬人死亡。依據調查,2010年世界上陷於水資源不足的國家有31國,預估至2025年水資源不足國家將再增17國達48國。 閱讀全文

何志欽

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

現任成功大學執行副校長。

曾任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暨院長、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暨研究所教授、行政院財政部部長。

最低稅負制總體檢

何 志欽 2005年09月05日

在談最低稅負制的過程中,我個人也常常提出一個次佳的觀念。因為我個人雖然在國外有租稅的經驗,但是我的訓練模式基本上是租稅的遵從,所以也許我的故事性比較高、影響性比較小,我比較強調事情的困難度,事情落實的安排,所以我比較強調事情的現實性。 閱讀全文

今日播種耕耘,來年期待豐收

何 志欽 2013年09月15日

唐代大儒韓愈在《師道》中曾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余紀忠種籽營的導師,能夠在八天的種籽營中,和各位學員共同以國家面臨的嚴峻困境作為相互學習的介面,在這樣的詮釋下,我認為『傳道』是闡述社會的核心價值;『授業』是剖析政策的理念思維;而『解惑』則是尋求方法的具體策略。 閱讀全文

富民經濟的稅改主軸

何 志欽 2012年12月27日

針對國內稅制改革,應以社會各界關注的資本利得課稅為優先,進而推動稅制結構調整與重建,維持稅收穩定、增進公平正義。就實際執行規畫,應藉由能源稅的建置、所得稅的改革,及遺贈稅的整合,追求社會公平、經濟效率與財政永續的動態均衡。 閱讀全文

施振榮

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學士、碩士暨交通大學名譽工學博士

現任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曾任宏碁集團董事長、亞洲企業領袖協會會長、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

此外,他在1976年獲選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1年獲選全國青年創業楷模,1983年更獲選第一屆世界十大傑出青年;2007年代表總統赴澳洲雪黎出席第十五屆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之領袖會議,2011年獲總統頒發國家二等景星勳章。

從王道思維看台灣未來往何處去

施 振榮 2013年10月10日

王道的三大核心信念,是「永續經營」、「創造價值」、「利益平衡」。國家社會要能永續發展,最重要的是要能創造價值,且所有利害相關者的利益要能達到平衡。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未來要永續,要往更好的方向走,關鍵在台灣可創造出什麼價值?以及所有利害相關者的利益,能否平衡的問題。 閱讀全文

對「社會共識」的共識

施 振榮 2016年06月09日

編按:日前政府擬重啟核電一號機,這個問題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政府也提到如此公共事件須要先經過社會凝聚共識再行拍板。但社會共識是甚麼?而要如何產生共識?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則以其經營企業的經驗對此問題提出看法。 閱讀全文

施振榮:打造台灣成為創新矽島

施 振榮 2016年07月11日

新政府欲推動台灣成「亞洲矽谷」的政策,各界爭論不斷,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指出,台灣應以「矽島」為定位,打造「創新矽島」,其中關鍵要素包括對外國人來台工作是否方便、有誘因,及國內對創投、天使基金等資金機制的友善程度,還有整個社會價值觀的容錯文化等,都還有賴新政府積極建構。 閱讀全文

打造矽文明 政府要搭台

施 振榮 2016年12月30日

國發會25日在桃園正式成立「亞洲‧矽谷」計畫執行中心,同時號召民間業者一同參與,籌組成立「亞洲‧矽谷物聯網產業大聯盟」。 閱讀全文

中國共產黨已是新共產黨

施 振榮 2017年11月20日

社會主義是人類追求的理想,就像在〈禮運大同篇〉所談的世界大同,是人類追求的目標。但在這百年來,社會上有2個實際運作機制: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都有其運作的盲點,未能實現社會主義的理想世界。 閱讀全文

施振榮:台灣產業發展新策略

施 振榮 2018年08月06日

國際局勢瞬息萬變,當前台灣也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台灣的經濟要突圍,產業就必須轉型升級,成敗關鍵就在思維翻轉。我常說:「台灣不缺人才,只缺舞台。」因此,領導人肩負建舞台的責任,且政府的資源也要重置以善用資源。...... 閱讀全文

施振榮 : 財團法人法 衝擊財團法人業務推展

施 振榮 2018年10月05日

今年六月廿七日,立法院三讀通過「財團法人法」草案,具有完整規範管理財團法人的法律終於完成立法,對不論是由政府或民間成立的財團法人也有更清楚的規範可供遵循,不僅有助財團法人後續推展其公益業務,也有助防制洗錢,值得肯定。...... 閱讀全文

施振榮:社會企業 未來進步的新引擎

來源: 聯合報 2013年03月13日

最近開始有愈來愈多人關注「社會企業」這個名詞,也開始有愈來愈多人實踐社會企業的理念。我個人認為,社會企業將是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一項新機制與新引擎。 閱讀全文

施振榮:拿出魄力 打破3大文化瓶頸

施振榮:拿出魄力 打破3大文化瓶頸

來源: 經濟日報 2012年06月28日

目前台灣的社會文化主要面臨「價值的半盲文化」、「資源的齊頭文化」與「行政的防弊文化」三個瓶頸。「價值的半盲文化」是指社會上大多只看有形、直接、現在的價值,卻經常忽略無形、間接、未來的價值,長此以往,將導致發展的偏差,並不利國家社會的永續發展。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
【環境與人】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共生之變--王俊秀

【環境與人】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共生之變--王俊秀

環境與人 2014年07月22日

世界上超過200個國家,就環境主權而言,許多國家都不能稱之為獨立自主國家,以台灣為例,糧食主權、能源主權及碳主權皆無法自主,生態足跡超過自己的國土數倍。許多國家與跨國企業正在進行內部與外部的環境殖民,不但生態與生靈塗碳,環境難民與氣候難民也已成為主流難民了。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環境政策與法律:臺灣未來展望--葉俊榮

【環境與人】環境政策與法律:臺灣未來展望--葉俊榮

環境與人 2014年07月15日

在面對氣候變遷嚴峻的挑戰下,臺灣如何在既有的環境法律中納入氣候變遷議題,並引導決策方向,是個重要課題。尤其是當台灣進入六都的空間佈局,地方政府應該如何更有效率執行環境法令,甚至做好地方的環境治理,更凸顯問題的急迫。然而,長期對環境議題較少著力的法院,在近年來在一連串的司法判決中,逐漸展露出其對於環境議題的處理量能,對環境法律的執行與監督,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值得正視。台灣環境法正面臨挑戰,但也蘊含生機。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人物追思與環保展望--於幼華

【環境與人】人物追思與環保展望--於幼華

環境與人 2014年07月10日

今年適逢環境主義先驅者,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女士的逝世第五十週年,為悼念這位巨人對美國及全球環保所作出的貢獻,負責專輯編著的金恆鑣先生,要個人也湊一腳,來談談我們當代的主要環境議題。恰好,自己手邊因正也負責本環保通識書籍的再版,有篇展望性文字待繳,藉此,那就索性偷個懶,將「追思」與「展望」二合為一罷。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環境規劃與管理綱要--馬鴻文

【環境與人】環境規劃與管理綱要--馬鴻文

環境與人 2014年06月17日

環境問題錯綜複雜,各個層面彼此互為影響,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如今由於對於環境問題有更為整體的理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較為片面、狹隘的管理方法,已逐漸捨棄,而轉為尋求較具全面及前瞻性的系統性管理。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淺談環境規劃與管理學--於幼華

【環境與人】淺談環境規劃與管理學--於幼華

環境與人 2014年06月03日

環境規劃與管理(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乃環境學域內較晚近始興出的研教課題,約廿年前,國內外環境系所紛紛增設此一組別,以與傳統硬的科工課題有所區分。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臺灣水資源的展望--童慶斌

【環境與人】臺灣水資源的展望--童慶斌

環境與人 2014年05月29日

變遷的環境帶來挑戰也帶來機會,但要掌握機會就必須掌握資訊與知識,然後以謙卑的心順天應人,並具有智慧的樂觀積極進取,發展有品質與美的新生活環境。「周易」知天、順天、與樂天之古代智慧正是未來水資源政策與民眾行動之重要依歸。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我們需要海闊天空的環境教育--葉欣誠

環境與人 2014年05月27日

環境教育法實施至今已經超過三年,對各個領域已經開始有廣泛的影響。雖然在這實施的初期,有各種不同的挑戰要面對,但在各個領域逐步磨合與對話之後,相信二十年後,我們一定更加確定,環境教育法的實施,對於台灣的永續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人類環境文化思潮--汪靜明

【環境與人】人類環境文化思潮--汪靜明

環境與人 2014年05月22日

我們智人喜歡愛智的哲學,總是在變遷的自然環境中,找出變通的求生方法,而逐漸衍生了在不同時代異同的環境思想。我們喜歡鬥智,總是在變遷的社經環境中,找出謀生方式而又在不同國家地區衍生了異同的習俗文化。這些都是影響人類環境文化的多變量驅動因緣與際會。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台灣永續環境之展望--張祖恩

【環境與人】台灣永續環境之展望--張祖恩

環境與人 2014年05月15日

回憶民國70年代,台灣的環境狀況,大體可以簡單的這樣形容-那根煙囪不冒煙?那條河川下游不發臭?那個縣市不是隨時可能爆發垃圾大戰?歷經近30年的努力,各項環境議題已逐漸建構本土化的處理機制、法規、標準及作為...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傳統與現代環境災害下之心理反應--黃榮村

【環境與人】傳統與現代環境災害下之心理反應--黃榮村

環境與人 2014年05月13日

凡此種種可看出全球氣候變遷對台灣威脅非同小可,若干結構性的問題 如電力供應、海岸治理、災害下之遷移與安置,實在不是口號、書面作業與 枝節性的調整所能應付,雖然我們尚有幾十年時間可資因應,但現在不開始 具體行動可能就為時晚矣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對未來台灣環境之展望			等比級數的思考--馬以工

【環境與人】對未來台灣環境之展望 等比級數的思考--馬以工

環境與人 2014年05月08日

台灣地區2002/12/11公布實施環境基本法,之前環境影響評估法已於1994/12/30公布,主管機關的環保署更早於1987/8/22由行政院衛生署環境保護局升格為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2014年計畫改制為資源環境部。我們未來的環保政策能更順利運作施行嗎?環境保護未來有無可能成為我們生活文化的一環?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永續發展與綠色經濟根本之道--蕭代基

【環境與人】永續發展與綠色經濟根本之道--蕭代基

環境與人 2014年05月06日

各國政府採行這種比較綠色的策略之根本原因在於長久以來經濟學指出的市場失靈與治理失靈。就永續發展而言,主要的市場失靈是外部性,包括當代人之間的外部性以及世代之間的外部性,尤其是世代之間外部性經常受到忽視,以致於世代間資本與資源配置不當,造成後代子孫生存危機,但由於後代子孫無發言權,當代人的政府與社會發展出來的各種經濟與社會制度對於當時、當屆或當代的經濟成長率之重視甚於未來世代的幸福,而將各種成本、環境債與國債外部化,留給後代子孫,這就是治理失靈與政治失靈。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綠色科技與環境--駱尚廉

【環境與人】綠色科技與環境--駱尚廉

環境與人 2014年04月29日

「綠色科技」以字義來說,有包含象徵自然環境的綠色,以及象徵繁榮發展的科技,因此綠色科技意即將科學發展與環境保護策略相結合,以謀求人類在地球的永續發展。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環境公害與健康--王根樹

【環境與人】環境公害與健康--王根樹

環境與人 2014年04月24日

即使政府相關部門努力控制環境污染,我國仍持續發生各種不同的環境污染事件,引發對於污染事件是否危害國人健康的疑慮。過去幾年來,影響範圍廣泛的新興污染物問題也不斷發生,特別是飲用水中檢測出塑化劑、壬基酚、殺蟲劑等議題,也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這些新興污染物被檢出濃度大多很低,因此對健康的潛在影響通常可被忽略,但其風險卻不能被忽視。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台灣今後生態保育方向與作為--汪靜明

【環境與人】台灣今後生態保育方向與作為--汪靜明

環境與人 2014年04月22日

台灣曾是美麗福爾摩沙的生態之島,而今面臨著失去美麗的挑戰。台灣曾是蝴蝶、蜜蜂等許多野生物的天堂,而今失去棲地及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危機。人們欣賞美麗的蝴蝶,是由毛蟲蛻變而來。蛻變的美麗內涵了什麼;而失去了美麗,又啟示了什麼? 生活在環境變遷中的人們,可以有哪些生態保育的因應調適與作為?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國際生態保育--劉小如

【環境與人】國際生態保育--劉小如

環境與人 2014年04月17日

人類生存仰賴生態系的健全運作,而生態保育的目標就是維持生態系的健全,以便能承受各種災難並從傷害中復元,由於生物多樣性是影響生態系穩定與生產力的基本元素,更是人類生存與福祉的基礎,因此生物多樣性保育是生態保育的基本環節。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由台灣的野生動物資源看未來台灣環境之展望--李玲玲

【環境與人】由台灣的野生動物資源看未來台灣環境之展望--李玲玲

環境與人 2014年04月15日

台灣雖然地狹人稠,但因氣候溫暖潮濕、地形起伏多變、棲地類型多樣,且位於動物南北遷徙的路徑上,加之有歐亞大陸及周邊島嶼的種原匯入,因此野生動物種類繁多。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大氣資源綱要及展望--姜善鑫

【環境與人】大氣資源綱要及展望--姜善鑫

環境與人 2014年04月10日

大氣層是地球表面上的空氣層。地球上自有人類以來,空氣似乎一直存在著,而且似乎也從無匱乏過,因而大部分的人幾乎沒有認真思考過地球大氣是寶貴的重要自然資源。大氣資源又稱為氣候資源。1940 年代,美國著名氣候學者H.E. Landsberg 曾發表“氣候是一種自然資源”,從此氣候資源的重要性日益為人重視。目前氣候資料正是許多經濟學者、社會學者、及資源分析家分析自然資源時不可或缺的基本資料,所以氣候(大氣)資源是一地區或國家非常重要的自然資源。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非生物環境之組成與變遷綱要及展望--姜善鑫

【環境與人】非生物環境之組成與變遷綱要及展望--姜善鑫

環境與人 2014年04月08日

非生物環境是指所有影響地球上生物生存或發展的外在因子(或條件),這些所有的外在因子非常複雜,而且彼此又相互影響。若從宇宙看地球,地球的非生物環境是由大氣圈、岩石圈、和水圈三大部分組成。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能源--楊日昌

【環境與人】能源--楊日昌

環境與人 2014年04月03日

能源的核心議題,在可見的未來,就是節能減碳。沒有其他的議題比它重要。在未來三、四十年裡,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化節能減碳的成本為商機,帶動綠能產業的蓬勃發展與激烈競爭,從而達成綠能科技的持續創新和減碳成本的持續下降,一方面不斷降低人類經濟活動的能源密集度,一方面則不斷的形成綠能取代傳統化石能源的有利條件。唯有在這種綠能產業動能日益增高,減碳成本障礙日益降低的狀況之下,才有可能完成節能減碳、控制暖化這個艱鉅的任務。 閱讀全文

楊日昌

楊日昌

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

現任:工業技術研究院資深顧問、行政院政務顧問、經濟部顧問、行政院環保署顧問、交通大學榮譽教授

曾任:工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行政總裁、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總主持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所長、泰國國家科技研究院國際指導委員會委員、環境與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專家委員、經濟部能源委員會委員

能源與節能減碳:一些重要的概念

能源與節能減碳:一些重要的概念

楊日昌 2014年07月24日

不論在世界或是在台灣,關心能源的人很多,聲音也都不小,但是對能源這個多元互相連動的複雜議題好像常常還是有點「各就立場,各取所需」的味道。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藉由一些概念的陳述,更系統化的從「執行面」(也就是「怎麼做」)的出發點來看能源今天面臨的諸多議題。對熟悉能源的人,希望能鼓勵他們去為必須要找到的答案做更深入的探討;對比較不熟悉能源但想多瞭解一點的人,則是希望能夠為他們提供一些有用的思考方向。 閱讀全文

李永展

學歷:美國密西根大學環境規劃博士、都市設計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士

經歷:桃園市副市長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
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諮詢委員
行政院文建會閑置空間再利用委員
行政院農委會生物多樣性小組委員
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農村聚落重建審議小組委員
台北市政府市政顧問
台北市都市計畫顧問
台北市社區規劃師
苗栗縣都市設計審議委員
彰化縣都市計畫委員
台南縣非都市土地開發審議委員
台南縣環境影響評估委員
台南市政府市政顧問
中華民國地區發展學會理事

李永展/地方創生,是「鄉愁」還是「鄉痛」?

李永展 2019年06月17日

行政院將2019年定為「地方創生元年」,並在全台各地大張旗鼓推動。近半年來,各界對地方創生的論述與實踐也持續發酵。 閱讀全文

當無常已成平常--與自然和解的水資源管理策略

李永展 2015年03月18日

隨著氣候變遷造成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機率與強度升高,無常的乾旱與暴雨已是天氣現象的常態,並且往往是伴隨發生!面對已然平常的無常,我們的準備是否還能是以不變應萬變? 閱讀全文

韌性城市的觀念與論點

李永展 2015年02月25日

我們的世界正遭受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多重壓力,這些多重壓力會因不同的韌性造成未來世界的不同發展。若內部社會韌性做的好,即使外在衝擊存在,決勝點在於邁向低風險、高韌性的社會目標,藉由適當調適策略、降低各區域脆弱度及增加民眾風險認知管理,以增強社會的氣候韌性。 閱讀全文

期待具有審議式民主精神的iVoting2.0

李永展 2015年02月16日

順應公民力量崛起的浪潮,柯文哲以「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為主軸,史無前例地完成了一場非典型的選戰並順利入主台北市政府。上任短短一個多月來,無論是掀開長期不當的政商結構並組成廉能委員會期以建立制度性防弊、要求官員報備行程以公開透明避免黑暗交易,甚至是選官員、拆違建、抓槍擊犯、救災,柯市長無一不將建立SOP視為最高指導原則。然而對自稱「SOP控」的柯P而言,在林林總總的柯P新政中,選舉時即提出的「iVoting」卻似乎成了失控的一隅。 閱讀全文

李永展:「小我」與「大我」之間

李永展:「小我」與「大我」之間

李永展 2014年12月23日

近年來台灣人民以街頭上的眾聲喧嘩、網路中的集結宣洩,以各種反抗形式和參與方法對這個社會、國家與世界的傾斜與顛倒進行修正與扭轉,逐漸累積公民意識與能量。而這些建構公民社會的努力,正是在大我與小我、大發展與小確幸的鴻溝之間,極具意義的跨越。 閱讀全文

邁向韌性社會:脆弱度觀點

李永展 2014年11月05日

脆弱度(vulnerability)及恢復力(resilience)的評估,即可讓人們更了解到環境壓力與人類行為對人們所居住的環境在面對自然災害時的承受力,與災後重建的反應力,以作為「永續調適」(sustainable adaptation)能力的參考依據。 閱讀全文

李永展:透過社區力量建構韌性社會

李永展:透過社區力量建構韌性社會

李永展 2014年10月14日

在台灣,社區營造不是一個新興的概念,但卻是一個隨著不同歷史階段與社會狀況而持續更新的參與方法和過程。若我們將1994年政府部門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做為一個分界點,於此之前,在台灣經濟持續成長、政治愈來愈民主化的過程中,民眾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也逐漸覺醒,不論都市或鄉村,民間的社區行動往往在未獲政府大力支持下悄悄生根,甚至因反抗國家與資本家權力而風起雲湧,有為提昇生活品質為目的的「社區發展協會」、有為反污染而成立的「愛鄉協進會」,以及為維護地方傳統特色的「文史工作室」等等。顯示出「由上而下」的威權時代已逐漸走入歷史,而「由下而上」的公民社會時代正開始受到重視。 閱讀全文

風險社會 別賭「不發生」機率

風險社會 別賭「不發生」機率

李永展 2014年08月13日

高雄氣爆發生至今,令人擔心的除了始終不見一個有效調度與整合的救災架構、程序與方法,更隨著各種跡象與證據一點一滴揭露,所謂的真相,反倒成為各方互相推委塞責的出口。 閱讀全文

李永展:一個抹殺過去的城市…未來,還會來嗎?

李永展 2014年07月10日

「歷史是現在進入未來的鑰匙」──如果抛棄歷史便等於放棄未來。文化保存不是懷古,是沉澱、再出發的過程、是我們在詮釋與尋找需求、傳承的過程。因此台北不應該也不可能變成山寨版的「紐約華爾街」或是「東京六本木」,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台北,一個包容自己的歷史、珍惜自己的文化、並擁有自己的風格的城市。 閱讀全文

李永展:快速,終將帶我們到只剩名字的地方

李永展 2014年05月26日

日前原本預計搭機從台東回台北,但因天候因素改搭自強號,從台東、花蓮、宜蘭、基隆,一路搖晃到台北,總共花了五個半小時,沿途經過的花東地區、蘭陽平原、瑞芳八堵,最後回到台北,正好呈現出台灣「鄉」、「鄉城」及「城」的三大空間區塊,沿途的地景更突顯出台灣城鄉發展最深層的結構性議題:城鄉如何因「差異」而永續? 閱讀全文

請給土地溫柔的慈悲

李永展 2014年05月05日

有效的都市計畫透過保護區的劃設將環境敏感地帶予以保留,以避免不當的土地利用行為對地質、水源、生物多樣性以及居住安全造成傷害,並在面對災難時得以緩衝與修復。也因此保護區的變更基本上是一個非常嚴肅且複雜的問題,它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單一開發行為的衝擊,或者是變更範圍內的不可回復性,更是一旦土地變更後,對於整體都市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是否危及都市永續的根基。 閱讀全文

李永展:請給土地溫柔的慈悲

李永展 2014年05月05日

根據聯合國統計,目前全球已超過一半的人居住在都市,台灣的都市人口更高達80%,由於人口過度集中再加上氣候極化效應,一旦發生環境災難,都市受災強度往往更為劇烈。有效的都市計畫透過保護區的劃設將環境敏感地帶予以保留,以避免不當的土地利用行為對地質、水源、生物多樣性以及居住安全造成傷害,並在面對災難時得以緩衝與修復。也因此保護區的變更基本上是一個非常嚴肅且複雜的問題,它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單一開發行為的衝擊,或者是變更範圍內的不可回復性,更是一旦土地變更後,對於整體都市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是否危及都市永續的根基。 閱讀全文

李永展:服貿爭議沒說的事──獨裁進化、全球化與永續議題

李永展 2014年04月09日

無論從未來的哪一個時間點回溯2014年春天在台灣所發生的一切,相信任何人都無法忽視這一場由青年世代所發動的反黑箱服貿狂潮對台灣社會所造成的影響。然而這一場運動並非偶然迸發的即興演出,而是在各種因素累積下的歷史必然。儘管當下聚焦的面向例如台灣國內的憲政民主危機、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利弊,甚或過程中各種失焦的紛擾都有一個共同的背景:國家體制的失能與失序,以及馬英九政府對中國過卑、對台灣過亢的荒謬態度。但若我們將此一爭議放在更大的時空脈絡來看,它所隱含但終將突顯的是:獨裁進化、全球化與永續議題。 閱讀全文

全球化下新城鄉危機之因應:跨域治理與社區營造

李永展 2013年06月26日

具有世界城市潛力的都市,首先面臨跨國城際競爭的壓力,為了求取跨國資本及內流投資,集結大量的開發建設、資源及投資機會;反之,不具有跨國發展機會的鄉鎮及非都市土地,則是更加與經濟發展脫節。在台灣接合全球經濟網絡之後,區域間的差距與都市極化現象更加惡化,這種地理空間上不均衡發展的趨勢,已經成為台灣當前最嚴重的城鄉問題。 閱讀全文

馬祖博弈 一場偏離主題的公投

李永展 2012年07月21日

這一場以博弈為名的公民投票,其實反映的是離島對現況的不滿與未來的焦慮。特別是由於馬祖長期受限於天候與海象影響而產生的交通不確定性,使得這個議題輕易地被操作成解決馬祖交通-觀光-發展的直線解答。這個直線解答是財政困窘而急於求成的地方政府所走的險棋;是開發商切中居民心理的痛用來收買人心的誘餌;也是反對者在捍衛島嶼文化、生態和生活時必然背負的質疑。 閱讀全文

河川流域治理 當務之急

李永展 2011年12月10日

在後五都區域治理的研討會中,李永展將「河川流域治理」視為後五都時代下跨區域治理的重要理念之一。 閱讀全文

國土永續如何成真?

李永展 2008年11月01日

2008年下半年接二連三的颱風造成了全台各地嚴重的風災水患,例如卡玫基颱風帶來的豪大雨將各地橋樑、道路沖毀,並造成全台農業損失超過3億台幣,而辛樂克颱風則造成豐丘明隧道土石崩塌及廬山風景特定區飯店倒塌。這些風災水患造成的家破人亡慘劇,不得不讓我們再次呼籲應儘速檢討傳統的國土資源利用方式,並將永續發展理念納入國土計畫及城鄉規劃。 閱讀全文

時空壓縮下 消失或浮現的「地方」

李永展 2008年07月26日

7月4日兩岸直航開啟了台灣與大陸之間所謂的「兩岸一日生活圈」;另一方面,去年1月5日通車的高鐡早已悄悄啟動了台灣西部平原的「西岸一日生活圈」。「一日生活圈」一下子成為台灣真實生活的一部份,甚至可能促成政治經濟及地理文化互動的空間革命,而不只是學術論述或虛構想像。不管是「兩岸一日生活圈」或「西岸一日生活圈」,都是因為快速的交通運輸系統及資通訊科技所致,然而,快速的人流、交通流及資訊流對國土發展及空間規劃的影響更需格外注意。 閱讀全文

抗暖化 都市規劃要扮演更積極角色

李永展 2007年12月08日

全球暖化議題迅速發燒,而此一問題的根源與人類行為息息相關,特別是二氧化碳排放對於全球暖化所起的關鍵性影響。國際能源署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從1990年到2005年之間,每人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從5.73噸大幅增加為11.25噸,亞洲排名第1,全球排名18。而Nature期刊11月15日的報導指出,台中火力發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高達4130萬噸,居全球第1,麥寮電廠(3240萬噸)則由第6名晉升為第5名,以國家總體而言,台灣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全球第13名。 閱讀全文


完整大小的圖檔: 7.1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11.3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7.1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9.0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11.9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7.5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670.7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859.2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余紀忠

不宜錯估形勢,動搖兩岸基本定位
李登輝總統九日在接受《德國之聲》廣播公司訪問時明白指出,兩岸關係是國家與國家的關係,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李總統對兩岸關係的全新闡釋和定位,和國家統一綱領首項原則「大陸與台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促成國家的統一,應是中國人共同的責任」,頗有相當的出入和深遠的影響,因而引發海內外各方的關切與議論。站在保障台灣安全、促進台海和平,並長久維護台灣兩千兩百萬人民福祉的立場,我們本諸有關國家利害之重,不容不坦直陳言,期望國人能以全面省思體察長遠得失禍福之相繫。

完整大小的圖檔: 1.8 M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33.6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33.6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17.8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2.7 M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83.1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150.8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150.8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150.8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85.4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94.1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122.2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43.6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79.2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137.3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66.0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30.8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48.3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52.3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38.1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3.0 M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3.4 M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3.7 M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3.3 M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3.0 M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3.1 M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2.1 M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3.4 M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2.9 M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1.0 M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1.2 M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1.5 M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1.0 M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1.1 M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770.9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800.7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1.2 M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1.0 M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43.1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27.0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293.4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417.9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449.8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1.1 M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759.8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5.5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4.7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