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基金會刊登】數位時代 把握轉型(刊登於107.11.19中國時報A8.A9)

【基金會刊登】數位時代 把握轉型(刊登於107.11.19中國時報A8.A9)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基金會刊登】數位時代 把握轉型(刊登於107.11.19中國時報A8.A9)

前言

余範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世界怎麼了! 我們看看台灣。

中美貿易戰衝擊世界格局變化,在戰略利益競逐中,勢必帶來中國對抗,亞洲發展挑戰。強權挑釁於全球發展非好事,處於國際政經情勢動盪之際,國內景氣漸感壓力。中華民國多年來賴以立足的產業團隊打拼精神,昔日家庭工業的國人拎小箱奔走全球促銷,於今面對科技時代,資訊流通頻繁快速,該如何走出去,如何重新整軍,如何整合資源;兩場研討對談:聚焦於外在壓力下的產業挑戰,轉型中的衝擊與契機。務實面對產業佈局中翻轉思維:科技面、製造面、服務面;資訊時代,尋求資源整合、數位運用,政府需是大格局領航員,借重產業界跨足國際經驗,接軌對話;在亞洲資本市場競爭中,台灣與國際資本市場的競合如何架構、轉接新的產業鏈,又如何在產業轉型中舖陳國家願景,在既有的人力、物力中支持產業創新,提昇經濟規模,重塑亞洲科技榮景、領航地位。

本次論壇特邀陳添枝教授、邱正雄董事長與許嘉棟教授策畫、主持,感謝工商時報合作推出,在學習與對話中掌握努力的未來。

國際經貿的變局 台灣因應的思考

許勝雄(金仁寶集團董座)

今全球產業面臨困難和挑戰,台灣產業多從事中間財的生產製造出口,中美貿易戰絕對影響台灣產業。我們要掌握趨勢及台灣產業的成長機遇,在全球大變局下,知悉台灣經貿政策何去何從?中美經貿大戰將是長期化,約超過二十年,世界經貿體系會有很大轉變。

國際經貿規則、產業鏈角色 趨勢中改變

國際經貿情勢從三個角度看台灣面臨的問題:第一,是國際經貿遊戲規則改變,WTO在全球經貿議題失去影響力;另外,新單邊主義盛行,雙邊協定傾斜。美中貿易大戰後,未來架構將以大國為主體並傾斜;保護主義成為新王道,區域經濟整合讓東協國家飛躍成長,二○一五年的一二月三一日後,東協經濟共同體(AEC)已把九○%以上產品關稅降到零,且未來有十加三、加六的問題;本來美國召集十二個國家進入TPP,川普上台後美退出,由日本主導成CPTPP,現有十一國。當時協議已完成,日本、墨西哥、新加坡內部國會也通過生效;各國自主供應鏈興起,形成短鏈革命。過去強調產業鏈,我認為在產業鏈裡要扮演價值貢獻者的角色。產業根據不同優勢會有不同產業鏈結合。全世界經濟行為有所改變,全球貿易成長百分比低於經濟成長率,意味全球經濟成長多靠單國本身內需市場支撐經濟發展,而非像過去靠全球自由貿易刺激經濟成長。台灣是海島型經濟,一切以進出口導向,全世界經濟成長率如果不佳,台灣就很難好。

中美持久戰 台灣無法倖免

美中貿易戰的幾個因素;美國期望重新在國內建立製造體系,創造就業機會;另個目的是抑制中國製造二○二五的能量,涉及國安、智慧財產權問題,中美貿易戰已牽涉到產業、經濟、社會治安、軍事層面。其中三個重要時間點:一是,今年一月二二日,美國提出二○一協議規定,針對太陽能電池跟模組採取防衛性關稅行為;三月份鋼鐵、鋰製品要課徵關稅;今年六月一五日,美國宣布五百億擴徵,中國大陸也提出五百億高關稅應對,接著過程開始加重;今年九月二三日美國政府宣布兩千億關稅,用一○%徵收,明年一月一號後將提高為二五%。如果產品進口到我國被扣關稅,產品會否產生競爭力衰退?川普曾談過後面還有二六七○億美金,意味所有產品無一倖免。

美中貿易對台灣造成的影響;台灣二○一六年出口金額是二八○三億,出口到中國大陸佔四○%左右,其中半成品約佔九七二億,所佔份額相當高;二○一七年也如此。有些廠商已回台投資,或到其他地方佈局。每個產業會根據不同需求,如工具機應會朝中高階製造方面走,網通第二階段會被提高關稅,當然要持續在海外,如回台灣擴展。

兩岸政策不確定 台商海外投資挑戰深

台商海外投資趨勢與挑戰, 二○一五年投資金額超過一百億,接著三年持續成長,台灣國內投資雖不足,但海外投資一直增加。從全球投資狀況可看到,對中國大陸投資約佔五八%,美國投資約五%,在中國跟美國兩個貿易戰國家共佔六三%,兩國經貿糾紛讓我們面臨問題;對東協投資大概佔一一%。從台灣投資中國大陸概況可看到,早期高峰一百四十多億,降到近兩年未超過一百億。主要投資電子、資訊、電腦、光學等,近年服務業考慮到中國大陸市場,也加大投資行為。但台商在中國大陸經營面臨問題:首先,兩岸政治不確定性增加,可能會影響我們在大陸的經營;其次,經營成本日益增高,不論實質薪資、稅費等,成本都在增加,大陸經過一、二十年培養,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企業慢慢有競爭力,反避稅條款、外匯管制力度增強,也有查稅、環保的問題。

簽定FTA 改善台灣投資環境

說到在東協六國有些投資,主要以電腦居多,投資新加坡約佔三九%,第二大越南佔二九%,泰國佔一一%,總和七九%。在東協投資面臨狀況:一,營運風險高,因法令不完備、治安不佳、幣值波動大等因素,這會影響投資;另外,一些國家基礎建設、電力供應是問題,有些國家情勢不夠穩定。台灣被邊緣化與產業外移的狀況,導致無法進入東協十加六。這也是我跟政府在談的。首先,我認為要跟其他國家簽訂FTA,不簽會逼台商外移。二○一六上半年,台灣FTA簽約比例只佔出口的九‧七%,中國大陸約佔三八%,日本約三九‧二%,韓國占六五%,而越南跟全世界簽得FTA已佔出口的八三%,全世界最高是新加坡的八七‧七%。如果無法塑造台灣投資環境,台灣就業率、所得無法提升,消費能力跟經濟會有問題;第二,政府須積極培養人才並就廠商遭遇問題協助,重要的是簽各式協議。

解決五缺 成立多中心 多邊貿易協定

台灣未來要解決的問題在五缺:缺水、缺電、缺土地、缺人才、缺工。政府應改善台灣投資環境,多邊貿易計畫不利台灣製造業發展。現在很多產業、產品利潤不到三%,當關稅一提高五%,甚至二五%,如何出口?要加強不論RECP或單邊貿易協定;再則,產業升級確實不足,政府跟企業都要努力;全球變局美中經貿戰下,台灣宜採必要避險措施。建議行政院成立中美貿易戰專案小組,因時間拉長項目廣泛,要思考對台商、台企產生的影響;改善台灣投資、引導台商回台,除五缺外,在一九九七年提過,台灣應要有五個中心:人力中心、研發中心、創新中心、資本市場與籌資中心。另一個是關鍵性產業鏈結中心,對關鍵性產業進行鏈結,先有發展主體性的中心,後乘數擴散效果;積極推動我國加入區域經濟整合,不管是RCEP、CPTPP與個別FTA;政府推動對外計畫協助解決企業關切議題,比如政府鼓勵南向,那跟南向國家雙邊租稅協定、雙邊保障協定,或金融體系資源、人才資源的合作有賴政府一步步執行;兩岸關係很重要,關係不穩定導致許多事窒礙難行,未取得中國認可下,無法進入RCEP,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數位轉型 新價值與新變革

詹文男(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

「數位優化」到「數位轉型」

在談數位轉型時大家腦海裡想像的其實不太一樣;如果有乞丐用QR Code行動支付乞討,叫數位優化,提升數位效能,但不一定是轉型。但如對品牌進行經營,跳脫原來產品服務的層級或從事別的商業,才叫做轉型。科技的堆疊累加可帶給企業不一樣的前景,讓商業服務產生重大變革;起步從優化開始,如果能夠從自身改變,甚至轉變價值的創造跟傳遞方式,便是數位轉型。這些科技聚集可運用在處理(process)、商務(business),一直到整個生態系(ecosystem)的連結,可發揮更大價值,能更理解客戶需求。

產品服務上的應用:比如說物流的無人機,或是C2B大量的客製化生產。再如便利商店,以前是人就商店,以後可能商店就人。這時前台後台完全不一樣,甚至透過這些科技,在食衣住行育樂可以產生重大改變透過這些科技在食衣住行育樂產生重大改變,包括;共享經濟、設備即服務,將從賣硬體,慢慢轉向賣軟體送硬體、送服務。

「大智移雲」時代 政府應作好科技整合

從產業發展史透視,工業革命原是政府主掌發展,透過工業革命推動各產業,之後進入資訊革命在跨業間不斷提升生產力,現在可看到AI、IOT,全部聯網的『大智移雲』時代(『大』數據,人工『智』慧 ,『移』動載具,包括無人機、無人車,甚至海上的無人航具 的『雲』端)。未來十年非常關鍵,會擴散到所有不同領域,並改變各個產業生態。從台灣轉型角度回看;台灣在pc上累積非常多能量,在雲端(Cloud)和共享經濟年代,如無法掌握價值和扮演角色,未來情勢可能更險峻。數位轉型非一蹴可及,除數量改變外,思維要改變。技術方面,數位優化可能是第一步,慢慢往制度轉型,甚至基因要轉型,所以是輸血、混血,最後換血的過程,這可能是長期調整的過程。從企業角度而言,要考量應用技術讓它產生不同服務,或者在內部制度上做調整,或是成為數位化服務公司。

政府的角度;則是思考建立良好科技整合的環境,並集中科技研發,甚至培養跨領域的人才跟法規調適與資料開放,這可是為產業應要做的;在整體思維上,如何帶動全民開放創新的想法,讓創新環境可與國際接軌,更是未來政府需努力的部分。

掌握產業知識 擴展企業布局 經濟規模不可忽視

杜書伍(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

新工具運用 無需恐懼

從過去兩、三年的網路平台、遠端監控(ATP)到近兩年談到的物聯網、大數據、雲端、人工智慧,這些名詞讓人有相當的恐懼感,似乎是眾所趨向的趨勢,但又似遙不可及。對於想要提升的個人跟企業而言,有非常大的壓力。我希望安大家的心,這世界不是突變的,是持續延展的,今日談到的新名詞,這幾十年都在進行中,比如數位化早期稱電腦化,將資料盡可能交由電腦處理,習慣縮寫叫企業資源計畫(ERP)。今日的新名詞也是過去的事物,只是被提升、擴展,內涵也不同,在當前行銷盛行的年代給予偉大的新名詞,因為偉大就會感覺遙遠,特別對非科技業人更甚。

就物聯網來說,以前是電腦網路連在一起,後用手機把人連在一起;但還有好多沒有連,所以新科技不斷發展感測元件,把許多線性的、非數位的東西轉化成數位,收集更多訊息、數據。過去稱網路提升,收集到一定數量的資料後叫大數據,大數據只有兩個重要元素,一是巨量數據,多到人無法處理;二是多元數據,非單一數據,多元化的數據經統計分析後,再交叉比對就能增加判斷力。所以大數據能加強判斷力的基礎,這些資料透過雲端運算等會加速整個數據靈通性,再加上對於深度學習、 演算法的技術被開發,讓機器自己達到人腦層級學習,就叫人工智慧。這些內容其實一直都在談,並非很深奧。

Domain knowledge促進管理提升

管理學有個重要案例;叫做美國的鐵路大亨。當公路、航空發展的時候,他沒有把自己提升定位為交通運輸業,所以失掉商機,並隨產業間的移轉而沒落。今天重要的是,如何隨著數位技術的提升而提升,所以企業要往上提升的時候,ERP要做的更加細膩跟有深度。

提升後會發現管理運作的改變,現在能做到過去無法作到的,比如秦始皇時代,很遠的地方管不到只好封建,但隨交通開發而演變郡縣制。當企業運作,會有不同的位置,因聯網關係,在總部可以掌握所有數據,因此運作方式會不一樣,自然要擴展不同分駐點,擴展到海外,又拿到好的工具,促使你更能夠國際化,更有把握。最重要的還是這個工具本身是增進你最重要的產業知識(domain knowledge),工具需求再加上產業知識,才是善用工具,才能讓企業往上提升。

當提升後,會看到新渴望,以往彼此無法跨越,現在可以了。比方資訊業跟家電業原來是兩個產業,但是漸漸的會發現現在賣電視的、製造電視的是資訊業。擴大後會進入跨領域的整合,這就是商機所在數位化不斷的提升改變管理的觀念與方法,同時也因提升而重新看到原本專長可以延伸到另外一個產業,這個就是擴展。

經濟規模是數位轉型基礎

今談數位轉型不如說是數位的提升與擴展,使我們能有更好的管理模式、商業模式與商業機會。當然裡面有個非常重要的技術,當不斷地往上提升時,它需要的不只有實力,另一重要的是所需成本。今年半導體界跟台積電有好消息,格芯(GLOBAL FOUNDRIES)宣布七奈米暫停研發,七奈米的研發成本很高,需要雄厚實力才能付擔高額研發費用。在不斷提升過程中,越尖端的物品所需要的成本是高的,必須要有更大的經濟規模支撐,否則很難走向高層次。所以在談提升的過程,不能忘記提升經濟規模要持續有能力追逐各方面往更高層次的提升。經濟規模跟數位化程度是帶領我們數位化新境界與使事業能得到不斷地擴展非常重要的基礎。

善用數據管理 深化無形資產

周延鵬(世博科技集團律師)

挑戰: 缺市場 數據不管用 人才缺培育

我是律師,做投資併購、專利交易時看見的問題,同時亦有數位時代智慧財產佈局與競爭時的觀察;一,台灣沒有市場。二,從事研究的領域需要蒐集各式專業情資與數據,台灣數據不管用,必需往外找。當然先找科技先進的美國,因不論數據、硬體到軟體皆是自過去的延伸,只是另一層次的演化。三則最重要,台灣有很好的人才,但缺乏人帶領演進、歷練。近三年我努力經營在台灣、美國、日本與中國公司,整合不同背景經驗,雖辛苦也稍有所成。思考並善用美國所累積的各項開放資源(open source)、各種知識、經驗,實踐於資料分析運用於我們公司所提供的服務,即是數據的策略運用。

指導原則 產業分析 用戶體驗

允我先為數位化拉出個架構;一是,重要的商業指導原則。這並沒有一套規則,端賴不同產業個別思考,需不受限以往經驗;二,知曉技術層次是高位,資料科學如何讓資料聰明運用。(數據本身太多黑暗面,需要技術處理。);再則,數據資料零散,台灣縱有好數據,又可支撐那些產業,如何變成生意。思考數據整理(data cleansing),去標籤,增強產業知識(domain know-ho)的能力。過去除高階產業外,日常企業經營很少作產業分析;這正在改變,比如在台使用的各種電商平台,跟用Amazon體驗感覺不一樣,因素是;使用者介面(UI)、資料視覺化( data visualization)道盡一切,應該去學習、再提升。再者,使用者經驗(UX)也是數位化的困難點,讓製造出來的App或是大系統,可以真正幫助用戶便利使用,最後還要客觀分析客戶採用意願。

整個組織要轉變敏捷,以往的大型瀑布式開發,較不利數位時代,客戶用戶交織是所有的出發點。技術跟開放資源的關鍵,在數位化過程需要總體分析,才有辦法作概要,這馬虎不得。即是由UI跟UX再提升至企業雲計算(salesforce)的客戶關係管理(CRM)層次。開發完成要重新定義,有多少容量跟方法。

一個有真正有技術含量,有好人才的產業,要看經營者如何帶領;心中有客戶,不能只站在自己立場,自我本位的去做產品、做服務,要作最根本的組織轉變、觀念改變。經營管理知曉運用總體分析,數據能聽到整個事業經營的聲音,數據聲音到客戶聲音,就是轉變。知道怎樣用既有的數據人才來管理。數位世界每個人同時都在搜索,過去的組織顯然不適用,整個組織可以做有秩序的改變。如何從開發過程上,做各種測試機會很多,可以改變自己,改變世界,也面對資安在不同背景的挑戰。

強化數據工具、價值  與運用效能

在這時無形資產就是智慧財產更加重要。過去四十年台灣很多智慧財產問題懸而未解,我們一年付出兩千多億權利金,每年只收到十幾億到二十幾億的權利金。過去四十年僥倖申請很多專利保護,但大部分沒工具化(tool for) 與價值(value)。改變觀念沒那麼可怕,過去專業人員要編組非常複雜的檢索條件,現在的技術只要輸入圖像即可搜索。以往專利公司要上不同的系統約二十多天,才能將資料輸入服務完畢,現面產品輸入號碼,在不同系統的資料就能全部萃取。訴訟律師,以前需二十多天型塑戰略,現二分鐘就完成。過去提供法律服務就是法律,不是數據分析,而今少量數據分析雖無法探測事情的全面,但見其工具性與價值。法律人都可學習,整合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判斷與決策,這世界的挑戰讓我頗感興趣,需要厲害的年輕人參與設計,面對今天改變。

重視軟體、數據 塑造契機與新價值

林榮賜(中華電信研究院院長):

突圍剪刀效應 核心業務延伸

從電信業的兩個角度分享對數位轉型的看法。一是世代演進的契機,過去中華電信提供一般消費者最基礎通訊電信服務,最了解客戶行為與變化。電信技術改變過程裡有些指標企業掌握世代演進的契機,要滿足這些目標客戶的關鍵需求,順勢引領風騷;二,關鍵數位能力。中華電信是資訊通訊行業,也是高科技行業,關鍵數位能力在電信行業是挑戰,數據市場越趨飽和,很難彌補語音的下降,自二○一二年始,電信行業的市場規模持續下滑,全世界皆如此。

可怕的是剪刀效應(投入資本越來越多,獲利率越來越下降)越來越明顯,思考如何突圍,體認不自我設限,應走向新行業,開始在自身核心業務外做延伸。如以前做網路生意,現在可能朝網路安全、網路管理作延伸。甚至跨到新領域,譬如物聯網或大數據、AI等。當我們走向這些,便已經開創新事業,進入新市場時,面對的客戶、挑戰、對手就已非我們原來所想像。

全球電信業者都在轉型,尋求自我定位。美國最大的電信公司AT&T,曾定位自己是TMT公司,除電信外,同時是媒體公司、科技公司。同樣,日本最大的NTT定位公司是B2B2X共創價值的夥伴,最近在做數據服務、國際服務,甚至併購、整合國際公司Dimension Data成立新公司,營業額約三七八億,目標是日本第一的IT市場。將面臨到的是:當進入IT世界,對手就都是世界企業,如Apple、 Google、 Amazon等在IT領域的巨人。論規模;今年Facebook市值約等同台灣GDP,如把美國五強加總,大於德國GDP,如再加中國大陸阿里巴巴、騰訊,可能接近日本GDP。如此規模非常具挑戰性。

今天的五加二產業「亞洲‧矽谷」、「智慧機械」、「綠能科技」、「生技醫藥」、「國防」、「新農業」及「循環經濟」沒有一家是電信業。許多公司過去二十年抓住行動電信時代契機得以快速崛起,5G時代,這些引領風騷的公司是否能持續,抑或產生新玩家,基本上要關注5G特色--超高速、大連結跟超低時的延伸,實現這三項再加上物聯網技術,可能整個翻轉各個行業,政府要重視。

國內思維落伍 數位時代軟體掛帥

一些學者把數位轉型分兩層面看: 一是領導力,一是數位能力。領導力是領導階層能否用好的進步能力,帶領企業持續轉型。以數位能力支撐企業做轉型,需要兩面向推進。今天各企業為滿足客戶需求需特別留意,客戶皆綁在網路與行動裝置上,得到資訊同時也產生資訊,如何滿足這群客戶要靠兩面向動力持續加強。

數位能力有兩重點:一是軟體,我覺得台灣對軟體不夠重視,偏偏軟體越來越重要。最近華爾街期刊提出,軟體正在吃掉世界,因各行業已受影響,所有網路世界、價值分析,軟體比重越高,硬體比重越低。另一趨勢叫解構,意指軟硬體分離,比如智慧型手機的裝置定義,關鍵在於下載什麼軟體,如果下載導航軟體,就變成導航機器。其本身價值不在底層硬體,重點是上端軟體。下端硬體因標準化模式越加便宜,上端軟體越來越貴。在網路世界,如果自身資源、架構不是軟體定義便是落伍,如企業網路以軟體定義,能在十分鐘內改變企業的網路結構與網路環境,傳統架構可能需一到兩週。現在是重智慧的時代,很多軟體被發展,重點是如何運用智慧,熟悉開放原始碼的文化、機制,並轉化成自己可以用的機制。我建議透過開放資源,擁抱軟體開放原始碼開始。

掌握數據 產生新商業價值

數據(data)是影響企業的重要關鍵。過去企業界可能用數據管理、管理會計了解後期發展,但數據時代可以把監測點、量測點放到各式不同地方,得知資訊系統、網路系統品質。同樣,也透過量測取得客戶網站行為,進而提升客戶品質,並改變商業模式。GE過去賣引擎,現在引擎裝量測器,可完整知道飛行細節,甚至知道如何精簡成本,提升品質跟服務。轉變商業模式,由賣硬體轉變為販售服務。電信業者也類似,在客戶MOD放置量測點,針對客戶取樣掌握資訊,以收視率基礎營收攤分,了解家戶收視,發展新型廣告業務。數據本身有貫穿整個企業的能力,產生新的商業價值,在既有領域累積「好」資料,得出「好」結果。

台灣規模相對小,需跨領域合作、生態結合;更需「在地深化」,現在政府常把硬體跟軟體綁成一個案子,但還是硬體製造業思維,基本思維不變造成台灣長期軟體發展不利的環境;要給台灣本土產業更多機會,比如軟體定義的網路、資料中心可選擇台灣本土產業設備,讓台灣的硬體廠商、資通訊業者共同成長,雖然過程辛苦,但能激盪出更多好方法,用軟體方法實現,某種程度叫深化。 (2023)

數位時代 檢視學院教育生態與變革

朱雲鵬(台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經濟學講座教授)

智慧數位概念與未來產業趨勢

美國著名Gartner公司今年發表技術預測,特別提出重要的觀念,就是智慧數位網格(Intelligent Digital Mesh)裡有三個主要成分:一,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使商業系統必須更有彈性更符合人性;二,必須是數位,才可提供即時資訊,如數據追蹤裝置可讓零售業者從監視器跟貨架收集資料以預測顧客流向;同樣,如果飛機裝感測器,再配合氣候資料,便能在電腦上模擬飛行中飛機狀況。可提早通知,減少晴空亂流傷害;三,是網格。把人、裝置、系統、資訊連成生態系統,快速辨識顧客需求,在對的時間、地點提供顧客服務,還有後勤資源的整合,這是標準的數位科技平台,串連所有消費。如中國大陸美團便是智慧數位網格概念,除建立消費者平台,也建立運送騎手平台,跟Uber車手一樣。它股票今年九月二一號在香港上市,市值已超過小米。第二例子是Amazon go ,它用裝在天花板的無數攝影機,透用影像辨識系統加上貨架精密秤重機,當消費者經過後,從貨架重量變化確定消費者是否取走商品。未來消費模式會是在家裡下載App,透過VR眼鏡感受商品,半個鐘頭商品就送到家門口;醫療運用上,人工智慧機器人華生(Watson)已讀遍醫學論文,如可以作為醫療行為的輔助;像仁寶推出愛糖寶App,可協助控制攝取多少卡路里跟糖分,也已跟好幾家醫院合作控制慢性病、糖尿病。如麗台電子跟Watson合作心臟切片,從切片心律預測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

回歸教學本質 學以致用

數位正在轉型,問題在於國內有無足夠的人才。跟數位轉型有關的科系,薪水是相當高的。為何人才不夠?擔任景文技術學院校長時,每一年招生不足的是會計系,很多人要念觀光旅遊。但畢業後,會計系最容易就業且薪水最高,觀光旅遊很難找到高薪,卻有十萬人就業,整個人力規劃出問題。科技部長警告科技領域博士生比率逐年下滑。曾有3D動畫製作公司老闆說多媒體動畫研究所畢業的學生沒人能用,公司決定自己開補習班訓練人才。為何學校無法提供最後一哩路,訓練不出可用的學生?原因在學校只負責招生跟畢業,基本上不能「當」學生,因學生轉學就收不到學費。這樣如何培育企業所需人才呢?學校討好學生,若符合學生明確要求,教育怎麼能明確?

檢討學院生態 教育部的大課題

「快樂學習」四字害死台灣,現在學生快樂學習,痛苦享受後半人生,因為會的企業不要,企業要的不會。必要處理這個問題,教育部首先要製造秩序,只規定補助多少,只管學生畢業後就職與薪水,但改變這規則談何容易。如此所有生態必須改變,要從收學費、寫論文比賽變成以就業、升學作為奬勵的生態,這會是大革命。另,學生填志願時不能再民粹化,填志願前須讓他知道選擇、他一生的規劃,否則畢業即失業,需要有教育就業資訊中心幫助學生填志願,這是民間團體、企業界可以幫忙的。以後寫程式應該從小學、中學就要開始具備的基本工具,不會寫程式就無法駕馭機器,不會駕馭機器在未來的社會就無法生存。在新時代,年輕人有新機會,重點是要能把握,接觸產業跨時代的改變,接受新機會與挑戰,上一代幫助年輕人把握機會,下一代前途才會光明。

知識分子危機中的責任

馬凱(經濟評論者)

台灣的九大危機 應面對絕不避諱

若台灣五缺不解決,兩岸關係不緩和,兩前提都成立,今天論壇大概就結束不必多談。目前台灣面對的處景危若累卵,提出面對的幾點危機:

第一,今天世界興起AI浪潮,在很多人眼裡是新機會、新生產方式。認真思考AI浪潮發現是新革命,AI革命所造成的影響、衝擊、對世界的改變不亞於工業革命。將來對人類主導佔有最大優勢的國家,目前大概就是美、中,情況比過去工業革命更可怕,且無法改變。其他國家包括台灣,如何找生存空間不落入如中國在工業革命後的次殖民地境地,搶進勝者圈。今日數位經濟必須以此為基本立足點。

第二是中美貿易大戰,這是中美霸權爭奪戰。川普恐中在經濟、軍事的趕超威脅美國霸主地位,採取雷根策略。雷根總統任內有三成就:一是採取供給派經濟學,實施大減稅,使美國停滯的經濟快速進入繁榮並持續幾十年之久;二,運用廣場協議逼迫日圓大幅升值,把近乎稱霸的日本打進失落的二十年,至今難再起;三,利用軍事競賽拖垮蘇聯經濟導致解體。今日川普會利用經濟手段、軍事競賽手段,讓中國大不能再起。大戰最後應是到中國大陸停止科技、經濟進展為止。此情況下,台灣跟這兩個國家關係最密切,處境尷尬,不論產業還是資本市場都受到衝擊,是否利用這機會,讓台灣找到躍升空間。

第三是全球性的,在二○○八年後,對金融海嘯的恐懼,一方面把利率降到零,一方面印鈔票救經濟。使全球資金氾濫不斷的加速、擴大,整個世界泡在如海的資金潮水裡,呈現一片虛無繁榮假象。自美國停止QE,開始逐步升息且開始每月縮減五百億美元公債的收購後,現在世界已從最高滿潮的狀態,開始退潮。退潮下所有浮在滿潮頂尖的船隻回到海底去,假象都會破滅。當資金退潮到資金枯竭時,台灣的房市、股市、金融市場如何因應此變局。

第四,是照顧經濟變局,最近成長率不斷下滑,原因是中國二○○八年進入關閉世界工廠階段。當中國退出世界工廠,薪資動力減弱,台灣靠世界工廠生存,當它關閉等於斷台灣生路。失掉生路的台灣,至今未發現傷害已造成,還不知如何因應,找新方向、新策略面對新變局。

第五,是少子化。日本是前車之鑑,台灣在加速,這是不能夠忽略的危機之一;第六,是台灣教育政策與規劃的全面失敗,從高教到技職教育失敗,使台灣不論是基本的技術人才到高等的教育人才,都無法為市場提供所需要的素質跟數量,五缺中的缺人,就是教育破產造成。

第七,台灣跟世界各國無法建立重要的自由貿易協定,無法加入任何區塊的自由貿易區,隨著川普對WTO打壓,在全球自由貿易橋樑退場後,更依賴雙邊協定、自由貿易區,台灣兩者都進不去,是無路可走的;第八,台灣跟中國大陸過去六十年對立抗爭,始終站在優勢面,原因是我所得比較高、經濟發展較有前景、人民生活較安定、較重視法治,最近每一項逐漸在反轉。日前對中國大陸的最後一道防線業已崩潰,當習近平開始把北方政策變成陽光政策時,台灣沒有對抗能力。

第九,面對台灣社會進入『虛置轉盤』;一般人民已不知真假,因政治人物包括學者、專家,只問藍綠、不問是非,要人民何去何從,這跟朝野惡鬥有密切關聯。已二十年聽不到知識分子的聲音,最近胡佛、楊國樞去世,讓我們緬懷以前時代眾多正直、敢言、沒有立場、講真心話、一心為民發聲的學者,這樣時代已離我們太遠。知識份子失聲也是知識份子失職,今天沒有士,沒有知識分子。

從危機中尋找轉機與再起

但危機裡還是必需,亦可為台灣找機會。這波AI革命台灣至少有兩契機:一,台灣在AI相關產業與建設於全球中是佼佼者,動用國家力量積極發展,不見得沒機會。台灣最擅長在夾縫中找生存空間,在中美兩大國主導的AI新浪潮,會有很多縫隙。能在縫隙中找到發展機會並充分發揮優勢的國家,才有可能崛起。台灣跟其他國家相較機會不算小,會是契機。

接續中國世界工廠 藉機加入亞洲一帶一路

中美大戰對抗過程中,轉單效應已出現,很多廠商將來都可能把台灣當避風港,作為生產基地避免美國關稅。從美要輸往中國的也可能把台灣當作備案,用台灣生產代替原來在美的生產,必須善用優勢條件,盡可能爭取中美兩方企業,把握台灣中繼站的優勢。同時,大量台商已準備回台投資,如果不是五缺問題阻攔,更多人會想回台灣。此刻台灣應該關切自己才是接手大陸世界工廠的最佳人選,一方面大部分台商出口都是跟世界工廠有關的中間產品,本身有非常好的條件接手;另一方面,大陸沿海地區的勞動成本已跟台灣慢慢接近。我們喊鮭魚返鄉多年未見成果,三十年來高喊改善投資環境,但投資環境更加惡劣,如此政府政策態度跟效能,讓企業回台,不論台灣基礎條件多優越都回不來。如讓台商回台,相信台灣經濟幾年內可振翅高飛。另,大陸世界工廠關閉,習近平走向一帶一路新戰略,對中國而言能做的只是硬體建設,如要讓當地經濟發展,台灣是這方面最具有經驗的國家,我們是這些落後的開發中鄰國最早領先者,如果台灣能藉機加入一帶一路,會為台灣帶來提升的機會。

老化問題在歐洲先進國家早已解決,可台灣一籌莫展。先進國家把出生幼兒當作公共財,由全體公民共同撫養,新生兒家庭甚至可得到誘因增加生養小孩的意願。一般人非常自私,不願為國家與自己未來付出代價,因缺乏中央力量主持公道,如採取正確方法剖折解決,少子化涵蓋極大商機,可帶動經濟成長。

再談自由貿易特區的設立-高雄

對岸不准台灣有出路,一方面圍困台灣,一方面打開單一出路—對台灣讓利,用陽光政策,亦稱口袋戰術。如果台灣唯一出路在中國大陸,沒多久就會熄光。中美貿易戰後,美國全力圍堵中國在科技的發展,中國可用力量便是從國外取才,台灣是理想對象。台灣會面對越來越強的挖角力量無法抵擋,防線一崩潰台灣就沒有力量跟大陸對抗。台灣需要有突破口、實驗區,在二○○八年便極力鼓吹在台設立自由貿易特區,這個特區以高雄為首選,並以新加坡為藍本。在有效管理下,其成就甚至可超越新加坡。特區另一優點是,當中國大陸全面圍堵台灣時,可提出開放窗口,容許特區間對接,這將使特區具吸引力,吸引台商回流、吸引外國人投資的重要基地。如果真正開始發展,幾乎不會花費公帑,可由民間自力完成,這有可能打破台灣困局,同時為台灣經濟成長做強大動力。如果能成功,連帶在台中港、台北港各設特區,帶來效益將無可限量。

借鏡德國高教模式 知識分子站起來

教育的部分建議引進德國或瑞士最高等技術學校教學方式,如果有一家能做到,困局就會打破。年初,我曾向蔡總統提出找民間企業合作促成計畫,當場回應政府願出錢全力支持,面對一群企業家跟學者專家作了承諾,可惜目前尚沒有一家成功。我們要考慮讓教育回到正軌,讓高中生覺得選擇台灣學校不會比大陸差,更要讓台灣人民對台灣價值產生非常鞏固堅強的信心。所有問題環節就是知識分子何時可以醒過來,什麼時候有勇氣公開對台灣社會大眾說:從今開始不諂媚任何政黨,不為自己利益、立場發言,心中所想、口中所言,都是全民利益。如有一群知識分子站出來如此宣示,相信真理公道才會慢慢會讓人民接受。面對這麼多危機,已經處於絕望困境的台灣如何走出去,這是我近幾年持續思考的問題。事在人為,端看做或不做。

結語

陳添枝(台大經濟系教授)

深入剖析國際經貿動態與趨勢,於數位科技來臨的當下,思索產業轉型的前瞻策略,因應國內經濟、社會的「新常態」;

培才、育才、引才至關重要,在人才培育的不足的方面,據了解,教育部從未作就業統計,在「學以致用」上須從長計議。且在政府跨部會資料使用上常因缺少依據,規劃有困難,應速加強。在資料取得與運用方面,我認為政府在這部分應有責任讓個別公司、產業能夠取得及時資訊,讓資料共享創造較大的數據規模(data size) 。之前在政府服務時感覺到,推動轉型最重要的是法規;現有法規設計都是數位時代以前的,多處已不合時宜,確實是非常大的障礙。政府組織設計又依據業務別,而數位時代業務別界線往往是變動的。以資料為例,光把教育部畢業生名冊資料與勞動部勞保退休資料兜合,政府行政部門就會產生很大爭執,後來以較寬解釋才將障礙克服。政府做政策時所需要的資料結合,在現行法律架構下是有疑慮的,數位轉型時代法規是應從速著手的基礎建設。

策畫、整理:黃雅慧

攝影:陳信翰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網站:www.yucc.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