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人】台灣今後生態保育方向與作為--汪靜明
環境與人 — 2014年04月22日台灣曾是美麗福爾摩沙的生態之島,而今面臨著失去美麗的挑戰。台灣曾是蝴蝶、蜜蜂等許多野生物的天堂,而今失去棲地及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危機。人們欣賞美麗的蝴蝶,是由毛蟲蛻變而來。蛻變的美麗內涵了什麼;而失去了美麗,又啟示了什麼? 生活在環境變遷中的人們,可以有哪些生態保育的因應調適與作為?
環境與人,是我們生活、生產、生態的永續發展議題與環境教育課題。生態,是生物與環境的互動關係,而人在環境的生態主要概括了自然生態及人文生態兩大層面。保育,是人類明心見性的了解環境資源的特質與生態,而合理利用環境資源,並智慧的維續生態平衡。面對地球自然內在的作用力及人類外附的影響力,地球氣候變遷與人類文明發展正面臨極大挑戰,而其中許多環境問題,歸因於環境生態根本,而亟需生態保育。歷年來在台灣出現許多環境事件,不僅突顯出社會大眾關心的環境議題,也成為台灣生態永續發展的挑戰課題。回顧台灣近百年來的重大災害,其中921大地震 (1999年)重創中台灣,及莫拉克颱風88水災 (2009年)重創南台灣,深化了台灣人民對於生態環境災變的憂心與關注。《看見台灣》的紀錄影片,透視及反應著美麗台灣歷經社會經濟發展衍生的環境問題,而有待於我們對環境生態保育的調整與作為。
我們生活的環境,是洋溢水水的台灣,涵養著各式的自然生態系統及棲地,孕育著多樣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生活在台灣土地的居民,營建了城鄉、農田、水庫、工業區等各樣的人文生態系統。台灣在人文與自然的交錯互動中,形成了社會經濟繁榮景象,但卻也衍生出自然環境的生態危機。面對我們生活環境中,密佈大小河溪的台灣,很顯然的台灣今後生態環境問題的挑戰,其核心與軸心都密切關連著河川流域管理。河川流域匯整的集水區,是自然與人文交會的生態圈,也是我們的生活圈。近年來台灣從多次重大的環境災變中,嘗試以滾動式檢討管理機制,學習採取教育、植生、疏導、隔離、攔阻、迴避、縮小、減輕、補償、改善等生態保育措施,做為集水區整治計畫的落實行動。從我們近年來在水庫及其集水區保育治理實務經驗中,台灣今後生態保育方向,可從環境治理與管理有關的永續發展視界、政策計畫層面、推動策略動線、落實方案焦點以及環境教育關心的「界面線點心」方向思考,並兼顧社會公義、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透過計畫、願景與執行等具體作為落實。
值得慶幸的是,台灣在2011年正式實施了《環境教育法》;其中,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即為第一條名義的開宗。在我們歷年來的生態保育問題及主管機關,分散於諸多不同部會機關及諸多法令。我國在2010年通過《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條文》,我們政府及民眾試圖透過「環境資源部」,將環境中水、土、林、生物、海洋等資源管理組織,以及《環境基本法》、《環境影響評估法》、《森林法》、《水利法》、《水土保持法》、《野生動物保育法》、《國家公園法》、《環境教育法》、《濕地保育法》等法令結合,俾便有系統及效能的兼顧台灣環境的自然及人文永續發展。值得學習的是,我們要基於尊重自然及保障人類福祉的生態哲學與環境倫理,講求維護環境生態平衡與資源合理利用。我們要持續落實應用於台灣環境生態系統及棲地保育,這不僅是自然環境資源的生態保育,並可深入人文社會的多元環境文化發展。
回顧過去、檢視現今、展望未來台灣生態環境的保育、教育課題和議題,針對台灣自然與人文交會的生態環境特質,我們可以從永續發展的生態保育機制 (環境正義與社會公義、生態檢核與評估、棲地生態保育等)、環境生態綜合管理 (生態安全系統評價、集水區保育治理、流域管理、棲地生態補償等)、生態資訊整合的環境教育 (自然與人文環境教育資源整合、環境教育基地發展、政府資訊公開及民眾參與、環境教育平台交流等)之生態保育具體作為,落實台灣生態永續環境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