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環境與人】台灣永續環境之展望--張祖恩

【環境與人】台灣永續環境之展望--張祖恩

環境與人
【環境與人】台灣永續環境之展望--張祖恩

大自然中的能礦、土地、森林與野生動植物都是資源,海洋、湖泊、河川與地下水也都是資源,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的需求也增進了文明的發展。20世紀中葉之後,「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消耗型社會經濟體系,由於對自然資源漫無限制的開發利用,已使地球面臨部份資源耗竭的壓力,同時伴隨產生酸雨、温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熱帶雨林減少、生物物種減少、沙漠化、海洋汚染、戴奧辛、人口問題、南北貧富差距等全球環境問題與社會問題,已嚴重威脅地球永續發展,人類和其他物種的存續面臨嚴峻的考驗。鑒於地球資源的有限性以及大地反撲的可怕性,人類必須有所反思,共同面對全球面臨的環境危機。

台灣地狹人稠,在過去五十年來,由於政府與全民的努力,隨著國際化與現代化的腳步,工業發展且經濟繁榮,創造了傲世的經濟奇蹟,但因追求經濟發展並未兼顧環境保護,使得環境遭受到嚴重的破壞,環境品質惡化,產生環境危機。回憶民國70年代,台灣的環境狀況,大體可以簡單的這樣形容-那根煙囪不冒煙?那條河川下游不發臭?那個縣市不是隨時可能爆發垃圾大戰?歷經近30年的努力,各項環境議題已逐漸建構本土化的處理機制、法規、標準及作為;雖然當前台灣環境的現況,汚染改善和資源保育,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但是空氣、水質、垃圾清理等大環境明顯的進步,仍然是有目共睹。同時,在思想和論述的層次,不論在官方、民間、學界、業界,環境保護已然成為最重要價值的選項。

鑒於過去以汚染之介質,空氣、水、廢棄物、毒化物為分類方式的標靶療法,其邊際效益已日益遞減,且因質能不滅,汚染物在各介質中的流竄,如不以系統整合方式管理,終難竟其功。另以,物質的有利運用與其對環境的危害,端視其是否適得其所,國際上對永續資源管理的概念朝向於資源使用過程中,減少環境負面衝擊、提高能資源使用效率、保育自然資源並將成本效益與國際社會公平納入考量,最終在循環型社會體系下使維持穩固經濟發展與環境負荷之關聯性徹底脫鈎。因此,未來以環境保護、資源保育為核心價值的環境教育的成敗,將是決定吾人走向永續發展或破敗毁滅的重要關鍵。

地球生態圈是浩瀚的宇宙中,至今僅知可供人類安身立命之所在,維護生態圈健康平衡的永續發展,是所有人類無可旁貸之職責,這是20世紀人類最大的覺醒,也是21世紀人類如何旋乾轉坤最重要的關鍵。台灣面對資源短缺及多變的環境問題,期盼國人無論產、官、學、民在環境工作領域能同心協力,牢固以減耗、省能、去毒、循環、共生的核心價值,將環境保護、資源保育做為最重要價值,並落實於生活及工作之中,則人間淨土即現眼前。如何成就地球永續.台灣永續,就看吾人如何選擇和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