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人】淺談環境規劃與管理學--於幼華
環境與人 — 2014年06月03日環境規劃與管理(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乃環境學域內較晚近始興出的研教課題,約廿年前,國內外環境系所紛紛增設此一組別,以與傳統硬的科工課題有所區分。
其實輭性學門興起得晚是有其緣故的。首先,以傳統環境工程為例,雖然它的主題如「污染防治」亦在其工程流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中亦涉有規劃與管理步驟,但字樣間固相同,但其工程哲理卻始終未曾引發過太多爭議,那便是「預防勝過治療」這句古老的名諺。
相對而言,若專論「環境規劃與管理」此一新組別,那麼這位新生代的統領場域、以及未來的研教發展走向即顯不清不楚,一直要捱到廿餘年前,總算有個公認的國際性詞彙的出現:那便是「永續發展」或「可持續性發展」。自彼時起,爭議中的塵埃終於落定,搞科工的人也願意有志一同了,他們試圖為這個詞彙的文字性定義予以數字化、系統化以至於最終的工程化。
「環境涵容量」、「碳足跡」等等一系列的新名詞,其實全都是由環境規劃與管理學界在這段發展期間內所提出。確實,從永續發展詞彙的信仰到實踐,若無有數字化的依據與標的,那將全屬空談,成不了事的。所以大至「氣候變遷」,終有人提出了攝氏2度的警戒線;小至於個人日常生活中所謂標準排碳量的計算,若是人人都能逐步做到這些數值的規範與管理,那麼家庭、工廠與社區的所謂「節能減碳」才不會成為奢望!
也在約廿年前後,筆者所在職的台大環工所正式成立了環境規劃與管理組別,那時正巧也結識了從事國際「物質流」研究的歐日學者,他們咸認為台灣幅員是最適合從事國家物質流計算的所在,而且咱校內各路人馬齊備,若能組得團隊並恒常為地區物質/能源流貢獻力量,既能對自己國家未來的節約前景最有利,更能類似當年美國的Biosphere 2計畫那般-不論計畫本身成敗-為國際提供出一個示範性實作來!
時至今日,當年那份大有為的構想雖仍停留在藍圖階段,但總算還有後起的師生在分別或零星地執行著,想想或許是來日方長,通盤的思考與作為尚待合適機緣的來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