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環境與人】臺灣水資源的展望--童慶斌

【環境與人】臺灣水資源的展望--童慶斌

環境與人
【環境與人】臺灣水資源的展望--童慶斌

「周易」提到知天、順天、樂天,就是面對多變的環境,必須了解環境特性,謙卑的順勢而為,但樂觀的創造高品質與美的生活。臺灣民眾對水資源特性都有一定的了解,也能朗朗上口的說豐枯水期降雨不均,豪大雨常常致災淹水與土石流,雖然有強降雨,卻因為地勢坡陡流短,降雨急流入海不易儲存利用,導致水資源利用受到很大之限制,導致水資源調配不易。過去十多年來,全球天氣極端化,降雨強度變強,連續不降雨日增多,臺灣極端天氣事件頻率提高,災害發生事件也增加,更喚醒大家之注意。過去10年來臺灣亦面臨旱澇接踵而至之衝擊,如2001年納莉颱風重創台北地區,造成嚴重淹水,捷運系統亦因而癱瘓;緊接著2002年北部嚴重乾旱,石門水庫蓄水幾乎耗盡。2004年艾利颱風造成石門水庫原水濁度飆高,導致桃園地區長達2個星期以上無法正常供水。另,2009年莫拉克襲擊南部造成嚴重土石崩塌與淹水問題前,南部正面臨抗旱大作戰,曾文水庫蓄水量約僅存25%左右,莫拉克颱風誘發暴雨,不僅造成驚人入流量迅速填滿水庫,並帶來大量泥砂淤積水庫,減損水庫壽命,此外,為維持水庫安全之洩洪亦造成下游淹水損失。2010年凡那比颱風也為南部帶來大量豪雨,岡山測站連續六小時最大雨量超過600mm。臺灣旱澇交替頻繁,極端事件常見,水庫容量小,應變能力不足。圖1顯示,豐水年與枯水年雨量均有極端化之趨勢。臺灣以水庫為主之中央供水系統,在氣候極端化之趨勢下,應變能力可能面臨極大挑戰。

圖1.  臺灣年雨量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水利署楊署長簡報資料)

知天

過去水資源系統之水利設施或是管理措施均是以歷史資料為基礎,並考慮其特性不變。然近年來的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實實在在的告訴我們,環境會自然變遷,也會因為人類不當發展而改變。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往往超過原來人類或自然系統可以處理的範圍,導致嚴重衝擊。我們或許無法真的知天,但卻也不得不努力了解自然變遷之本質與趨勢。為能清楚掌握水資源環境除了強化現有監測系統,更重要的是發展未來氣候、水文、水資源環境之推估能力,以達到政策規劃與行動法案推動與修正之預警功能。

順天

永續發展之精神在於確保生態環境承載力不退化,與管理經濟社會發展所帶來之負荷不超過承載力,並兼顧社會與世代之公平正義原則。惟有了解環境變遷下的承載力, 方能避免經濟社會過度發展,進而帶來環境持續退化,最終反撲限制了發展。因此,必須建立區域水資源供水與災害防治承載力評估方法,並有合理風險管理與考量不確定性的決策機制,確保不超用系統服務的承載總量。氣候變遷會同時影響供水承載力與累積需求負荷,必須建立評估機制,瞭解可能面臨問題,並擬定適當調適策略予以因應,以達順天應人。

樂天

臺灣面對艱困的環境挑戰,過去多注重於短期的防災,缺乏積極的營造有品質的生活環境。變動環境除了帶來挑戰,同時也帶來發展的機會。除了面對氣候變遷與極端天氣,發展的防災與調適科技可進一步擴展為產業,此外,環境衝擊也帶來改變的機會,未來可以區域規劃之系統整合為框架,以社區為推動執行單元,並且開始結合環境友善與美的工程,創造高品質的生活環境,一個接著一個社區去降低暴露災害的風險與脆弱度,也強化其從災害受損的回復能力。例如,環境保護署應將低碳城市的推動擴大,進一步在未來新的環境資源部架構下推動具有低脆弱度與高回復力之永續生態社區或韌性社區,強化低衝擊開發之友善工程,如綠屋頂、雨水花園、雨撲滿、生態池等,不僅可容納暴雨逕流,亦可提供連續不降雨時之非接觸用水,此外,綠屋頂與生態池等設施可美化環境與降低環境溫度,達到美觀與節能之目標。分散性的社區系統可減輕集中式的區域系統的負荷,隨著環境變遷,可以一個一個社區強化,同時提高社區與區域系統之調適能力。

變遷的環境帶來挑戰也帶來機會,但要掌握機會就必須掌握資訊與知識,然後以謙卑的心順天應人,並具有智慧的樂觀積極進取,發展有品質與美的新生活環境。然未來問題尺度大,因此,會有跨領域的複雜度,必須能跨領域思考問題與提出解決方案,方能在不同領域間降低互斥與提高互利效應。面對持續變動與極端化的環境,提出的規劃與調適措施也必須能系統整合,結合不同空間尺度的方案與整合不同層級的治理機構。「周易」知天、順天、與樂天之古代智慧正是未來水資源政策與民眾行動之重要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