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禍因 一樣的災情
社論 — 2000年01月01日台灣處於一個極為容易發生自然災害地區,遠的不說,從九二一大地震開始,可以說是年年都有,今年七月二日,敏督利颱風才剛橫掃中部地區,接著不到一個半月,艾利颱風又造成北台灣的水劫。
不過話又說回來,每一次的嚴重災情背後卻都隱藏著不一樣的問題。
學者專家普遍都認為,敏督利颱風所造成嚴重災情,其原因不外乎是:人與河爭地、人與山爭地、過度開發、濫墾以及九二一大地震後地層鬆軟等因素;在此同時,原住民朋友們也一再向外界表示,真正破壞山林的並不是他們,而是上山開墾的漢人;也因此,行政院正在研擬有關國土復育條例草案,希望能讓農業下山,退耕還林。
艾利颱風造成災情的原因,卻與敏督利颱風不盡然相同,發生山崩災情的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土場部落,他們都是原住民部落,而新竹縣政府表示,該地區並沒有超限利用與濫墾的問題,而清泉、土場部落地區也非九二一大地震之後的斷層帶,換句話說,原住民還是被無情的一、二千公釐豪大雨所打敗。不管是原住民,或是平地人,都是要面對無情的大自然天災。
此次三重淹大水,三重近三分之一的地區水深及膝,雖然造成災情的真正原因仍待釐清,但艾利颱風至少也告訴我們,想要靠高聳堤防來徹底避免水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再周全的準備,百密難免終有一疏。
不管是五峰鄉土石流災情,或是三重淹大水,都印證了颱風的無情,也凸顯出台灣自然災害的多變性:除了是濫墾,或是九二一大地震之外,也仍會有災情,也因此,我們的災害防救體系可能都要重新檢討。
以這次災情最嚴重的土石流為例,十幾年來,全台至少有超過一四二○條的潛勢溪流,潛藏了暴發土石流的危機,其中不乏平日乾枯無水,外表看不出來潛藏土石流危機的地帶,而包括清泉、土場部落都在土石流潛勢區求生存與發展。
由於全球暖化所帶來的氣候異常問題已經日益明顯,所以每一次豪大雨,幾乎都可能破紀錄,試想一次就把一年雨量全部倒下來,想要靠一百年、二百年防洪頻率的工程防災,根本就不可能,而解決之道,就只有遠離這些土石流地區。然而不幸的是,台灣人口密集,想要做到這一點,恐怕有實質的困難。
根據水土保持法規,政府應判定潛勢溪流所在,並依土石流可能發生的範圍,逐年依法公告並進行必要管制;但是,公告劃設需要得到當地居民的同意,因涉及若干管制措施,動輒會引起當地民眾反彈。
在五峰事件中,中央搬出從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以傳真或電話,十一度示警,要求地方政府將位於警戒區居民執行撤離,行政院甚至指地方首長應執行而未執行,可能構成廢弛職務罪,但地方政府則強調該做的都已經做了。
問題是,中央二十三日第一通電話紀錄是要求地方政府「預作疏散準備」,接著是「做好疏散工作」、「加強防範」、「通知村民進行疏散」、「強烈建議疏散」,一直到二十四日晚上七點卅分才開始「要求應予撤離」,但這時已經風大雨大,當地派出所三名員警雖然已經通知,但在夜黑風大的晚上,顯然已經來不及撤離,甚至目前三名員警下落仍不明。
從五峰事件,可以發現,因為天災無法準確預測,所以一開始誰也不敢下令強制撤離,僅能「建議」,等到情勢明朗,則可能已經無法執行了,事後追究,說穿了僅算事後諸葛。
為了防範災害一再發生,為今之計,我們建議:政府徹底落實國土規畫,凡是容易發生災害的高山、土石流地區應該盡速規畫為國土保育地區,強烈建議民眾遠離這些地區,讓居住在山林民眾減至最少;此外,對於一定要居住在這些地區的原住民或是其他民眾,根據其既有的潛勢溪流資訊及颱風的氣象資料研判,在颱風來襲前就應該進行防災避難,不要等到狂風暴雨、深夜危難臨頭時,才進行緊急撤離。
此外,全台應以鄉鎮為單位,選擇安全的避難地點,在確定颱風來襲的兩天前,安置居民前往避難,俟風雨過後才返回住處。避難點內則由政府編列預算提供五天至一周的糧食、飲水及簡易盥洗設備。
避免土石流、山崩等災害,最好的方法就是遷村,但遷村談何容易,短期內恐怕也難以實現;至於採工程手段來防災,似乎也擋不了災變,而類似五至七天的臨時避難方式,是目前成本最低的新防災方式,有關單位可以參酌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