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基金會刊登】國際新態勢 檢視投資布局(刊登於107.11.20中國時報A8.A9

【基金會刊登】國際新態勢 檢視投資布局(刊登於107.11.20中國時報A8.A9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基金會刊登】國際新態勢 檢視投資布局(刊登於107.11.20中國時報A8.A9

主持

邱正雄(永豐金控最高顧問)

面對全球變局,亞洲已成資金聚集、發展快速地區,台灣如何營造良好投資環境,在科技產業基礎上切入未來轉型,又如何在變局中未雨綢繆,在兩岸、東南亞乃至全球分工佈局。題目大,範疇廣,意義深遠,對談將求教諸賢、提出高見。

總體經濟要好,科技要發達,台灣長期發展確切定位如此已久。高科技企業約佔資本市場比例四○%,出口約佔五○%左右。高科技企業在二○一七年僅負債占淨值比例六一%,比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大陸低很多,台灣資本環境基本上靠新創增加,在一九八五~一九九五年期間,台灣創投非常光鮮,主要是電子業發展迅速。台積電是兩種工廠,一是生產晶圓的代工,一是零件商或液晶片的設計,於全世界風起雲湧進入科技業。台灣能切入晶片市場源自一九八四年起,因工研院早期派人至美學習電子技術及國內企業界如施振榮等,這些人才回國在台創業。科技人才大量引進美國技術,以前僅靠日本技術。但美國在技術移轉與美元波動上一向都很關切;一九九○年代美國技術大幅進展,日本原在美半導體公司股權佔百分之六○,美方只占百分之四○,美國便緊張,要日本就金融部分進行調整。再於匯率波動中看,美國怕經常帳逆差太大,是基於美元緣故,二○一五、一六年時美國逆差太多,美元就不值錢,是故他們很關切。台幣現在差不多恢復到原來的標準,大概經常帳逆差佔GDP僅三%,這情況下是否美方還要求那麼嚴格,是一個課題。

有關國內投資;觀察香港、新加坡政府鼓勵投資單位,曾於引資時表示:只要到香港、新加坡,就幫你把房子找好,申請土地也盡量幫你找,這不是只引進,而是真正的行動,我們可以學習。

台灣榮景不再  應認清外部威脅

梁國源(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資本市場榮光不再 債市缺活力

從宏觀角度看台灣資本市場;先談台灣資本市場的榮光;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後,美道瓊與NASDAQ皆下跌,充分表示台灣電子業對全球產業鏈影響非常大。事實上台灣股權市場開放措施,與IPO建制跟股票上市機制大致非常完整,上市、上櫃與興櫃都有規則,開放外人投資也做得不錯。二○○四年前,上市、上櫃公司家數年增率蠻高,二○○一年小幅上升,但相較八○、九○年代少很多,成長呈現停滯。從創業投資商業公會資料看當年募集資金及新增實際營運家數,與二○○○年相比,現在表現相對黯淡,退出比增加多,這是台股的挑戰,連帶影響GDP成長率;債權市場方面,從台灣十年期公債波動率觀察,短期比長期債券殖利率波動率低,這不利交易,故債權市場相對不振。與美債權市場對比,美債波動率比我們高,極具活力,台灣債權市場欠活力。

受政治所限 錯失gate to china的角色

亞洲資本市場趨勢對台灣的啟示;全球經濟概況中,一九九○~二○○○年已開發國家對全球經濟成長貢獻率是五一%、中國三一%;二○○一~二○一七年中國貢獻率提升至四七%,同時段已開發國家貢獻率是一九%。談亞洲趨勢,中國是大經濟體。二○一七年上海與深圳股市達八‧七兆美元,掛牌上市的A股企業超過三千家,現為全球第二大股市,其債權市場也發展中,雖有債務脫鉤問題,但債權市場持續擴大,現為全球第三大。明顯香港做到「gate to china」的穩定角色。香港在股市方面有滬股通、深股通。在債市方面有債券通,現中美貿易緊張,香港反而得利,大家會更加利用gate to china,深港通跟滬港通的成交量明顯持續成長。另外,新加坡事實上是亞洲金融交易中心,吸引全球投資者及資金流入,它具地理上的優勢,東南亞及其他國家富裕人士將資金投到新加坡,然後它再把資金投向需求者。從BIS外匯交易的資料,二○一六年四月,新加坡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量高達五一七○億美元,已成英、美之後全球第三大外匯交易中心,新加坡主權基金跟私募基金規模非常可觀,吸金能力強大。因其雙語環境、國際接軌的定位而受國際投資者青睞。最近國際政經情勢變化、美歐政策轉為內向,這對新加坡持續肩負全球金融市場的角色有利。

做幾點總結:一,台灣經濟基本面前景不樂觀,故資本市場發展跟動能受限制。市場制度面偏向增加供給措施,如開放當沖交易,但缺乏與亞太、國際化的連結,導致格局不大。一九九○年一度有發展亞太金融營運中心的宏願,後不了了之;二,兩岸關係的政治現實,原具的文化優勢,因政治、貿易量太大而滯殆,無法爭取到gate to china的關鍵角色,端看是否重新翻轉思維。

應覺知外在威脅 重於內部抵抗

很多國際政治學家把台灣資本市場發展,特別是股市及創投市場當成教科書範例,國家發展創新產業時會面對許多外在威脅與內在抗拒力量,想想我們八○、九○年代國際情勢環境不佳,當時外在威脅蓋過內部抵抗的考量,大家齊心讓台灣生存,全民一致支持ICT產業,發展高科技。今日發展台灣資本市場,同樣面臨跟當年不太一樣的外在威脅與內部抵抗,可否突破就看能否朝正確方向思考。這是政治現實,特別在民粹主義高漲、所得分配不平均時期,我認為厲害的政府要想辦法把外部威脅充分告知全體人民,這遠比人民內部抵抗重要。

台灣資本市場政策的競爭力

郭政弘(勤業眾信董事長)

目前資本市場在IPO表現不差

資本市場是經濟櫥窗,其榮枯反映經濟環境變化。從新IPO案件看,台灣資本市場沒想像中差。IPO是直接金融的一項,台灣在亞洲國家用資本市場直接金融在企業資金應用上較低,佔比不到二○%,相對美國、日本直接金融約有三○%~四○%,台灣資本市場運用協助企業籌措資金發展部分可再努力。二○一八年前三季,掛牌上市新公司四一家,籌措的資本市場資金一六一億,本年度掛牌公司有望突破六○家,募集資金約三五○億左右,基本上有不錯成績。

台灣、香港與中國亞洲資本市場比較

香港今年掛牌一五八家,募集資金約台幣九四○○億,較去年同期增加一八四%,每家募資約一五‧四億港幣,香港家數與募集資金高出台灣許多;中國資本市場問題是,A股審查制度時弛時緊,申請IPO存在不確定性。今年前三季衰退七五%,市場募集資金,衰退三四%。以今年台灣、香港跟中國前三大募資案,台灣雖家數跟募資都成長,但每家發行金額相對小,這是台灣資本市場面對的狀況跟問題。

台灣前三大掛牌公司,第一是方電訊是雲端科技公司,為中華電信轉投資子公司,客戶包括google、Amazon;募資才一四‧八億台幣。第二,商億是F股,為台商在中國創立回台灣掛牌,募集一二‧九億。第三,全球傳動,募得一二億;香港募資的前三大,第一,中國鐵塔,在4G跟5G等電信產業具潛力,募集資金二二九○億台幣;第二,小米集團,募資一六六○億台幣。這兩大在香港掛牌,已創下香港募集資金最大公司。現香港資本市場已開放同股不同權的表決權,加上兩家超大型企業在港掛牌,今年香港在全球資本市場募資規模應是最大;中國A股前三大募資企業,第一是去年在上海A股掛牌的FII(富士康工業富聯);第二是寧德時代;第三是華西證券。除FII一支獨秀,募集資金達二七一億人民幣。其餘企業寧德、華西,規模相對小。評量企業掛牌選擇,香港成長可再做關注,中國存在不穩定跟不確定性,相對沒有香港那麼好機會。

關注市場競爭政策 評估中小企業發展价值

FII上海掛牌引起許多台灣企業關注,因快速在中國A股市場掛牌,且募集資金多,但因存在不確定性,到中國A股掛牌,仍會做審慎評估;這也是台灣資本市場的優勢。另,台商過去在中國投資,希望槓桿(leverage)資本市場力量協助台商轉型跟創新,但美中貿易戰的衝擊下,台商要應用過去事業在中國生產,出口到歐洲、美國等地,就須更仔細衡量是否往其他資本市場發展;再則,需特別關注香港、新加坡兩大資本市場政策,香港彈性比台灣高,台灣需吸引更大投資規模的公司與獨角獸來市場。為吸引台灣生技類股,今年香港開放無獲利公司到香港掛牌,由於投資人對其資本市場不熟悉下,今年香港掛牌公司前三季截止雖有一五○多家,其中跌破掛牌價比率也達八成。總之,開放新產業或吸引獨角獸公司確實較靈活,這也是台灣在資本市場發展過程應該思考的,資本市場的穩定中,擁有核心價值的中小企業及其發展特色是未來要關注的方向。

山高水深方有巨龍  產業、資本需整合

葉銀華(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系教授)

發掘優勢、延展價值、扶植新創

資本市場發展策略必須緊密跟著經濟產業發展,創造資本市場成長。「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思考台灣有哪些神仙跟巨龍,可在資本市場翻騰跟神遊。我認為再造台灣資本市場有三:發掘未來優勢、延展現在價值、扶植新創產業。嘗試尋找自己適當的模式,讓台灣資本市場在全球占一席之地。

未來優勢:隱形冠軍、長照產業、AI產業價值鏈

對政府政策五+二產業有三意見:一,隱形冠軍不要讓第一代退下後,第二代斷掉。有很多未上市好公司,創業第一代已老,第二代不一定接班。私募基金是中間轉折點,可協助IPO變成制度化公司;二,支持長照產業。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七年後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六五歲以上失智約八~十%。長照事業未來一年約有一~二兆服務需求。但前提在:一,衛福部對長照有無足夠能力,長照機構水準能否從社會福提到高層次品質供給;二,內政部與金管會能否同司法院合作,把利益信託、法定監護與意定監護,透過修改民法等法規,把資源信託監護制度引進,創造長照到金融的產業。這叫挖掘未來產業,是內需產業,也是隱形冠軍;三,以AI為主體的產業價值鏈,台灣要有AI產業價值鏈,善用既有硬體跟軟體。程式結合金融與其他領域IOT(物聯網)。

跨部會整合修法 放寬證券從業規定

建議於延展價值面:一,將人民的錢移到資本市場,希望民眾長期投資,政府可提出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機制(TISA),這基金須專門投資台灣,每人買進後持有五年,鼓勵長期持有,有稅務優惠,希望每人每年可扣除額二‧四萬元,且併入儲蓄投資特別額二七萬元限額;二,勞工退休金新制能否開放自選投資制度,新制目前六%的提領是現有的。修改勞工退休金條例由勞動部管轄,但修改勞工退休金開放自選投資制度,需與金管會密切合作,好處是台灣九百萬勞工,在六%以外自選,會加大資本市場。三,台灣有證券業、期貨業、投信投顧業,且需申請經營執照。但中國大陸、新加坡、香港沒有分行業別,只需申請執照。對券商應更開放,讓他們能夠經營私募基金,允許私募基金成為保險業資金投資對象,擴展金融業人力,加大市場流動性;四,扶持新創產業。目前是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國發基金、台杉投資、創投與私募股權,還有育成中心跟Fintech基地,交易所有科技事業免成立年限或獲利的規定,並縮短期間。其實台灣早就可以,只要到科技部或工業局取得科技事業證明,就免除成立年限跟獲利規定。

引進基石投資人、開放無獲利公司發行 無擔保公司債

另有兩點可思考:一,引進基石投資人制度,IPO開放一定比例給基石投資人以利新創產業的籌資跟發展。原公募、私募各有所歸,能否在IPO階段融合公募跟私募,好處是可引進戰略投資人;二,可否開放大型無獲利公司發行無擔保公司債、無擔保可轉換公司債。今新創企業要發有擔保實有困難,可否發無擔保,特別是無擔保的可轉換公司債。讓債權人先拿一點利息,等好轉後,債可換成股票,刺激投資人承擔風險。這應在為保護投資人,只有專業自然人等級以上才能購買,一般投資人先不得購買,至少做投資上的區別。

二十年來台灣十大上市公司無甚改變,竄出新秀少,IPO被排擠到後面。從未來產業、現在價值開放、新創,才能將資本市場做大,在國際資本市場立足。總體看,台灣每年GDP都有成長,但人民實質薪資成長未達預期,原因是沒在台灣投資,產業未升級。唯一解決方案是投資台灣: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要鼓勵投資台灣;抓住台商回流機會,回台投資創造所得成長。對政府的呼籲:「山還是要高才有神仙,水還是要深方有巨龍。」經濟產業發展怎麼樣,資本市場就那麼樣,達成這些政府應是一體的。

政府重決策嚴謹 國發基金扶植新創業

鄭貞茂(國發會副主委)

台灣制度較嚴謹 資本市場相對穩定

看資本市場滿意度:一,企業希望掛牌時,程序透明、費用低、能募到更多資金,台灣資本市場對中小企業募資環境是友善的。如果今天中小企業到中國大陸或香港掛牌,掛牌費用可能負擔不起。台灣掛牌在大中華地區裡應是最便宜的;二,投資人希望投資賺錢,比較港、中、台三地股市今年表現,應是台灣最好,其他兩地股市都是重挫,台灣表現相對穩定。資本市場也會跟國家GDP作比較,台灣資本市場市值佔我國GDP約一五○%左右,高於韓國與中國大陸。台灣資本市場的經濟支持不低於其他國家。最近WEF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世界競爭力排名,在金融部分排名是第七,台灣金融對經濟的支持排名是前段班。

台灣特色是:適合中小企業掛牌,本益比不如大家所言偏低,看櫃買本益比也近三、四十倍,現也開放讓無獲利公司掛牌。另外,放寬彈性,增加電商類股。又制度較嚴謹十分保護投資人,過去我任職金管會,科技業者常說掛牌沒有彈性,限制頗多。換個角度看,如讓無獲利公司掛牌,對投資人的保護是什麼?過去發生有些公司股價變化大,對投資人沒有保護,是少數股東操弄股權。

政策開放需明確主責機關 社會守法程度

關於私募、代幣眾籌(ICO) ;現在保險業可投資海外私募股權基金,卻不能投資國內私募股權基金。原因在台灣私募股權基金目前沒主管機關。如同在談ICO,雖金管會願意擔任洗錢防制主管機關,但是未提到願意當虛擬資產主管機關;私募股權基金也一樣,金管會最近也開放證券業成立子公司成立私募股權基金。基於美國曾經發生過相關弊端,證券業對所謂信息長城(Chinese wall),內部防火牆看得非常重。台灣在防火牆制定上較嚴格。據了解經濟部有意願擔任私募股權基金主管機關,金管會就會考慮開放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讓國內金融業者可投資。政府制定政策時,首要考慮誰負責 如果有主責機關,開放便不是問題。目前規劃為ICO制定專法,整體持續朝開放進行,但速度快慢取決於民意。不只政府是一體,政府跟民眾也是一體的,政府施政根據民意。葉老師建議開放大型無獲利公司可發行無擔保公司債,由專業投資人先做投資,但有前車之鑒,過去金管會開放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TRF),投資人或是專業投資人兩造雙方有定義不清楚,糾紛還是找主管機關。社會、民眾的認知度、對法律的遵循度也影響政府對開放的評估。

國發基金帶動投資 尋找台灣獨角獸

如何規劃新創環境;資本市場過去百家齊放太成功現在要轉型,重量級公司佔市值比重大都平均。現在只剩台積電占二十%,投資人投資幾乎涵蓋台積電,現需要台積電外的公司。如何讓掛牌的小公司養成大公司,基本上靠自己努力,資本市場只是輔佐角色。我擔任國發基金執行秘書,國發基金扮演煽風點火角色,希望台灣新創事業多點資金活水,台灣私募基金不甚理想原因並非找不到好標的物,擔任資金跟創業者間橋樑,藉由國發基金投資新創業者,帶動外面私募基金的投入。我無法評論國家發展基金未來政策模式,但執行面同仁兢兢業業嚴格審視案子,找未來的獨角獸。最近稅法修訂也增加「有限合夥」跟「穿透式課稅」等優惠,希望公司的成立,不一定要走有限股份公司或有限公司,而有比較多元的形式。

企業應具國際視野 政府營造環境為要

王伯元(怡和創業投資集團董事長):

為貿易持久戰準備 解決五缺 台商回流

中美貿易戰主要防堵中國製造二○二五,貿易戰會否對消費者造成影響,預測聖誕節後才會反應到稅的增加。重要的是美副總統彭斯(Ponce)在哈德遜研究院(Hudson Institute)的談話,確立美國對中國外交政策,華爾街日報便提出是否為冷戰開端。美學者多認為貿易戰將持續,台灣一定要做準備。台灣產業大都以代工為主,台灣接單,大陸生產到出口美國,這三角貿易絕對受到衝擊,對ICT影響最大,這非短期而是長期。中國外資十大出口到美國的公司,台灣就佔八家,這對台灣是危機也是轉機,端看我們如何處理。政府立場希望協助台商回流,但回流前,已面臨缺電。政府應把產業環境當前提,一定要解決五缺;人才是最重要的,得人才者得天下。我過去談廚房政策,政府營造好廚房,營造好的投資環境,業者自然會來投資生產。要調整台灣經濟發展模式,過去台灣產業以舊經濟為主,只談成本、產量,新經濟還有軟體、平台服務、IOT、AI等。去年玉山科技協會請張忠謀董事長演講,他回應五加二產業也說:『基礎建設是政府的責任,至於民間要做什麼產業政府最好不要介入太多。』。

從麻將理論到四創合流的新啓示

政府協助產業升級,創業投資跟私募基金扮演重要角色。我是創投老兵,在高科技產業服務二十年,台灣創投服務三十年。一九九五年到二○○五年,台灣創投有輝煌歷史。一九九七年到二○○五年我擔任創投公會理事長,大家說台灣是全世界創投第二活躍的起源。當時發明的「麻將理論」,活潑創投有四要素:「資金、技術、市場、創投業者跟創業者」。二○○五年後創投開始衰退,資金減少、投資案衰退、專業人才不足、資本市場不好,加上中國經濟崛起。最近政府鼓勵創投,鼓勵年輕人創業,很多VC、種子基金、開發基金支持創投。再加上台商回來,台灣更是很好的機會。所以將麻將理論修改,稱新麻將理論:「創新、創意、創投、創業」,也叫四創合流,以創投做推手,將創新、創意落實到創業。

創投--商業模式、新思維重要

創投,錢是第一步,一定要找優秀創投顧問協助衡量事業。由創投業者協助發展商業模型(business model),幫你找人、測量等。VC由具管理經驗的人組成,在董事會發揮淋漓盡致的功能。

創業投資五點:一,要有商業化跟商業模式;二,要有市場觀,馬雲講過將來會有很多新創公司的規模雖小,但市場機會要很大;三,創業一定要有國際觀,二○○○年時,首個國內創投基金到國外募集三五○億美元,是百分之七十外資,百分之三十內資;四,要有決心;五,要有豺狼性,嗅到機會何在;最後,要有磨練,我建議年輕人創業前先到大公司磨練,在巨人肩膀上可以看比較遠。

這中間需要破除迷思;一,創業不再是年輕人天下,我是四九歲創業;二,創業定要有商業模式,不限高科技公司,傳統產業有新思維也可創業;三,創業是本地事業(local business),大公司內部也可創業;最後,擔心政府過度鼓勵年輕人創業,年輕人創業多是小確幸,如不成功會造成不必要的負擔,政府需要多多關注。

企業應善用併購增加競爭力

台灣創業的未來有三大建議:一是自由化,鼓勵創投、從事併購、重整業務、擴大創投範圍;二是國際化,有更多資金來源,甚至可到國外去提高資金、從事投資標的。同時應加強觀察國外創投策略聯盟;最後,創投之間的整合,台灣創投規模大部分很小,公司應找自身專長。

台灣過去產業大都以內生增長(Organic Growth)為主,缺乏併購(Merger&Acquisition)。併購在全球非常活躍,全球併購交易二○一七年達三‧五。政府對私募基金不大友善,如早期日月光併購案,現在又有榮化案。併購是增加企業競爭力的好方法,台灣企業大部分規模不大,應建議併購。

政府職責:設立主權基金、建造良好環境

政府應設主權基金,主權基金並非只對台灣內部投資,最重要是對國外投資,結合國外產業跟台灣產業。政府應把握台商回流機會,改善五缺弄好環境,調整台灣經濟模式,協助台灣產業升級。對創業投資者而言,私募基金扮演重要角色。台灣將來的方向應是5I:Innovation(創意)、 Intelligence(智慧)、Investment(投資)Iinfrastructure(基礎建設)、International(國際化),從舊經濟模式轉型新經濟,環境弄好,國內、外資金自然會到台灣來,要想大想遠。

台灣在WEF二○一八全球競爭力報告排行十三。評估條件是:環境便利性、人力資本、市場跟創新生態體系;洛桑評估排名十八,評估條件是:經濟表現、政府效率、企業效能、基礎建設。這些台灣排名都很好。但想提問:為何外人直接投資(FDI)那麼低,為何台灣在競爭力排名佳,但外資投入不多?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建南向產業連結 積極加入RCEP

徐遵慈(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

中美間貿易摩擦,勢必會持續地打下去,台灣除了解貿易摩擦與單邊主義外,最重要的是要往前看、往外看。

單邊主義盛行 鄰國紛提因應策略

過去一年,亞洲周邊國家陸續提出因應對策。例如,美單邊主義也促成中國大陸與日本關係改善,讓RCEP談判僵局有所突破,將使中日韓三邊FTA出現轉機。也因此,日政府表面上不積極參與一帶一路,但日企已在跟大陸一帶一路聯繫,也正了解一帶一路中個別基礎建設、金融運作相關資訊。此外,周邊國家新因應對策:越南近年提出重要新產業發展政策,包括汽車業、鋼鐵產業等產業,台商於汽車零組件、輪胎等在越南有長久且綿密的運作,會是新契機;另,寮國是新南向國家不受重視小國,但泛亞鐵路下的中寮鐵路(也稱中老鐵路)建設中,鐵路通車對寮國帶來的發展機會已在構想中。因應G2間的摩擦、國際保護主義趨勢,必須努力在自身產業政策跟國家發展政策上有所調整。

台商南向基地 須與當地產業連結

企業方面也開始準備,亞洲開發銀行在兩、三年前就解析,未來亞洲成長引擎有三具: A(東協ASEAN) C(中國China) I(印度India)。印度現是各國重點目標市場,今年已超英、法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未來東協國家經濟發展、經濟規模會有所調整,如菲律賓在東協被認為人均GDP較低國家,但過去幾年台商陸續積極到菲律賓佈局。較成熟的經濟體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經濟成長速度會放緩,但越南、柬埔寨、緬甸、寮國等後進國開始成為東南亞勞力密集產業的發展重鎮,這說明為何台商到中南亞投資的勞力密集產業,主要集中在中南半島。

很多台商思考大陸出口到美受挫,是否轉到其他國家,建立迂迴進入美市場新基地。根據統計,日政府表面上不積極參與一帶一路,但日企已在跟大陸一帶一路聯繫。二○一七年中對美貿易順差是三七五二億,台灣是一六七億等,如要利用他國建立出口到美基地,需參考相關數據:越南在二○一七年對美貿易順差已超過三八三億,川普今年對東南亞貿易制裁裡未對越南手軟,包括越南鋼鐵、馬來西亞太陽能電板等都被單邊制裁;未來台商在東南亞佈局,必須思考這些國家可能陸續有反傾銷、美國制裁問題。最終要選擇非單純加工出口,而是跟當地產業政策發展有所連結。

政府應有系統協助海外投資 積極參與RCEP

中美至今互課關稅對東南亞國家產生影響,轉單效應在勞力密集產業跟農業較明顯,其他轉單機會目前還不清楚。勞力密集產業見越南台商在成衣紡織上陸續接到訂單,一方面是美品牌大廠把訂單從中國轉到其他國家。一定要注意印度,過去一年,台商、韓商智慧型手機組裝廠已轉移至印度,三星七月在印度完成海外最大智慧型手機組裝廠。未來供應鏈會調整,依國家、產業別有所不同,供應鏈轉移將帶動這些國家的投資。故新南向政策對此情勢要有所調整,如果台灣無法留住勞力密集產業,也解決不了五缺,是否應有秩序、系統地協助台商解決在海外投資遭遇到的問題。

政府現在重點在CPTPP,但另一個RCEP對企業非常重要, RCEP十六國中,中、日與日、韓跟中、印間無FTA,但未來在RCEP架構下,中日、日韓要開放市場,協定如按計畫實施,印度有機會參與到區域供應鏈,首先會從智慧型手機跟相關電子產品開始。台商不織布大廠已到印度投資,主因印度未來會是區域供應鏈中心之一,另一原因日本客戶請廠商直接到印度生產,直接當地賣給日本客戶供應印度國內和海外市場。RCEP當然非常重要,但因中間涉及中國大陸,在兩岸關係僵局下政府參與RCEP不夠積極。

調整新南向政策 建置競合商機

未來即使政府政策調整也有極大的困難度,東南亞的工資、人口老化、缺工問題比想像更嚴重。東南亞人口紅利並非只是勞動力緣故,而是城鎮化帶動,包括產業發展、運輸、住房、各種消費習慣改變等。到二○二五年,東南亞將有超過三五城市,千萬人口城市會有好幾個。這也是必須關注的重點,中南半島的幾個國家現是台灣重中之重,柬埔寨雖享有歐盟或美國的優惠關稅,像FTA、GSP等,但最終會畢業。眼光放遠看,這些國家可能今年適合做勞力密集產業,未來還是往最終市場移動。

台商在東南亞的投資佈局新模式,從內需市場延伸到周邊,如利用越南的FTA出口到歐盟、俄羅斯等。另外,廠商也從製造業下游開始往上游走,到相關服務產業,尋找新藍海政策。再者,講究專業的園區模式發展,製造業跟服務業的供應鏈有所調整,過去台商到東南亞投資會希望百分之百獨資,但台塑在越南給我們上了一課,需適當結合當地優質企業,合資型態可能提供更多機會。政府應針對最新趨勢,參考其他國家做法調整新南向政策,了解其市場投資時,要觀察未來會發生的資訊,仍以工資為考量到這些國家佈局,可能錯過很多新商機。此外,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泰國每年對外投資超過一五○億,政府在招商對象中並未把這些國家當成重點。呼籲未來如要引進外資,除了解這些國家佈局,把他們資金、技術與背後重要人力也當成引進對象。

縱觀全球競合環境 振衰除弊 端看投資

許嘉棟(金融研訓院顧問)

提供誘因促進國內投資

台灣的經濟問題相當多,這二十年來可說低靡不振。台灣經濟如何振衰除弊,很多人認為要轉型、升級,這必須看能否提升國內投資,有配套條件,包含人才,資金能充分支持、政府法規應鬆綁、市場應開放、投資環境改善等,這都是大家需要關切。台灣目前最大困難在於投資,要促進經濟發展,投資是最重要的關鍵。投資有幾個基本理念,經濟學談供需,投資帶動需求也刺激供給,且要靠企業家,但企業家追求利潤,全球化資金無遠弗屆,台灣國內投資如果要提振,投資環境要提供適當誘因,提高國內投資意願。也需吸引外資。

核心資本淨額低至五%是警訊

據我國國民所得統計,固定投資毛額佔GDP的百分比,二○一○年是二三‧六三%,二○一七年是二○‧四八%,降了三個百分點,二○○○年還有二六‧三二%,更重要是,折舊佔國民所得的百分比蠻高。扣掉折舊,固定投資淨額(固定投資毛額-折舊)才是能帶動經濟成長或生產潛力的指標,其佔GDP部分,從二○一○年的七‧二六%降到四‧七八%,剩不到五%,經濟成長靠淨額,淨額降到如此,問題很嚴重。

正視政策風險 避免社會內耗

還有問題是,不只國內投資意願低,國內企業對外投資者眾,外國投資來台是越來越少。對外直接投資的淨額也一樣,我們國際收支呈現赤字。甚麼是投資不振的根源,在國內環境不見起色下,更大的麻煩非經濟面因素,包括對立內耗,消耗前進的動能。包括藍綠對抗、統獨爭議、民粹興起、專業退位、所得分配惡化等。

再就是兩岸關係,如果好好利用大陸快速崛起,對台灣是有力優勢。但很遺憾,雖我們認為加強跟大陸的往來對經濟有利,但有國安問題,經濟跟國安兩方拉鋸,結果便是左支右絀、進退失據。

國內投資與外來投資依舊相當低迷。年金改革又對國內需求產生抑制作用,兩岸關係緊張也讓內需受到傷害,加上美中貿易戰對全球經濟、金融投資有負面影響,中國大陸經濟的下行對台灣也是風險。現在新南向政策的效果如何,仍保持觀望。

結語

掌握國際趨勢 攜手企業 人資 技術

吳中書(金融研訓院董事長)

東協國家經濟值得注意

觀看二○○五年與二○一六年世界經濟結構的轉變,傳統經濟大國G7,美、日、法等比重逐漸下滑,取而代之中國、印度、巴西,慢慢在世界版圖中佔有顯著地位。若趨勢未變,未來新興經濟體介入會愈強,如東協國家的經濟成長,在大量注入資金跟豐沛人口紅利下,成長快速。關注的東協重視南向是重要經濟體,除經濟所得較高的新加坡、泰國經濟成長率不到五%,大多國家經濟成長率二○一九年還是在五%以上,這地區經濟成長率能夠維持擴張,在國際聲浪發言權會越來越高。

美中矛盾關鍵在於技術移轉

川普對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有個人看法, WTO整體簽自由貿易協定的數目,受制川普政策未減反增;顯示川普政策稍有壓抑部分國家自由貿易風氣,但國際間對自由貿易協定簽訂仍有一定數量,尤其亞洲各國。中國大陸隨經濟實力增加,在全球政治、軍事,甚至各層面地位、角色益發重要。大陸為加速技術成長,不斷利用併購或不當要求,要求國外機構技術轉移,對美是大威脅。近期美國貿易代表署對中國提出四項不公平貿易的行為:中採取行政審查或合資方式迫使美技術移轉,中國剝削美國企業在談判中設立條款的能力,中方有系統地對美進行投資與併購獲取技術,並稱中國支持侵入美網站竊取商業有價值資訊,指控蠻嚴重的。

中國製造二○二五是中國發展重要綱領,凡回顧德、英、日等國發展內容與此差異並不大。因中方在技術取得面更積極,更有資源,對美是威脅。去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白皮書清楚建議要對中採取更積極、更為防範的行動,聲浪不會因川普政權變動有所改變。中國製造二○二五裡的5G技術,益發突顯科技發展領頭羊重要性。歐洲現已不成氣候,美中是對抗的國家,美非常清楚不可讓中國在這方面短時間取代美國領導地位,中國5G技術不只通訊化,若發展穩固,跟現在AI、物聯網結合,可帶來龐大商機。基於對中國大陸的全面性遏止,美國貿易逆差是好的藉口。美中之間糾葛非暫時,會延續一陣子。

台灣技術與人才是中國目標

對台灣的影響;貿易方面,台灣出口到中國大陸大部分是中間財,以生產加工為主。大陸設廠出口美國,屬於資本、技術密集,七成是外資企業,大多是台商,對台灣有影響,明年如期課徵貿易關稅,對台商衝擊非常大,當然也有轉單的部分正面效益。最令人擔心的是,從各國經濟預測顯示,明年經濟成長下行,加上中美糾葛更對世界經濟負面衝擊。於技術跟人才面,美擴大外人投資委員會的審查範圍,對中方很多收購加以控管,中方不會因美制裁減緩技術升級意願,台灣會是挖角人才重要對象,盼政府注意留才重要性。

中美貿易糾葛,軍事、政治跟其他經濟制裁應會持續,回看世界不只中國大陸,東協、非洲、拉丁美洲國家,都值得我們重視。政策上,台灣對外空間不大,FTA因政治考量能簽的不多,是台商能幹,能到世界各地作生意,應密切注意國際經濟發展及趨勢轉變,國際佈局真不容易,要研究每國風險對產業的影響。

解決內部結構性問題 為長期打算

台灣長期重視解決短期問題,導致結構性問題越發沉重。目前台灣經濟成長動能不足,內需不暢旺,長期注重OEM、ODM製造業發展模式,使多數產業利潤低,薪資成長率亦低。又,房價已高、租金低,服務業發展緩慢,銀行過剩資金,利率水準低,但國內投資不興旺。資本市場上的觀察應重視;長期低迷且平躺的收益曲線,政府部門如何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推動金融商品評價、風險分級、健全社保與年金財務規劃。在低迷的長短期利率,狹窄的存放款利差,正視資本市場效率、關注壽險業與銀行業的長期未爆彈。長期高儲蓄,接近零的實質利率,促成房地產價格節節高升,及財富分配不均加深,社會要付出的代價。就投資面,短期能有不同佈局,在不同國家生產或會計上的做帳,或是產業規劃,對中小企業而言,變動可能不大。中長期假設貿易主義較興盛時,產業鏈可能會變得比現在大,會形成亞洲、歐洲、美洲多條供應鏈變化,則是台商必須著重之處。

台灣擁有優秀人力資源、製造業競爭力,市場靈活度在國際上不落人後,規劃因應國際經濟發展趨勢,發揮產業競爭優勢,按部就班落實解決發展瓶頸,製造更有彈性、有效率、有競爭力的金融環境,使更能承受外面干擾及多變國際情勢。最重要的是要停止彼此攻訐,互相合作,定有美好前程。

策畫、整理:黃雅慧

攝影:陳信翰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網站:www.yucc.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