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公義與永續》全球化政經變化:東亞局勢(一)

公義與永續》全球化政經變化:東亞局勢(一)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策畫、整理/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一、我們應該如何重新認識台灣與世界的關係?

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在基金會舉辦的活動提到,他發現台灣越來越是經濟動物,對國際經濟很關心,對國際政治關心卻很少。很多事情發生後,明明對台灣有影響,但缺乏關心與了解,像是離我們很近的東北亞問題。

田弘茂院長在基金會的活動中曾表示國際大環境不斷在變化,對我國影響至鉅。冷戰時期台灣被納入美國反共,構築圍堵政策的前哨站,冷戰後我們所扮演的地緣政治角色亦隨之起了變化。九十年代初蘇聯和東歐共產國家政權崩潰,對國際局勢產生很大的變化。二○○一年恐怖份子攻擊美國紐約世貿大樓,招致美國政府展開全球性的反恐佈署,在整體外交與安全政策上做了一個非常全面性的轉變──反恐讓美國把焦點放在中東持續有十幾年的時間。二○○八年發生金融海嘯,各國經濟受挫,尤以歐元區情勢最危急。歐盟過去被認為是挑戰美國的新興大經濟體,沒想到南歐諸國財經幾至崩解,連帶地導致嚴重的歐元問題。歐盟的架構和現行機制,事實上證明無法有效的處理內部極為嚴重的緊急財經問題,未來如何調整其財政與金融監理體制還是未知數,歐洲對全球的重要性,包括對亞洲的影響,很明顯地在衰退。除了上述重大事件之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二○一○年之宣布重返亞洲政策,雖然有人不同意「重返」這種觀點,認為美國從來沒有離開亞洲何來重返之有。事實上,美國在軍事、經貿、外交等各方面,的確加大並重新佈署美國在亞洲的分量,這項戰略變化必然帶來對這個地區若干國家的困擾,使東北亞與東南亞的區域均勢起了變化。直到2016年川普總統上任推動印太戰略,這都使我們必須不斷地注意這些變化。

經濟全球化的效應對台灣也有深遠影響。經濟發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台灣經濟起飛原始於是七○年代。八○年代以來高科技產業快速發展,讓國與國之間之人流、金流、物流加速,訊息的取得與互換也是變成一種瞬間的動態連結。這種情況下,全球各國之間有關經濟的競爭模式、方法及成果,未必一致。換言之,全球性的跨國界的經濟競爭,包括在資金、人員、技術及物流領域形成不對稱的效應,導致國內、國與國或地區之間,都產生了競爭下的贏家與輸家。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迄今很多人認為中國是最大贏家。這樣的發展也影響到臺灣的產業,八○年代末開始迫使台灣傳統產業外移到人力充沛、低工資的中國及東南亞國家,使台灣步上製造業空洞化的窘境,迄今尚無回轉的明確跡象。

二、面對新的局勢,我們對未來可以有甚麼新的想像?全球各國關係應該要有如何的協商機制,讓國際間能有秩序地運作?

未來是有秩序的權力移轉,或是有一段時間群龍無首,都有可能存在。不過,也有些機制在其中形成,像目前二十國集團(G20)已成為世界重大問題的協商機制,G2更是其中的軸心。另外一個新興的權力集團──金磚五國(BRICS), 仍在雛型階段,但未來有很大的潛力。而且,金磚五國帶領開發中國家,提出未來世界秩序安排的意見主張,正在挑戰歐洲與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

因為後起工業化國家的全面崛起,會讓世界經濟的貿易關係出現根本性的改變。過去二十五年都看到中國或其他開發中國家生產的工業產品價格不斷下降。但中國、印度缺乏的原物料與能源,相對交易價格會不斷上升。全世界財富會重新分配,過去落後國家要出口很多噸原物料才能換一部汽車、手機,未來交換關係會與過去二、三十年出現很不一樣的格局。

未來要特別關注金磚五國的動向

G20會成為新的全球協商機制,這因應剛剛說的經濟板塊大挪移中,累積到一定程度,一次危機就足以促動國際體系權力和決策機制做相應的調整。這個調整在二○○八年就出現了,布希不得不召開二十國集團的高峰會。會中,布希把能挽救全球經濟的領導人放在身邊,像是中國的胡錦濤、巴西的魯拉,可見過去二○○七到二○一二年間的經濟增長,金磚集團的國家提供很大的貢獻。

金磚五國在經濟危機之前提供了一半以上的經濟增長,中國、印度是其中最突出的。到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全球經濟增長進入停滯甚至倒退的階段,但金磚五國仍是正增長。傳統高收入國家:美國、西歐,在經濟恢復的過程中,對世界經濟的貢獻非常薄弱。全球經濟的復甦非常依賴新興市場國家,他們除了擴張財政、擴大內需,還可以動用儲蓄與外匯存底購買西方國家國債,幫忙壓低長期利率,因而成為拉抬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動力來源。

我們要認知到,新興經濟體是積極維護自由貿易體系的主角,反而歐洲內部保護主義的聲浪,隨著經濟問題、年青失業問題的深化,變成激進主義的溫床。未來新興經濟體彼此間貿易、能源、技術等合作會增加,不再寄望以前靠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OECD)的強大購買力作為外貿的主要推動力量。而這些都是台灣現在觀察不夠的地方。

三、金磚五國7月底進行峰會,會中主題圍繞貿易戰的問題進行發言,貿易戰對於新興國家如金磚五國的影響會是甚麼?

這次在約翰尼斯堡舉行金磚五國高峰會議是從川普宣布開啟貿易戰以來的首度高峰會,意義特別重大。根據統計,金磚五國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合計超過17兆美元,歐盟與之相比也黯然失色。不過,金磚五國之間的貿易量在過去5年卻跌了9%,來到3120億美元,彼此貿易關係出現「間隙」。

但這樣的間隙可能因為川普的貿易戰得到改善的可能:

經濟學人智庫(EIU)亞洲區主管林康德(Duncan Innes-Ker)指出,金磚五國不斷向全球宣揚多邊主義的立場,因此他們可望趁著美國挑起貿易緊張的機會,來提升金磚集團的能見度和影響力。金磚集團對於國際機構被西方把持採取抗拒態度,但這5大金磚國家因缺乏共識,也始終拿不出替代辦法。而今川普對進口鋼鋁課稅,金磚成員國均深受其害,這也讓金磚國家有了重新團結的動機。

四、近幾年在政治界常為人討論的便是中國大陸的崛起,我們應該怎麼認識這樣的現實?

中研院朱雲漢老師在基金會活動中發表的觀察是,在過去三百年的人類歷史,只有四個歷史事件的重要性可與中國大陸崛起相比擬:第一個是十八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第二個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第三個是1917年10月俄國共產革命;第四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崛起。前兩個事件塑造十九世紀的世界格局,後兩個事件則是塑造二十世紀的世界格局,而中國興起將帶動二十一世紀全球秩序重組。所以,全世界重要的智庫大概都在探討這個問題會帶給各國什麼樣的衝擊。

例如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資深研究員薩伯拉曼尼安(Arvind Subramanian)預期,2030年前後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宰制地位,將酷似1970年代的美國,以及1870年當時的英國。這種經濟優勢將推升人民幣作為主要的儲備貨幣的地位,2016年IMF將人民幣納入SDR(特別提款權),超越日圓和英鎊,躍升為全球第3大儲備貨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當時對人民幣加入SDR表示了支持。IMF工作人員也表示,人民幣滿足了兩條標凖:一是中國和人民幣在全球貿易中具有重要影響。二是人民幣在國際上「可自由使用」。人民幣終於躋身國際儲備貨幣之林,這將促使中國逐步放開資本管制,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重要里程碑。

但像《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欄作家馬丁沃夫(Martin Wolf)則認為,中國將來二十年仍是高速增長,不過中國還是有一些脆弱性,美國也仍擁有研究獨特的優勢,例如美國在能源上更自主、科技領先、軍事優勢、英語仍是通行語言、美國大學研究機構短時間仍無法被北大、清華取代、美國也還有很多盟友等,中國仍是一個「還不成熟的超級強權」。因此朱雲漢老師綜合兩者的意見認為中國大陸未來的發展應該是介乎這兩位的觀察之間。

五、中國大陸的崛起會為全世界帶來甚麼樣的衝擊?

中國逐漸恢復它在東亞的地位,其快速興起也跟其他開發中國家(非西方世界國家)發生正面的互動、相互拉抬,未來全球就會出現多元的格局。這個現象並非現在才開始,過去三十年趨勢就很明顯了,未來十幾年趨勢的輪廓會更鮮明­­──我們進入一個非西方世界全面崛起的時代。全球的生產活動重心快速向非西方世界、亞洲移轉。

朱雲漢老師引用麥迪森(Angus Maddison)的《世界經濟千年史》(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 1­-2030AD),他提供的長程歷史觀告訴我們,如果把歷史的尺度拉長為一千年,西方國家獨占人類歷史舞臺,是一千年裡一個特殊的,而不是一個常態的時期。這意味著我們過去熟悉的世界,即將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對全世界人類來講,這可能是更公平的經濟資源配置結構,也更接近人類千年歷史的常態。

田弘茂院長也提出東亞地區正在形成權力均勢的消長。尤其在這二十年來產生的變化,主要源自於中國的崛起。日本似乎沉睡了二十多年、東協以往不被看好,但近年來這些國家慢慢凝聚出一股經濟互相合作的力量,並且積極拉攏周邊比他們更大的國家加入東協的組織運作,在區域經濟整合方面,正朝向「東協加六」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發展。

如果要看地區性勢力的消長,我們應將印度列入,印度也在慢慢崛起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國家。東亞地區有關周邊海域的主權之爭、能源的開發、航行權與漁業活動之糾紛等,舉凡軍事或非軍事相關爭端,都發生在我們周邊的南海、東海、黃海領域。這個區域有眾多島嶼,海域下面儲藏相當多的自然資源,加上中國崛起後其海軍活動的擴張,衍生區域國家的關切,導致各種新問題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