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公義與永續》全球化政經變化:東亞局勢(二)

公義與永續》全球化政經變化:東亞局勢(二)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策畫、整理/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六、隨著北韓金正恩上台核武議題的熱烈,加上南北韓元首會晤,與隨後的川金會,東北亞的局勢再度在全球引發話題。東亞的整體局勢相較於全球有甚麼樣的特殊性?

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在基金會的活動曾表示東亞局勢有三大特色:

第一,東亞局勢與別的地方不太一樣。

很多地方是所謂的權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這說法放在國內政治兩黨關係,或在歐洲講得通,拿到東亞這個說法就不通了,所以我換成弱勢平衡(balance of weaknesses)。東亞主要國家都有它相當大的弱點,中國大陸即使經濟那麼好,但有其他重大問題。如同一白遮三醜,那個白當然不能小看它。尤其從台灣的角度看中國大陸,一直是力量集中、思想集中。然而,大陸軍事、經濟力提升了,但中國大陸政治制度與社會環境還是讓大家怕怕的,所以在心理上,大陸的吸引力仍有限。

日本空軍、陸軍都不強,經濟也不好。日本民間文化大家卻很喜歡,但日本跟鄰國的感情除了跟台灣較好,沒有什麼其他朋友。美國是超強,但地理位置非常遠,現在台灣到美國的班機沒有一班是滿的。美國真的能用在太平洋這邊的只有少數軍力。俄國更不用說,制度都不行了。

東亞這邊不像當年的歐洲,一邊是美國,一邊是蘇聯,兩個老大說了算。東亞區域很複雜混亂,大很大、小很小、有錢有窮、有回教、共產,什麼國家都有,正是因為非常複雜,所以沒有一個國家說了算,什麼都要協調,都要大家商量。

第二,從以前兩大板塊衝突變成國家與國家間的衝突。

過去是制度與意識形態的爭執,一邊民主一邊共產,碰撞點一個是南北韓, 一個就是台海。台海到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都還在打飛彈。這是一種民主板塊與共產板塊的衝突,最近兩年大板塊衝突還有,但台海這邊的衝突沒有了。因為中國大陸極權的板塊在改變,共產黨還是共產黨,但越來越不像共產主義,尤其是十八大之後,習近平的講話越來越少提到社會主義,提到越來越多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崛起,制度也越來越不像共產主義。在大陸學術界的研究費、酬勞現在都非常大,我常笑他們比較像資本主義,我們反而比較像社會主義。

現在除了變成是民族跟民族、國家跟國家的衝突,還有一部分是國內政治投射到國際政治。釣魚台就是日本國內右派東京都知事(即市長)引爆出來的,變成國際的事情。而兩韓、日韓、釣魚台、台灣跟菲律賓、南海,都是小板塊的摩擦。衝撞是指已經有軍事衝突,摩擦則是還在摩擦的階段,作為一場戲很好看,真正發生問題也還不見得會很大,且常說不見就不見。

第三,東亞結構破碎

美中固然最強,但是弱勢平衡中有四個大國:美、中、日、俄,每一個力量都不夠全面,但是四個中有兩個一直在往上爬,其中一個是中國大陸。美國也還是很強,現在不如以前那麼好,但絕對不能低估。美國已經在進行能源革命,能源對外依賴的程度每年下降百分之三的程度;甚至發起製造業的革命,歐巴馬在推動製造業,Microsoft都要自己建製造工廠,紐約還在拉台灣企業家去投資。歐巴馬要把製造業帶起來。

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越南、印尼,每一個都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所以要美中兩強說了算,不可能。因為這些中小國家都有一定份量。東亞一直都是非常破碎的結構,不過,這兩強已經開始密切的溝通。

面對如此現況,朱雲漢語重心長認為台灣面對中長程的未來,要調整國際策略的心態,跳脫西方中心的思維,超越單一衡量進步與落後之歷史座標,適應多元現代性格局。台灣也不要忘記自己是東亞國家,我們要重視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交往,要連結過去較陌生的東南亞、印度、南亞、西亞、甚至拉丁美洲國家,都是台灣在布局未來更有利自己生存發展環境必須要走的一步。面對我們不熟悉的非西方世界的文化、宗教,我們要採取相當包容的態度,第一步就是要善待我們家中的外籍幫傭,或是像外籍配偶則應該當作文化連結的尖兵。

七、今年東北亞地區領導人有許多會談動作,會談後的過程也引起全球關注,這個區域目前有甚麼變化?

根據基金會觀察與追蹤的收集,東北亞地區今年動作憑仍,從時機來看,今年正逢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40周年,以及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建立10週年,中日韓三國都有改善和增進個別雙邊及三邊政經關係之合作意願。今年五月,三國領導人會議舉行之前南北韓領導人在板門店和平會晤、中國北韓兩國領導人在大連市二度會談,會議結束之後美國北韓領導人便在6月舉行首度會晤—川金會,因此這次三國領導人會議遂被形容是三明治的「夾心會議」,並被賦予較多的政治意涵和期待。

今年五月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的經濟任務其中核心議題就是「自由貿易」。中日韓三國人口總數為16億4,500萬,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世界總量的20%,因長期受益於自由貿易,已成功發展為「經濟金三角」,並在全球經濟領域占有舉足輕重地位。如今美國的保護主義對東亞主要貿易國家帶來壓力和摩擦,三國領導人已深刻體認到唯有加強合作,持續推動自由貿易,才能逢凶化吉。

展望未來,隨著朝鮮半島的完全去核化、東北亞漸趨和平穩定,加上中日韓FTA談判提速、三國工商團體推進創新,這對強化東亞區域自由貿易體制將是大利多。尤其近幾年中日韓各國大力推動研發、申請國際專利,已儼然成為技術創新的基地,因此在三國FTA架構下繼續深化合作,將可進一步打造更緊密相連的創新群聚,並帶動亞洲高速增長,屆時也必將顛覆東亞區域一直以來憑藉跨境供應鏈所形成的「世界工廠」格局。

八、從東北亞局勢來看,台灣在這新格局中應如何重新思索位置?

傳統上台灣和中日韓因東亞產業鏈分工使然,相當程度依賴中國大陸市場,三國相互間貿易額也占了世界貿易的8.8%(2016年)。但近年因中美貿易摩擦日益激化,以美國作為最終消費地的東亞供應鏈已有面臨崩壞之懸念,也加大各方依賴中國大陸市場的風險。如今中日韓加速三國FTA談判,並積極合作推進創新,屆時若出現了亞洲創新群聚,必將威脅台灣的競爭力。

對於這個局面,國內學者與媒體也紛務實地建議台灣理應立即針對東北亞新局妥善研提一套與時俱進的策略,善用過往已簽署的台日投資協議,俾強化台日雙邊經貿投資關係,以利嵌入中日韓三邊合作體系。但最重要的依舊是兩岸僵局,尋求恢復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運作,並務實地對陸方所提出的「惠台31條措施」,進而重建互利共贏的兩岸經貿新型合作關係。

九、在國際關係競合中,中國大陸提出一帶一路作為大策略,美國則以印太戰略回應,台灣在這兩大強權的戰略中應如何自處?

「一帶一路」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地緣經濟」、「大戰略」構想,於2014年11月的亞太經合會(APEC)中首度在國際舞台亮相。中國寄望透過連結「絲綢之路經濟帶」(一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路)的周邊國家,建構共同發展的機制。

2017年底,日本成功說服美國加入「印太戰略」,並讓此一構想成為美國總統川普的「重返亞太」戰略(或稱之為「重返亞印戰略」)。其次,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透過媒體表示,在「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與「一帶一路」的架構下,日本與中國之間有共同合作的可能。

根據香港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的分析,在印太戰略中,印度角色相對被動,但印度自然也有自己的大戰略。冷戰結束後,印度外交逐步從昔日的不結盟方針,轉型到「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及莫迪政府的「東進政策」(Act East Policy),過程中如日本的海外助力雖然有一定角色,但主要還是自身的戰略選擇。正如學者Priya Chacko分析,印度的不結盟外交路線反正走到盡頭,外交政策難免逐漸受民族主義與實用主義影響,前者希望以「不結盟」為幌子,同時強調全球民主治理;實用主義一派則認為要加強與盟友的新型軍事合作,並主動參與環球治理。

在地緣關係上,台灣夾在日中兩國的「大戰略」間,處境與角色相當微妙。在戰後國際體系的制約之下,台灣已習慣配合周邊大國的「大戰略」,形成自己的國家戰略思維。

台灣必須具備完整的國家級智庫,以及優秀的外交官員,善用台灣的地緣政治關係,方能掌握情勢變化快速因應。中策是穩扎穩打的戰略選擇,但必須要同時釐清台灣國家利益之所在,以及確立與戰略夥伴國之間的爭端解決機制。

十、今年中美貿易戰動作頻仍,中美雙方一方面安排協商,美國總統川普總統一方面擬將下波關稅從10%調升至25%。台灣位在相關的產業鏈當中不能不多加警覺。面對多變的政經環境,我們應該有如何的心態因應?

總綜合這兩集談論的內容,基金會董事朱雲漢老師建議兩條路:

(一) 得道多助

台灣要不斷提升自己存在的價值,像是在國際分工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全球新興產業中扮演關鍵角色;在開發新興經濟體市場上扮演關鍵角色;以及中文數位內容的重要提供者。在國際社會方面,台灣要發揮建設性的角色,協助解決全球與區域議題、環境、能源、糧食、衛生疾病、數位落差、生態失衡問題,並促進區域和平與經濟合作,協助化解大國矛盾、引導和諧。最重要的是,台灣不製造問題、不激化矛盾、不成為他人的負擔。

(二)發揮巧實力

台灣應運用自己的優勢,像是優越的地理位置,也要補強與亞洲絲路的連結;要維持科技創新能力,生產資源整合能力,提升生活品質與國民素質;發揮自己與中國大陸、日本美國特殊歷史淵源的優勢;讓靈活的企業與具有活力的民間組織作為擴大國際空間的尖兵等。同時,要避開自己的劣勢,例如不需要與對岸在主權議題上硬碰硬,要避免掉入大國對抗的漩渦,或是避免在軍備競賽上虛耗資源。

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認為,台灣經濟、軍事力量下降,美國協助也有問號,中共力量上升了。換句話說,台灣安全的三支柱都動搖了。我的結論是:兩岸關係與台灣安全必須要政治處理,不能軍事解決。怎麼政治處理?就是要溝通,不能只是吵架扮鬼臉。我們的國際經驗,在經濟方面很豐富,政治方面很不豐富。台灣曾參加重要國際組織談判的人,國和國雙邊政治談判的人,現在沒有幾個。跟大陸也沒有太多的政治談判經驗。整個台灣對「政治談判」一聽到就嚇死了。但了解國際政治重要性的人就會理解,政治談判與溝通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