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義與永續》全球化金融—兩岸金融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 2018年05月11日Q1: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大陸金融也越來越開放,甚至在今年博鰲論壇中也公布12項開放措施。我們可以如何角度看待大陸金融的開放舉措?在開放同時也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中國大陸金融的開放會是基於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要求所作出的戰略抉擇,並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邁開全球化步伐。
根據中國經濟參考報的社論,大陸金融開放的關鍵要處理好「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提升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這三個問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有助於豐富國內金融體系,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金融體系競爭力;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有助於自動調節跨境資本流動,增強宏觀經濟彈性和迴旋餘地;提升資本專案可兌換程度,減少資本管制,有助於穩定市場預期,為引進外資提供便利。
在處理三問題時需遵循三大原則:
一是「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這樣的管理方式,規則透明,行為可期,可最大限度減少不確定性。
二是金融業對外開放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程相互配合、共同推進。重點是協調有序的對外開放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可以最大限度減少跨國資本流動對中國經濟金融體系的衝擊。
三是金融監管能力與對外開放程度相匹配。防範金融風險是確保金融對外開放惠及全球、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必要前提。需加快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補監管短板,填監管真空,提升監管能力,既是打好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保障,也為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保駕護航。
Q2:中國大陸於今年稍早的2月宣布惠台31項措施,31項措施中有3項與金融相關的項目。在這樣狀況下,台灣可以如何取得對我有利的景況?
惠台31條中有幾項與金融相關主要有三項:
第10項台灣金融機構、商家可與中國銀聯及大陸非銀行支付機構依法合規開展合作,為台灣同胞提供便捷的小額支付服務;第11項台灣徵信機構可與大陸徵信機構開展合作,為兩岸同胞和企業提供徵信服務;第12項台資銀行可與大陸同業協作,通過銀團貸款等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服務。
相關金融業者表示,第一及第二項涉及兩岸電支機構(像支付寶、歐付寶等)的開放、開放台資銀行發行銀聯卡及雙邊聯徵資料開放調閱等政策,若政策同意開放,市場愈自由,商機就愈多。
不過,以目前兩岸關係來看,涉政策性問題的難度恐怕很高,這個是特別值得注意的重點。尤其徵信資料部分,只有第三項聯貸合作,不涉政策,障礙最少。目前兩岸聯貸合作,多數是外銀主辦,兩岸銀行參貸(注:參與貸款),尚無台資銀主辦、陸銀參貸,或陸銀主辦、台資銀參貸的案件,未來若鼓勵雙方相互主辦、參貸,台資銀商機將大增。尤其台灣資金剩餘多,陸銀會主導一些規模較大聯貸案,也可讓國內人民幣資金有去路。業者表示,金融惠台政策雖未限是否在大陸設點,但已在大陸設點銀行,可望率先受惠。
Q3:全球化的貿易對台灣是很重要的,因此在金融上更無法自外於國際金融。因此,進一步要問的是,金融的全球化在台灣會產生甚麼影響呢?
1990年台灣重新申請成為WTO會員國後,全球金融對台灣的影響逐年顯現。台灣從1990年起就陸續解除金融市場的進入障礙。金融全球化對台灣的壓力透過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WTO)傳遞。在WTO框架下,金融服務業受「服務業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以下簡稱 GATS)的約束。在GATS一共列舉開放的155個行業中,「銀行暨其他金融服務業」是開放項目次多的行業,這使得金融業在市場開放後較其他產業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
對台灣來說,WTO叩關帶來的自由化與去管制化造成的影響,不僅是外商銀行增加或外資投入上升這種量的變化,更是質的變化。早期台灣金融業高度管制,金融形同是發展其他產業的「工具」,但在金融全球化下,金融開始脫離「工具」,成為一種新的值得發展的「產業」。
在金融已從「工具」轉換成「產業」的脈絡下,對台灣這樣甫自嚴格管制走向開放的國家來說,如何讓我國金融產業在市場上保有競爭力,是政府無可迴避的考驗。雖然金融全球化帶來金融市場去國境地相互連結,但金融活動也因為國境限制的消除,競爭更加劇烈。
金融全球化所帶來的金融自由化壓力對台灣新銀行政策的開放當然是有影響的,特別是美國與當時政府進行貿易談判帶來的套匯熱錢,加上國內本身因經濟發展造成資金過剩,凸顯出當時既有金融制度已無法負荷民間流動的鉅額資金,以致於開放銀行制度似乎是不得不為的選擇。
1980年代末期,1990年代初期為因應金融自由化的潮流,台灣漸漸開放銀行民營化;1992年,時任經濟部長的蕭萬長先生提出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其中有在台灣發展區域金融中心的構想。「金融自由化」、「金融國際化」以及「發展區域金融中心」一直是當時的政策方向。
Q4:大陸在博鰲論壇宣布開放金融的動作,此舉除了引起國際資本市場的關注之外,也引起台灣銀行業者的注意,加上惠台措施的提出,這兩項看似大開放的舉措,我們應該如何因應甚至掌握這股發展趨勢?
台資金融在大陸發展的現況
這些金融開放措施對台灣金融業是大利多,過去遭到兩岸服貿協議卡關的措施,幾乎都放行,預期將掀起台灣金融業新一波西進風潮。
面對這樣的西進,目前看到比較多的是個人與企業的西進,也因此富邦集團蔡明忠便在博鰲會上公開表示,期待大陸這項金融新政,能先對台資機構開放。
台資金融業前進大陸市場已有多年歷程,目前銀行、保險、證券、租賃、財務公司等業種在陸所設業務據點,總數已破百;惟其歷來整體經營績效起起落落、參差不齊。其原因除台資金融機構規模偏小,不易和陸資及其他外資機構競爭外,就是大陸以往政策面對外資金融業的束縛,同樣在制約台資機構。
許多財經媒體也發表輿論,認為大陸中央既已宣布對外作全面金融鬆綁,台資金融機構應掌握契機,充分發揮經營長才,展現其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能力,以爭取大陸官方給予特殊政策支持。如陸方能優先批准台資金融機構控股,或增設分支機構等申請案件,則台資機構即可望在外資群體中脫穎而出。
Q5:台灣要能抓住中國大陸金融開放的機會,兩岸之間要有一個良好的互動已是不得不的趨勢,兩岸金融交流的歷程與現況是怎麼樣呢?
兩岸金融交流的歷程
兩岸交流向來都有一套不同於其他外國國家的條例,例如兩岸關係條例、2009 年簽署的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 (MOU)、2010 年簽署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因此,此次博鰲論壇對外資開放的金融政策利多,是否包含台資有待商榷。
兩岸金融業自 2009 年簽署兩岸金融監理 MOU 以來,一度成為兩岸加速交流合作的典範,在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領域皆有諸多開放。但在太陽花學運後,ECFA 下兩岸服貿協議卡關,協議中關於金融開放的進程也形同停擺,讓不少急於擴大在中國大陸佈局的台資金融業者相當著急。
同時,原本約定每年輪流舉辦的兩岸金融監理交流平台,就是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的「兩岸金融三會」也已停辦。
Q6:在這樣景況下,民間台資急跳腳似乎無濟於事,我們應該怎麼辦?
政府應在兩岸金融中扮演角色
在這樣的狀況下,政府應該思考,兩岸應重啟協商大門,尤其交流停擺的兩岸金融三會更應盡速恢復溝通,對我國金融業才不會陷入利多大餅「看得到、吃不到」的窘境。
台方政府在此需要作後盾。目前政府在當中未扮演角色。像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便表達要進行差異化管理,避免業者一窩蜂西進。
直白地說,大陸官方願不願特別照顧台資金融機構,仍會看台灣當局態度而定。如果蔡政府依然忽視大陸市場,一味鼓勵台資金融機構發展「新南向」,另對待陸資金融機構也是若即若離、可有可無,那麼,大陸官方也不會心甘情願給台資金融業特殊優惠。應知大陸金融市場早已是外資機構雲集,競爭非常激烈,大陸官方要給特定外資機構優惠,一定會考量雙邊官方金融互惠關係如何。
考量台灣長遠發展 兩岸金融交流不能斷
因為台商在中國大陸的經營模式,已經從設廠生產、再外銷的模式,進一步轉變成主打當地內需市場,台灣金融業有需要在大陸設立分支機構提供台商當地相關金融服務;況且,中國大陸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加上距離和語言、文化等因素,市場是台灣金融業者無法忽略的區域;即使當局政府主打新南向政策,也不可能忽略中國市場。
台灣金融業已不再侷限本地市場競爭,而積極朝開拓國際市場方向努力,對當前金融全球化須彼此競合的大趨勢,台灣金融業想在國際金融市場取得一席之地,勢必不可能放棄中國大陸市場,政府應以開放的思維、不被政治綁架,盡速重啟協商替台灣金融業者了解博鰲論壇所提金融開放大餅的實質內容,也才是我國金融能破繭而出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