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公義與永續》水資源永續

公義與永續》水資源永續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Q1:旱澇問題每年都不斷出現,基金會近期是否有較實務方面的議題或示範點的探討呢?

基金會去年底與水利署、南水局及臺南市政府水利局合辦「看臺南與水共生」座談會,即呼籲政府必須面對氣候變遷,思索生計有所威脅時,應如何面對水經濟、水社會、水文化的挑戰。水的問題出在人身上,皆是跨部門、跨領域,需要整合及協調。

 

一方面擔心缺水、另一方面擔心淹水,正是台灣目前水資源的困境。然而今年的情況並非特例,台灣幾乎每一、兩年就會發生類似情形,一方面是氣候變遷造成下雨型態改變、豐枯更加分明;另一方面,人口增加、水源汙染、基礎建設不足則讓情況更惡化。期望在氣候變遷中還能保持水資源的恆長與穩定,就要倚靠政府更精緻、更智慧的管理。

 

在「看臺南與水共生」座談中談到許多跨域合作方式,例如倡導掌水工以促進農業節水,穩定民生及工業用水;上、中、下游水土林整合,藉由環境教育的推動,使各機關理解環境資源重要性;整治老舊水庫,展開白河、曾文水庫清淤、排沙工程;智慧水管理為因應高齡化社會,伙同台積電發揮企業社會責任,研擬智慧灌溉系統協助掌水工,水門管理模組業已完成,在在都是跨域合作。嘉南農田水利會為解決維生糧食安全,藉由推動旱灌,促進耐旱及雜糧作物有其必要性,農委會應予以大力協助。臺灣灌溉系統多已老舊,若能維護更新,減少灌溉損失,有助水資源利用;再生水推動,使用誘因是關鍵,調度產業用水,協商每個步驟,南水局於臺南及高雄在實務操作中打下基礎,有鑑於水的議題不能侷限於一鄉、一縣、一市,結構性水利政策和工程常受困於地方利益本位思緒,臺南的合作與努力實為可貴,亦可當作典範案例。

 

Q2:承接剛剛您提到「看臺南與水共生」座談會,請問台南地區在水資源利用的實務面 做了哪些規劃

台南市水利局長彭紹博在座談中有詳細的解說,彭局長表示現階段臺南地區主要靠曾文、烏山頭、南化水庫供水,三個水庫之防淤工程亦趨完工,但僅能延緩淤積速度並非長久之策,為滿足各方用水需求,目前朝向水資源永續循環利用努力,將生活汙水處理後再生利用,並以UF超濾及RO逆滲透等高級處理方式,再供產業運用,可紓緩目前水資源匱乏狀況。

現階段供水量漸感不足,以自來水系統來看,尚有曾文溪南北供需不均問題,需區域調度及管線配置,溪南地區用水量大,人口約125萬人,因較密集且有南科設廠,一天用水量73萬噸;曾文溪以北人口63萬,產業發展相對弱,用水量17萬噸,多為民生用水,南化水庫穩定供水量約50萬噸,調度曾文和烏山頭水庫水源至溪南地區運用,區域調度及淨水廠是未來工作重點。

臺南地區短期內面臨民生和產業用水之供水缺口,傳統水源供不應求,故現階段推動再生水計畫,署內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有曾文至南化聯絡管,因此南化淨水廠就有曾文及南化兩股水源可運用;另曾文淨水廠第一期6萬噸已完成,潭頂淨水廠更新改善又增加2萬噸供水能力,我們再蓋曾文備用淨水廠第2期,可增加7萬噸出水能力,總共增加10幾萬噸供水,而農田水利會可調度的節餘水量一年5.5千萬噸。

永康再生水計畫是全臺第一個汙水廠和再生水廠同步建設的計畫,109年預估可供南科8千萬噸用水,113年則可供1.5萬噸,管線距離不到十公里,可就近把處理之水源供應南科。安平再生水管線送到南科需26公里,管線較長,明年六月公開統包招標案,希望明年年底可開工進行。仁德廠則是協調奇美實業用代替履行機制將1萬噸再生水額度換給南科,讓每滴水都循環利用,打造都市裡的小水庫,供應產業需求。

臺灣水價低廉,要求產業加強再生水回收誘因相對低,我國自來水人均負擔率0.10%,與世界衛生組織所認定合理自來水費負擔占消費支出2至4%之標準尚有距離,故需調整合理水價,建議納入水庫規線運作考量,因應枯水期、豐水期調整大用水戶水價累進費率幅度,以增進使用再生水意願並加強產業節水,有助提升推動「節約用水」與「廢污水回收再利用」措施之誘因,水公司亦有額外資源進行自來水管線減漏工程,加速提升「合理用水」與「有效管理」政策推動。

 

Q3:從一開始您提到的以色列案例,以及台南地區的規劃中,都顯現汙水回收處理再利用是未來水資源永續的重要環節,針對污水處理的規劃,是否能再多補充一些專家學者的見解呢?

 

成大環工系的溫清光教授指出「妥善處理污水可替代民生、工業及灌溉水源」,污水處理後可做為次級用水,若再經高級處理,可供給工業用水。臺南地區自來水用量約90萬噸,民生與工業用水各占一半。生活汙水再利用部分,只規劃安平和永康兩汙水廠放流水,經RO處理後供給南科5萬3千噸,仁德污水廠代替履行1萬噸,其餘尚未規劃。安平污水廠與南科距離遠,高程差大,回用時會耗費很多動力。我認為安平汙水廠近海,處理水鹽度較高,以及仁德廠和永康廠下水道系統內零散工廠多,有重金屬疑慮,處理水不宜規劃為灌溉用水。

柳營汙水廠接收農村社區汙水,處理水較無重金屬問題,且汙水放流口鄰近嘉南農田水利灌溉圳道,輸送動能耗用較低,能就近排入圳道與圳水混和後灌溉,是一不錯之水源,節省的灌溉水量可交換水庫水給民生用水或自來水,但要補貼農民交換水源的費用。柳營汙水廠處理水也可就近供給柳營科技園區做為工業用水。虎尾寮汙水廠已在運轉,附近農地較少且離工業區遠,建議處理水直接做為三爺溪的生態用水。

汙水經三級處理後八成變成可用水,若再經RO處理後約有一半可用。全臺南市汙水下水道完成後,一天約可提供16萬噸RO水予工業區使用。另安平汙水處理廠做了1百噸模廠,採缺氧、好氧加上薄膜生物反應除氮程序後水質佳,若再經RO逆滲透處理可更好。有人擔心汙水中含有環境賀爾蒙影響,據成大環工系周佩欣教授調查臺北、臺中、臺南和高雄等污水廠原水與放流水的內分泌干擾素,顯示汙水處理廠去除效果不錯,處理水的雌激素活性比受污染的天然河水還低。

臺南建設許多調洪池,像桃園的埤塘,雖容量不大,雨季時可貯存水量,供缺水季節使用。南科附近有十個左右調洪池,總容量約9百萬噸,雨季供調洪用,颱風季末開始蓄水,遇缺水時可供給農業灌溉或與農田水利會換水,量雖不多,但可應急供給三至五天。南部發展產業需靠輔助水源,生活用水經處理後回收是穩定的水源,但水價太便宜,導致廠商使用回收水意願不高,成為發展廢水回收再利用瓶頸。

 

Q4:中央與地方跨領域、跨部會協力,在本場座談中是否有提到?而臺灣四面環海,水環境與民眾生活又有什麼關聯呢

水與生活是緊密相關且連結的,日本重視水環境經營,除投入自然環境保全外,對於水邊整備、水環境改善等都不馬虎,而京都鴨川孕育了千年古都,水道旁多為餐廳,流傳數百年的「納涼床」文化便在此延續,供旅客餐飲並欣賞鴨川美景;大阪道頓崛運河則創造許多水上祭典及生活型態,未來臺灣應學習推動水與生活結合之典範,因其與防洪、農業、交通、產業等息息相關。

 

在跨領域、跨部會協力方面需要工程與非工程手段並行,將來推動水資源議題可透過資訊公開形成「推力」效應,工程與非工程手段、跨部會合作、公私協力和教育訓練部分都是未來需努力方向。水利署在流域治理和水庫集水區保育皆有所成效,希望推廣至流域綜合治理計畫及未來水環境改善計畫中。

農田水利會透過掌水工進行田間配水輪灌,可節省灌溉用水量10~12%,有助穩定區域用水,去年花費1500萬,創造9000萬噸剩餘水量,在穩定臺南用水上扮演重要角色。水利署也與臺南市政府及台積電合作推動精進灌溉,包括物聯網、智慧灌溉。白河水庫已經使用半世紀,超過60%淤積,水庫如何活化再利用,是前瞻計畫、曾南烏及南部穩定供水計畫中要落實之工作,河川疏濬、提升工程品質外的行政革新也屬必要,為使公務人員執行業務不受外界影響,故推動「水廉政」亦做出典範,例如為杜絕盜採砂石,95年起實施「採售分離」,並舉辦地方說明會與檢、警、調合作召開廉政座談會;100年起與臺南地檢署跨域合作推動跨部會整合,並建立資訊公開,著重政治訴求,落實公民參與制度化。此外也推動防汛護水志工服務隊,整合民間力量,協助政府共同執行水利防災工作。水利署不只關心「水量」,現也跨到「水質」,質與量並進,落實水環境改善,推動智慧水管理與循環水經濟。

張廣智組長也提到「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審議機制」,由縣市政府提報計畫,再由河川局邀請跨部會複評及考核小組委員、專家學者審查及評分,交水利署彙整各河川局核轉計畫評分結果,辦理排序,及送複評及考核小組評定,最後由經濟部核定備查。推動存在三大障礙,首先是彼此之間對於資訊認知的落差,第二是跨域多元參與不易,第三為協調凝聚共識之考驗,應有完善資訊公開與加值運用,擴大民眾參與及跨域整合、加強環境教育並尋求共識,不同專業領域應減少彼此對立及加強溝通,未來水環境改善計畫也會秉持此思維而努力,期待公私協力,共創幸福水臺灣。

 

但近期組織改造後,在水資源方面,開發與整治續留經濟部,保育歸環資部,則一條河川二部會共管,地下水劃入環資部。南部地區建設水庫困難,現在多以開發伏流水、地下水解燃眉之急,地下水的角色移入環資部是否妥適?農業部成立後,水資源應如何調度?將是未來政府的考驗。

 

 

 

水資源永續:以臺南為例 6/2

 

Q5:延續上周水資源永續議題,請顧問簡單說明近期南部缺水狀況?

水情拉警報,水利署決定台南與澎湖今起實施一階限水,期待梅雨季解渴,但氣象局表示,至六月初都未見梅雨訊號,到六月中才知道有沒有機會,憂心今年恐出現「空梅」,水情更吃緊。空梅指當年梅雨量少,可能造成缺水、乾旱,一般以過去30年來五、六月降雨量範圍做標準,以南部雨量較具指標性,其中台南五月降雨量中位數為151.2毫米,而台南今年五月降雨量截至五月底僅84毫米。

 

氣象局說,六月即使梅雨來了,若雨量未達正常,仍可能出現空梅,導致缺水、乾旱。根據2000年後的資料顯示,最晚入梅紀錄是2009年,當年梅雨自5/26日起,今年打破紀錄,成為十七年來最晚報到的梅雨季。目前不僅南部水情吃緊,北部石門水庫蓄水量也僅剩約一半,水利署5月底舉行全國水情會議,考量目前還無明顯梅雨跡象,加上台南、澎湖地區水庫蓄水率偏低,決定「為最壞做打算」,台南與澎湖實施一階限水,水情燈號改為黃燈。

 

Q6:上週提到臺南地區水資源的跨域合作,請問農田水利會業務與台南地區用水有什麼關聯?又有哪些水管理的措施呢?

嘉南農田水利會顧問許勝雄先生提到,嘉南平原為缺水地區,水源水量供不敷需求,灌區水資源欠缺必須採輪作、輪灌及節水措施;在水源掌控上,需隨時依水源儲水情境、水文動態及各標的計畫用水量動態加以模擬演算,有效掌控水源動態及擬定用水策略;在灌溉執行上,以加強灌溉管理適時施行間歇灌溉等減供水因應措施處理之;田間配水操作上,則以精密輪灌計畫並雇用掌水工施行專人責任灌溉制度。

農業用水權益及區域調度應制度化,水源未達計畫水量的7成,視水源動態及現地情形適當實施因應措施,包括減少灌溉水深、延長輪灌期距、減少施灌面積等。莫拉克風災過後,曾文水庫年運用水量減少約1億至1億5千萬噸,短期間恢復庫容不易,如何妥適強化水源維護管理尤顯重要。長期以來,嘉南地區公共給水、工業用水之確保供應,實應歸功於嘉南水利會在犧牲農民灌溉用水之最低情況下,適度調度以移用支援,得克服缺水,避免造成無謂損失。當發生水源不足或遇枯旱時,供水運用策略皆依賴調度農業用水之調度策略,但農業用水供應本身已呈缺水不足現象,有關確保農業用水權益及區域調度移用制度化尤為重要,否則將發生無水可移用之隱憂。

嘉南水利會除採取加強用水管理措施,並雇用掌水工負責田間用水分配,以維持輪流灌溉秩序,充分發揮機動調配功能,達到「適時、適量、依序灌溉」灌溉均霑效果,這是水利會慣常採用之節水措施,連晚上也要依配水時間施灌,較不會浪費水量,以最有效率的運用水資源來配水灌溉。全球氣候極端,人口增加壓力下,糧荒是潛在的陰影,以國家農業永續發展目標來看,活化農地計畫值得推動,但要提供充分誘因鼓勵農民安心來工作,保障現有權益,並擬定可長可久的耕作政策,吸引年輕人返鄉務農,才能永續經營臺灣的農業。水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如何確保有限水資源極其重要,尤應自整體水資源循環體系觀點營運管理灌溉用水,兼顧生態環境保育使命。

 

Q7:科學園區的命脈是水與電,若無法穩定供應,將會對科技產業的產能 帶來重大的影響,南科在節約用水以及循環用水方面,有做什麼規劃嗎?

南科分為臺南、高雄園區,共187家廠商,臺南園區123家廠商,區內公有蓄水設施容量約22.8萬噸,尚可滿足園區3日需水量之用水需求。為穩定園區供水,除水利署積極調度水源及農田水利會協助以節餘農水穩定供應水源外,園區廠商也同時持續致力節水工作,尤以台積電內部已開始著手評估再生水應用,並設有模廠試驗中。未來,國家水資源政策除提升自來水供應能力外,並應積極提升再生水技術,鼓勵多利用再生水或促成換水,以降低對自來水之依賴程度。

臺南園區在台積電5奈米新廠規劃進駐園區後,已於今年1月通過環差審查,園區核定用水量由20萬噸增加為25萬噸,經統計93年至今,園區與專家學者結合至廠區共輔導66家廠商,每年節水成效幾乎是半座南化水庫存量,在廠商積極配合園區節水政策及輔導改善後,年營業額近三年由5千8百億增加為7千8百億,而園區整體用水量仍維持約13萬噸,可見廠商節水的努力與成效,已確實達到減輕國家水資源負擔目標。

臺南園區平均單位用水量產值約為每噸1.69萬元,節水輔導方面,輔導專家透過教導廠商擬定「用水平衡圖」,建立廠商正確回收率及排放率、純水系統產水效率、製程分流效能、冷卻水塔節水操作等作法;另以「合理化用水評估」指標,評估廠商合理化用水規模,以有效達到園區水資源利用合理化分配。

再生水部分,永康再生水廠去年簽定意向書,同意供應1.25萬噸水源,目前臺南園區因應廠商擴建新增用水需求,正委由專業技術顧問進行園區系統再生水模廠驗證暨規劃中。配合園區未來產業需求,更規劃增加使用安平再生水及仁德再生水,故再生水將成為高科技產業重要的製造元素之一。最後,以下三點結論提供參考:(一)水資源有限,須節流充分再利用。(二)水回收意涵為實質處理再利用而非無處理循環使用。(三)完全零排放之水回收並非對環境友善(以電換水),水回收與能源耗用,應取得平衡點。

 

Q8:那麼,從您上週分享的國際實務,我們可以知道氣候變遷的威脅是個危機但也是轉機,請問水利署在未來用水規劃及水利產業上有什麼準備呢?

根據水利署依據IPCC情境分析,至2029年全臺海沿岸平均海平面將上升4.36至29.14公分不等,短延時強降雨次數將不斷增加。這些狀況對防汛與水資源管理造成莫大挑戰。威脅與危機亦是轉機,儘管荷蘭、以色列及新加坡的水資源問題艱困,卻創造出國際一流的水利產業。即使104年全臺大旱,嘉南平原嘉南水利會曾文、烏山頭水庫灌區仍未停灌休耕,生活用水沒有重大影響,產業也有穩定水源可發展。

水太多造成災害;水太少則會缺水;水太髒影響健康,不利水環境營造,我們不能讓下一代面對這些問題,必須積極行動扭轉。水利署賴建信署長提到,前瞻基礎建設水環境建設計畫即從基礎建設面建構多元化水源與區域調度管線,改善無自來水問題,穩定供給人民用水,希望在用水成長較高地區,請臺灣自來水公司優先投資,使漏水率降到10%以下,另增加工業用水循環利用,而再生水可成為新興產業的補充水源,尤其高科技、高耗水產業,再生水的利用必須有足夠汙水量,亦即用戶接管率要提高。未來需加速汙水下水道建設,新建的分散型汙水廠盡量臨近產業需求端。此外,我們也需備援水源,以因應使用再生水的廠商,於再生水廠維修或突發狀況時確保廠商生產不中斷。

 

在確保水災影響民眾生命安全部分,自從95年提出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以來,各縣市河川及排水系統逐步改善,淹水面積大幅減少,淹水時間亦降低。因氣候變遷,傾盆大雨時各地道路排水不及,造成淹水狀況更加常見,因此在前瞻水環境計畫大幅增加都市排水系統改善預算,於低窪地區如林邊、佳冬、東港地區,希望整合區域排水系統,從上游截流,減少雨水流入市區,降低民眾生命財產損失與減輕對國家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希望透過管理方式,讓開發者負起滯洪、減洪責任,不致因為土地利用造成周邊淹水狀況,這需要配合國土規劃、修改法規等。在前瞻基礎建設水環境計畫中,整合內政部、環保署、農委會,使各部會編列之預算,共同集中於民眾周邊生活的水域中,無論是新竹市隆恩圳、海岸漁港、彰化鹿港溪、臺南竹溪、月津港、高雄鳳山溪等,明年將有不同風貌。

 

從過去幾年臺南經驗顯示跨域合作的重要性,水利署辦理水庫清淤有臺南市政府協助清淤土方;解決水患問題需市政府配合協調滯洪池用地取得;改善市區,道路排水、土地保水、建築物貯留雨水也需營建署幫忙;水利會則透過掌水工加強灌溉管理可使水量穩定供給民生及產業用水,也能使南科產能穩定、擴大投資;水利署結合營建署興建再生水廠,媒合潛在使用者意願,跨域合作能順利展現行動力實屬不易,要從心態上改變本位主義,求同存異朝共同目標前進,創造各種誘因使循環經濟可實現。轉變需要建立在企圖心、資訊透明,使對話在互信基礎上有相互的理解,甚至使公民願意進入政府體系,與公部門參與公共決策建設,化對抗為協力。

 

Q9:在前幾集節目中,您花了很多時間在解說國土計畫的重要性,那麼水資源管理與國土計畫有什麼關聯呢?

旱澇交替、短延時強降雨的挑戰不斷,隨著全球擋不住的暖化趨勢,近30年來,臺灣年平均溫度持續上升,每10年就增加0.29度,郊區和市中心大約差3度,降1度溫度約多6%電費,如何使用綠建築及生態工法調適熱島效應亦為一課題。而如果是原始天然地貌,則有50%雨量入滲地下、10%成為地表逕流,但一旦高度都市化則變成15%地下入滲和55%地表逕流,其影響甚鉅。臺灣年降雨雖高達9百億噸,惟受限天然地形特性與地貌逐漸都市化影響,導致可用之水資源僅180億噸,極端降雨和都市高度開發打造不透水的水泥叢林,長期的水資源風險、透水保水能力不足和都市熱島效應是現代社會面臨的問題,亟需建立水環境新思維,使用水冷散熱觀念打造海綿城市,進而建構韌性城市及永續國土。

面對未來氣候變遷情勢,應加速進行國土規劃,各國土功能分區需有合理、明智管理,一味限制開發而忽視在地民眾長期生存及生計問題,並非務實做法,水利署應與營建署緊密合作,解決國土規劃問題。全國國土計畫為法定計畫,依國土計畫法規定,2018年5月1日前應公告實施,而2020年應公告實施直轄市及縣市國土計畫,至於2022年前則應公布國土功能分區圖資,屆時區域計畫法及區域計畫即功成身退,此屬重大空間變革。此外,2022年後,開發許可制度將被使用許可制度取代,不同功能分區間的變更只能透過國土計畫通盤檢討進行,不能化整為零、漫無節制的任意變更。

四種國土功能分區中與環境敏感地區的交集處,屬跟水土有關的國土復育促進地區,當中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因應經濟部廢止,是否修正為以地下水第一級管制區為依循?另河川區容積移轉係重大政策變革,河川區與古蹟、公共設施保留地性質不同,如果沒有妥善的都市環境控管機制,則實施計畫範圍如何劃定勢將影響容移利得甚鉅;而接受基地是否可以繳納代金,也需有計畫統籌運用取得河川地。簡言之,河川區容積移轉機制應由經濟部與內政部共同審慎檢討,重視環境價值,考量環境負擔,並納入相關配套措施。

 

Q10:接著請教您,前瞻水環境政策的考驗為何?那 地方政府可能會面臨什麼問題呢?

前水利署長陳伸賢指出,前瞻基礎建設水環境計畫最大考驗為「執行力」,目前水環境計畫中,「防洪」及「水環境營造」二大項已決定交由地方政府辦理,但此二項目屬競爭型計畫,全由地方政府辦理,恐有良莠不齊之虞。中央政府機關應對地方政府之執行過程加以監督、考核,並適時予以協助,否則成果堪慮。

水環境營造方面已編列約60億元預算。主要目的為提供地方地標,成為自然、生態、環境永續及環境教育之地點,且不應太人工化。其基本條件為:不淹水、水質好、交通可及性之地點。由於水環境營造屬「競爭型」案例,已決定交由地方政府辦理,未來如何在兼顧效率及品管下推動,極為重要。應逐漸提升地方執行效率,妥善建立評審標準及監督考核、協助等機制,並滾動式檢討,有效執行。

再生水可減緩水源供應壓力,但仍須搭配污水下水道接管率之普及化,另一項關鍵因素為「供需媒合」,將污水處理廠或水質處理中心設在需水單位附近,以減少管線距離,則可降低成本提高使用意願。再生水政策之關鍵在質與價,水質較易改善,惟水價會影響高科技產業使用再生水之意願,中央政府應訂定合理機制,並由地方政府協助、協調媒合產業。政府提供水資源有一定限度,高科技產業應建立缺水風險管理概念,才能使再生水順利推廣。

嘉南農田水利會僱用約二千多位掌水工,其所節省之水量,可供應民生及工業使用。惟為使水資源得以永續,應合宜回饋給農田水利會,讓掌水工等有效節水措施機制得以持續,提高水資源之供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