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義與永續》面對高齡社會—打造友善新環境(四)
— 2018年06月29日Q6:面對高齡化社會,民眾及地方團體是否能夠做什麼因應?
基金會舉幾個例子供聽眾參考,第一個是前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邱銘源先生,他分享因緣際會認識八煙聚落,才發現推動台灣環境復興運動應從最小有機農村開始。進駐時,聚落的十戶人家平均年齡七十五歲,老人依靠老人年金及休耕補助生活,年輕人口外流,就像台灣多數農村的縮影,若八煙能成功使產業提升,吸引年輕人回流,相信此模式也能適用在台灣其他農村。
環境發展困境使人看到問題,地方政府通常只有垂直業務,少了水平整合。偏鄉在人口老化、生活環境、糧食自給率等都有問題。邱銘源提到,過去農委會推動漂鳥返鄉計畫,產生許多多元效應,當政府為環境保護而徵收土地時,老百姓非常抗拒,因為價差太大,我們在思考一套能讓老百姓得利、環境受到保護,又能確保糧食安全的方法,因此提出「金山倡議」。
金山倡議想法本於食安,一公頃農田過去交給農會約有十三萬收入,但我們建議新北市政府若該地不使用農藥、化肥,則以兩倍價格對地補貼,而一隻西伯利亞白鶴來訪金山,讓一位農夫決定在五分地上進行友善耕作,新北政府看到了,也願意支持並鼓勵更多的友善耕作,我們持續朝十六公頃友善耕地目標前進。
三百二十萬預算可以讓兩萬金山居民有無毒的生活環境,並提供一千八百位學生每天吃有機營養午餐,也提供數萬隻候鳥棲息地。這個預算產生多元效應,如果模式可建立,地產地消能降低食物里程,政策綁定下,年輕人會有信心,長期下來無毒環境帶給人們健康體魄,間接降低社會負擔。我們期待政策方向應朝統合政策思考,而非只看到農業,產業提升同時推動環境復興,才能吸引年輕人回流聚落。
東華大學運籌管理研究所褚志鵬教授也提到花東地區的交通友善性課題,台北市交通專業人員有一百五十多位,但東部縣政府交通管理人力,僅花蓮一位、台東兩位,花東面積佔全台三分之一,但管理人力非常少,城鄉在人才資源上的確不平均。面臨急迫人口老化的地區大多坐落偏鄉,高齡者交通事故也逐漸增加。不忍聽見車禍事端,兩位老人家加起來已超過一百八十歲,台灣高齡人口約百分之十二,但「交通事故造成死亡」事故,高齡者超過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高齡反應比年輕人慢,傷亡率是年輕人的三倍。
如果改善偏鄉地區的交通問題,是否就能減少老年人交通事故的機率及改善就醫方便性。農村是優游自在的田野,還是一個缺乏無障礙設施、對高齡者不友善的地方?目前我們提出一個示範計畫「花蓮縣村里銀髮智慧大眾運輸試辦計畫」,希望維護銀髮族「行」的需求與安全保障,提供滿足生活功能的適時服務,減少低效率、低安全運輸行為,活化大眾運輸系統效益,期盼為村里社區活動增值。
偏鄉地區不僅只需要補助款,更需要的是人力或其他資源的整合、協助。綜合以上,建議應立即改善:(一)降低偏鄉地區高齡者自行開車的車禍事件。(二)補強大眾運輸系統,節省候車乘車時間,以提高高齡者行動便利。(三)跨專業整合:(1)與醫院合作,透過醫療系統協助銀髮族。(2)從公共運輸到類公共運輸,甚至到公營運輸。(四)偏鄉交通運輸是政府、業者與居民長期重視及待解決的課題。
Q7:剛提到的是新北市金山區八煙聚落以及花東地區交通對長者的友善性等例子,那是否還有其他地區的案例可以分享給大家?
前荒野保護協會賴榮孝理事長,卸任後回歸老家開啟田園生活,也目睹農村高齡老化問題,阿孝說:現在農村人口外流、老化,急缺人力。
農村老化現象有多嚴重?阿孝舉了一個例子,他有兩塊田想要用無化肥無農藥無除草劑的方式來耕作,因為他相信只有健康的土地才能重出健康的糧食,其中一塊種水稻,另一塊用來種各種蔬菜水果,結果多方聯繫,好不容易找到有人願意來幫忙整田作菜股,結果來了一位八十歲的老農夫,現在農村不是沒有年輕人,但真的好少,可以聘請來做零工的,多數為七八十歲的老農夫老農婦,如何讓更多的年輕人願意到農村生活,是我們得盡快找到對策的課題。
如何讓農村再生?水保局的農村再生計畫必須調整。回到家鄉,很快地全村都知道有一個傻瓜,離棄都會生活,回家務農。鄉長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很快找到阿孝,希望他可以協助處理農村再生計畫,把計畫拿來看一看,規劃利用生態工法來整治排水溝,還希望把排水溝加蓋。阿孝說:如果要把已經加蓋的排水溝復原,我願意幫忙,但要加蓋,那是違反我的生態原則,請另找高明。而我到施工現場去看,還是三面光的水溝,這哪是生態工法?
朋友搖頭說難怪年輕人不回鄉,因為務農無法生活。阿孝回應這是錯誤的想法,到鄉下生活,只要肯做,生活生計絕對沒有問題,但有兩個關鍵必須改變。其一是必須從量的提升改為質的提升,其二是生活價值觀必須調整。先談從量的提升改為質的提升,務農的姊夫曾提過現在的稻米生產已經從一百割提升到一百二十、三十割(一百割即一分地收成一千斤),農民為了提升產量就更密集種植,養分不夠就施肥,密集容易得到病蟲害,於是灑更多的農藥。結果量提升了,成本也提高了,收益並不見得好,消費者也可能買到農藥殘留的糧食。
就生活價值觀的改變來說,在鄉村務農想要賺很多錢,是要付出很大心力的。但若只是要全家溫飽,滿足基本生活生計要求,鄉村天生地養,絕對沒有問題。所以生活價值觀可以改變,回鄉下生活是很好的選擇。
Q8:應對地方高齡老化的問題,社區相關團體的規劃及協助可說是直接影響民眾的第一線,能否分享社區相關協會推動老化應對的做法呢?
這裡介紹南投的碧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玉平小姐曾參與基金會座談會,也與我們分享許多協會的做法。
碧峰社區發展協會於民國81年立案成立,有鑑於高齡化社會來臨及社區人口老化,於民國100年成立社區關懷據點。社區人口五千多人,但我們已有兩百多位志工,透過調查願意服務的時間、地點、專長,再進行分配,就能建立很多人力資源。
回到社區改造上,碧峰社區做彩繪、生態池。向高公局承租九年的荒地,志工開闢四個生態池、開心農場。前陣子菜價高漲,社區收成豐富。在地文化活動,社區每年元宵節與古蹟「龍德廟」同舉辦顧庄頭;社區保有林姓祖厝,每年春、秋兩季,保留傳統祭祖儀式。碧峰社區擁有三級古蹟與大榕樹,保護社區樹木,提供居民休息、遊憩,也是地方信仰指標。
從103年進入社區,開始找尋年輕人回鄉當志工、總幹事,開學習課程;包含日文、陶笛、歌唱、親子繪畫等,開放活動中心供里民進行舞蹈班、表演活動,活用社群平台,學習與傳承長輩的經驗與智慧。
社區還有許多問題:幽靈戶、獨居、失能失智。老人關懷部分,除提供資源,照顧老年人身、心活動,每每過程中,紀錄與學習老年人經驗,保有溫情,比如過年過節,長者帶領大家在各大廟宇慶祝、傳統點心製作;一起做公益,周一到周六各有功課,每周二是回收日,再反饋於社區資源,互助里民。
楊玉平理事長曾赴日考察,見日本社區系統及長照較台灣周全非常多,沮喪回鄉的我看到社區活躍、自立自強的長輩,還為安養院表演扯鈴,雖然台上台下的對比顯得殘酷,但長輩能體會,儘管年邁還能活動,是件幸福的事,越來越願意外出。從一個嫁入鄉村的新娘,到愛上今日生活環境,接受現實社會挑戰,接納家的情感。楊理事長表示:雖然很辛苦,但也找到信心。
Q9:除了城鄉的高齡化因應辦法,原住民的老化及健康問題又是什麼呢?
台灣原住民族人文關懷協會理事長陳士章表示: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多屬農業環境,也就地得以維持生活及保有傳統文化,但數十年來,這些區域被政府、財團及跨國公司加以開發,必定影響原住民族原有生活情況。以往我想用法律解決原住民的問題,但若用健康角度切入,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分佈廣而分散的原住民鄉親,長照這在台灣耳熟能詳的名詞,從健康角度分析觀察,城鄉健康程度的差距很大,分佈偏遠山地的原住民據九十三年資料,山地鄉與非山地鄉的死亡率比,原住民慢性肝肺問題較大為平地的六倍之多,也就是酗酒問題,再來是結核病、耳鼻喉科、口腔等也是三倍以上,部落多半偏遠,缺公共運輸、缺少醫療資源。
就長照議題,陳士章理事長也做了探討分析,健康長照應重新省思六面向:(一)五大族群的化約迷思:所得、行業、宗教、偏遠地區;(二)社區主義的盲點:農村、部落的空洞化;(三)制度的抉擇:財稅與保險並非光譜;(四)產業導向:健全市場結構;(五)人力短缺的補充:教育與人才加速鬆綁;(六)偏鄉機構設置障礙:國有林班地、營建署。
我國目前最大的困境在於制度抉擇,財稅與保險並非光譜。各國有歷史背景與社會型態的不同沿革,財稅制度分兩種,稅收制或社會保險制。
採稅收制國家,各種社會福利制度所需財源由國家統一稅收支應,其賦稅收入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明顯較高。優點:(一)統由稅收課徵,行政成本低。(二)政府量力而為控制預算。缺點:(一)政府全額負擔,財務責任重。(二)稅收受景氣影響,長期財務來源不穩定。(三)部分民眾因無所得資料無法課稅,故非人人皆分擔,加稅則須面對民眾壓力。(四)預算需與其他政務競用。(五)當受預算限制,服務的多元、普及,較不易符合民眾需要,影響長照產業發展。
社會保險制以保險費為主,自負盈虧,不致因保險虧損對國家財務造成影響。優點:(一)保費隨所得成長而自動成長,有基本保費設計,財務穩定性高,專款專用。(二)財務費用由社會成員共同分擔,維持義務對等。(三)透過社會參與及公共監督,制度設計及改革易隨民眾需要微調。缺點:(一)徵收保險費,需較高行政成本,但若已有徵收體系,影響較小。(二)財源籌措制度設計較為複雜。(三)需直接收保險費,民眾繳交意願較低。
目前所面臨的難題,整合不同法規下設立的服務機構:收費及補助、人均坪數與設施配置、專業人力之差異與配比、機構成本計算。台灣現況要過渡到長照保險還包含:宿費和膳費需自付計算、機構服務費用給付、機構服務成本、補助費多寡,應從產業導向健全市場結構再思考。
Q10:透過以上的案例可以知道高齡對於地方長者的影響,另外想請教您,「衰老」將造成的困境以及起因為何?
台灣農村老化程度已達超高齡社會,衰老將造成的困境及起因:(一)農民老化寧可休耕,但年輕農民不易取得土地;(二)農地細分,不符經濟規模效益;(三)休耕泛濫一年曾達二十萬公頃/一百億元;(四)小地主大佃農制,仍過度依賴政府補貼;(五)農會組織政治化,而喪失產業專業領導功能。
如何促成農村農業結構年輕化?台灣有老農津貼,卻沒有老農退休制度,如何建立老年農民離農退休制度是燃眉之急。民國八十八年蘇煥智在立法院提出「老年農民離農退休條例」,未來應成立農地庫(農地銀行),方便年輕專業農民取得耕作農地、改造農會,成為專業農民團體,而非淪為地方政治手段;恢復股金制,成為社會企業事業體,重新活化農村專業領導力。振興農村經濟力,今日中央缺乏在地經濟政策,當年曹縣長與蘇煥智齊推動一鄉一特產,如芒果外銷日本策略,參與的六個鄉鎮到目前都有明顯的年輕人回鄉情況。
整備農村環境,重現田園城市願景,就在地老化發展來看,建構實質在地照顧支持網絡是課題,以村里來看,面對在地老化發展應首推「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照顧社區化」的平台需規劃,目前仍是混亂,「醫療、長照、社區服務各自為政」,稀釋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卻另外設「巷弄長照站」,也混沌不清,鄉鎮公所連衞生所都被跳過,第一線地方自治體為缺乏長照服務管理角色,規劃者並無由上而下執行的規劃思維,基層的村里辦公室、社區發展協會,沒有由下而上的組織聯結的認識。
社區化村里關懷中心,除了作為村里社區預防保健、電話問安、關懷訪視、共餐及送餐、體適能等功能,預防重於治療,幫助長者維持健康,減少入住機構時數,大幅降低社會照顧成本,可使老人對社會、社區有貢獻,田園城市的願景發揚,振興在地產業,傳承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