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前瞻建設首重效益

前瞻建設首重效益

許 嘉棟
文/許嘉棟  東吳大學暨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

「要錢沒有,要命一條」!聽起來像是一句江湖話,或是守財奴對攔路大盜的回應。不是的!這是行政院長林全,在2000年曾說過的一句名言。

@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當年,林全任陳水扁政府的第一任主計長。縣市政府由於財政困難,齊向中央要錢,要求修改「財政收支劃分法」,提高地方政府的稅收分成比例;並修改「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提高對財政艱困縣市的補助與分配比例。林主計長是財政學者出身,對財政紀律頗為堅持,為了導正地方政府胡亂花錢之不良風氣,並遏止政府債務快速累積的趨勢,堅拒縣市政府首長的需索,很有膽識地冒出了「要錢沒有,要命一條」這一句話,也成為台灣財政史上的一段佳話。

如今,在林全的內閣中,現任及曾任主計長者,有林全院長、朱澤民主計長,以及政務委員許璋瑤三人,故外界多預期小英政府應該會嚴控政府支出,不令財政赤字持續擴大。也因此,當林內閣提出預算高達8,800億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時,各界多表意外,也瞬即引發外界諸多討論與批評。

@擴大公共建設支出,有此需要

在民主選舉已成為普世價值的今天,為了爭取選票,減稅以及擴大福利與建設支出幾乎已成為各國主政者的施政主軸,以致政府財政普遍惡化。此一趨勢雖然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後暫獲抑制,但財政緊縮對各國與全球經濟景氣產生不利作用,再加上隨後各國所採行近乎無所不用其極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並未明顯達到拉升景氣的效果,且流弊叢生,故而各國的刺激景氣措施,又逐漸往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挪移。

與他國相較,台灣的政府債務占GDP比率尚低,而且無任何外債,不會有主權債務危機問題,故是適合採行擴大公共支出政策的國家。再加上台灣的淨出口占GDP比例過高(近三年都超過10%),「由出超帶動,轉往內需帶動」已成為台灣提振景氣不得不採取的必要手段。因此,林全內閣不再堅持財政撙節原則,適時提出擴大公共支出方案,是負責任的正確政策方向。

@經濟效益應是關注焦點

目前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引發的各界爭議,主要集中在各項支出是否具經濟效益、政府舉債支出是否將導致「債留子孫」,以及支出的地區分配是否公平等三大問題上面。第三個問題是屬政治層面之問題,本文不予討論。而是否將「債留子孫」,其答案則取決於支出之效益性。若各項支出確具效益,不只有助於帶動經濟成長,進而提高政府未來稅收與還本付息的能力,而且當代納稅人與後代子孫都能分享今日公共建設所能產生的效益,也必樂於為之埋單,共同分攤起未來還本付息的責任。因此,討論的焦點,應該集中在前瞻計畫中各項支出的經濟效益上面。

@前瞻建設難有短期景氣提升效果

政府支出的經濟效益,可分由短期景氣刺激效果,以及長期生產能量擴大與生活品質改善兩方面討論。前瞻計畫所涵蓋者,都屬投資性的基礎建設支出。投資性支出與消費性或移轉性支出比較起來,消費性與移轉性支出都只能收到對經濟景氣的短期刺激效果;而投資性支出可優化國人的生活環境與品質,並改善企業的投資環境,進而促進民間與外人投資,增強未來的生產能量。這些效益都屬長期性,是消費性與移轉性支出所不可能發揮的。但是投資性的基礎建設計畫,必須經歷研擬規劃、評估效益、編制預算、通過預算、開始執行,以及分年、分期執行等階段,故多面臨嚴重的經濟學上所謂「決策落後」與「執行落後」問題,也因此對短期經濟景氣的提升效果相當有限。

此外,吾人也須了解:政府支出對國內需求與經濟景氣的刺激效果,必須支出是花用在對國內產品與服務之購買上邊才能發揮。前瞻計畫中比重最高的軌道建設,對外採購之比例相信不低,故不要期待它能產生多大的國內景氣提升效益。

要之,台灣目前確實不應再固守「要錢沒有,要命一條」的財政撙節觀念,但是擴大公共建設支出仍應重視經濟效益。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在提升台灣短期經濟景氣方面,並不可恃;唯仍期待它在經過對各項計畫之經濟效益嚴謹評估,予以去蕪存菁後,能發揮帶領台灣經濟大步往前邁進之作用。

引用來源: 工商時報
引用網址: https://ctee.com.tw/News/Expert.aspx?newsid=9135&cateid=431449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