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另一種凝視-走出去,開創更大的格局

另一種凝視-走出去,開創更大的格局

楊渡

最近諾貝爾文學獎公布了,由加拿大小說家艾莉絲.孟若獲得。支持村上春樹的人於是議論再起,其中有一項即村上春樹的東方文化與日本背景,畢竟不同於西方;而去年由中國的莫言獲得,今年即不可能給亞洲國家。它只是說明了:文化是有民族與地域差距的。

民族、語言、風俗、宗教、藝術、價值觀、世界觀等,都會影響文化。

在亞洲受到歡迎的宮崎駿動畫,一直想要打入好萊塢,但總是有難以衝開的隔閡。好萊塢的美式動畫認知裡,是超人、蜘蛛人、綠箭俠等,這種英雄對壞人,邏輯簡單的電影。宮崎駿動畫裡,關於生命理想的追尋,關於一個文明的失落,關於大地受汙染如何搶救回來等;總是從簡單的信念出發,卻歸向一個更深遠的「生命要如何活著,文明要如何走下去」這樣的大課題。而這些不是好萊塢動畫的主流。

這便是文化的差距。

語言當然也是差距的另一種表徵。中文文學要被英語讀者了解,得靠翻譯;日文也一樣;翻譯好壞,會決了作品被接受的程度。莫言得獎,即有人歸功於翻譯。不然朱學恆也不會下決心重譯《魔戒》了。

語言的差別,也會是一個市場的區隔。幾年前,討論公共電視要不要成立公廣集團時,曾有好朋友立志說:「我們要成為台灣的BBC。」但我並不如此樂觀,因為BBC有全球英語觀眾,包括美國、歐洲,乃至其它國家的英語學習使用者,但台灣不行,我們沒有這麼大的華語觀眾。除非加上大陸的13億。

13億人口的市場,的確非常驚人。但它的市場不開放。20幾年前張學友的歌曲風行一時,曾有唱片業界統計,他的單張唱片銷售量,如果加上大陸的盜版,可能是世界冠軍。

因此,從創意產業的角度看,台灣要發展創意產業,最大的優勢便是擁有同為華人市場的大陸。兩岸相加的消費人口,不輸英語消費人口。

兩岸在創意產業方面也是互補的。2009年做「文創圓桌論壇」時曾分析,台灣有的優勢是:人才充足,教育普及,開放社會的包容力與創造力,國際知識傳播迅速,科技與多媒體合作實力強。但台灣的危機是:市場太小,無法形成產業;規模小,所以國際市場的開發力弱;政府主管部門多,缺乏整合等。

大陸恰恰好相反。它有足夠的資金,有土地,有市場,有明確的政策為支撐。但缺點是缺乏自由的創作環境,以及足夠的創意與人才。然而這幾年下來,大陸顯然有非常大的改變。電影與電視因市場的逐漸成熟,已成為亞洲華人最大的產業,為了吸收台灣人才,重金禮聘與挖角早已不在話下。台灣如果還有一點優勢,可能只剩下比大陸開放的創作環境和各個領域的創意人才。

但大陸的崛起也有另一個好處:台灣文創人才有更寬廣的出路。

現在,有些人認為大陸吸引台灣人才,會造成台灣人才的流失。這是一種奇怪的邏輯。台灣人才被美國吸收,被歐洲企業吸收,彷彿他們是台灣之光,但為什麼被大陸一吸收就有流失的指控?難道這些人才,最後不會回頭為台灣帶來新的活力嗎?

以陳國富為例,他在大陸電影界的影響力,他對大陸電影的敏銳度,他的創意與國際合作經驗,難道不是台灣電影界想進入大陸市場、國際市場的最佳引路人?這樣的人,不去大陸參與,怎麼可能有機會培養足夠的實戰經驗與世界觀,去打開更大的國際市場呢?

現在,台灣要打破鎖國心態,利用人才優勢,盡量去大陸闖,去參與它的創意產業,才能培養足夠大、足夠強的能力與格局,最後才能於台灣有益。

看看李安就知道,他不是流失給好萊塢,而是在好萊塢成就一片天,讓台灣發光,讓華人有機會站上更大的舞台。他們只會讓台灣更亮,更有知名度。(作者為作家)

引用來源: 中國時報
引用網址: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3101600003.html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