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台灣的有限選項

台灣的有限選項

朱雲漢
台灣的有限選項

針對北京將「以非和平手段」壓制法理台獨的基本政策訂定為法律明文,民進黨領導人選擇發動「三二六反反分裂法」大遊行作為主要的反制手段,但並不打算進一步推動更激烈的政治對抗手段;不久之前,美國國務卿萊斯在北京,對於「反分裂國家法」也僅以「沒有任何幫助」的委婉言詞表達不贊同的立場、以及重申「兩岸都不能片面改變現狀」以及「鼓勵兩岸恢復對話」的既定立場。在這北京、台北與華府戰略三角關係發展的關鍵時刻,這兩個前後呼應的回應模式,已經清晰的刻畫出今後兩岸關係發展的基本格局,以及在這個格局的框限內,台灣所面臨的有限政治選項。未來台灣政治人物的主要責任,就是如何引導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在這些有限的選項中,找到最符合自己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路線。

  劃定「四不一沒有」框架

  這個基本格局給兩岸關係發展設定的框限是很明確的,台灣不能片面拆解中華民國憲法(及增修條文)所設定的「一中原則」框架,如果動手拆解這個框架就是片面改變現狀,必然會將兩岸關係推向軍事攤牌的臨界點,也就必然會遭遇到美國的強力攔阻。另外一方面,只要台北仍舊信守「四不一沒有」的承諾,兩岸的「不統不獨」現狀可以維持很長的時間,在雙方尚未通過談判達成有關主權爭議的過渡性或永久性方案之前,中國大陸不能以武力脅迫台灣接受「一國兩制」或以非和平手段改變台灣為一獨立政治實體的現狀,也不會制定「統一時間表」。事實上,在二○○○年陳水扁上台之初,美國政府就有先見之明,幫陳水扁政府量身打造了一個以「四不一沒有」為底線的穩定現狀框架。過去這四年多裡,民進黨政府總是想掙脫這道緊箍咒的束縛,幾經折騰最後還是被迫回到這個底線。從這個角度而言,「反分裂法」的實質作用是確認與鞏固這個基本格局,而不是試圖否定與打破這個格局,所以美國從一開始就沒有採取強烈抵制措施的打算。

  美憂心胡錦濤戰略決斷力

  真正讓美國擔憂的不是「反分裂法」本身,而是胡錦濤這一代領導人所顯露的戰略決斷能力。「反分裂法」只是展現北京決策者戰略決斷的一環,更具指標意義的是北京搭配「反分裂法」出爐所進行的各項軍事準備。過去一年內,美國已經察覺到,解放軍針對各種攻台方案(包括「斬首行動」在內)的準備已經逐步到位,北京透過戰略對話向華府傳遞的戰略底線也越來越明晰,這些資訊都讓美國驚覺到台海已經處於一觸即發的狀態。這個形勢迫使美國必須以更大動作來力保台海的穩定。為了避免讓中共誤認美國在軍事上分身乏術,華府除了明顯提升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前進部署外,更協同日本將「美日安保條約」所架構的共同防衛架構延伸到包含台海在內的周邊地區,讓北京在衡量軍事攤牌選項時多一層顧慮。同時,美國也在幕後積極促成「扁宋會」,並透過十點協議讓民進黨政府明確回到信守現行憲法與遵守「四不一沒有」承諾的軌道,這個選在「反分裂法」正式通過的前夕所推出的政治接招動作,一方面可以讓沸騰的台海形勢明顯退燒,另一方面也幫助台北洗刷「麻煩製造者」的惡名。

  未來台灣只剩兩政策選項

  在「三二六」大遊行的激情消退之後,台灣還是必須務實的適應這個日益明確與牢固框限的束縛。在可預見的未來,基本上台灣只剩下兩個政策選項,第一個選項是「僵而不破」,第二個選項是「緩步邁向談判」。在第一個選項下,台北仍拒絕跨越北京所設定的「承認九二共識」門檻,兩岸間的正式協商管道仍然閉鎖,軍事對峙狀態仍然緊繃,在外交戰場上短兵相接片刻不歇,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仍舊遙遙無期,但是台灣對於大陸的經濟倚賴日深之大趨勢不變,台灣的經濟失血狀態也難獲得明顯的改善;同時,儘管台灣內部主張獨立建國的還可以在主觀上維持「台灣仍然擁有獨立選項」的想像空間,但在客觀形勢上「法理台獨」的選項已經被堵死;也儘管台灣內部仍存在挑戰這個底線的政治衝動,但動員能量將日益消退,所以兩岸間一觸即發的形勢可以獲得控制。

  在第二選項下,台灣內部的主流民意逐漸回歸「憲法一中」的基本共識,並願意在此基礎上回應北京堅持的「一個中國」前提,兩岸協商機制重新啟動,事務性談判逐步恢復,高層互訪排上議程。北京可能順勢拋出一系列好球讓台灣政治人物容易揮棒得分,這裡面可能包括放緩針對台灣的軍事部署,為台灣主動打開參與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大門,並主動提議在不牴觸「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就台灣參與專業性國際組織的模式進行協商。在此政治氣候日漸緩和的趨勢下,貨運與人員直航將陸續開放、陸資與大陸觀光客登台的限制將逐漸鬆綁,兩岸經濟整合的腳步會明顯加速,「台獨選項」的主觀想像空間將受到進一步壓縮。不過,兩岸的政治關係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走得太快或太遠,至少很難超出美國與日本可以適應的範圍,否則將引發另一輪的大國間戰略拔河。

  三二六可能是和解的開始

  陳水扁願意與宋楚瑜簽署十點協議,並對獨派大老念茲在茲的制憲與正名運動做出「不要自欺欺人」的自我表白,同時在「反分裂法」通過後選擇有限度的政治反制,就等於承認上述這個框限的存在。同時,謝揆在上任之初即拋出「憲法一中」的表述,再加上陳水扁日前在與歐洲媒體及國會議員的視訊會議上,做出願意在香港會談所達成成果的基礎上恢復協商的表述,這些斧鑿的痕跡似乎透露出,陳水扁有走出第一個選項所設定的政治與經濟困局的傾向,願意在走向第二個選項的道路上摸索。對於陳水扁而言,在胡錦濤執政期,第二個選項內的創造性空間可能比江澤民時代還寬闊一點,畢竟胡錦濤所處的戰略形勢比江澤民相對有利,尤其是中國大陸現階段所擁有的綜合國力與戰略籌碼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過去,江澤民對台的兩手「硬的不夠硬、軟的不夠軟」,未必是缺乏決斷,而是實力不足。因為「硬的一手無法硬」、所以「軟的一手也不敢軟」。現在胡錦濤的迂迴空間較大,所以硬的可以更硬,軟的也可以更軟。「反分裂法」本身就同時具備了大棒與胡蘿蔔的功能,「反分裂法」對於兩岸現狀的定義,與台北尚未正式廢止的「國統綱領」的表述方式居然如出一轍。

  從這個大形勢的角度來看,「三二六」大遊行未必是一個新階段的兩岸政治摩擦與對峙的開端,也有可能是一個新階段兩岸摸索政治和解可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