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薪資為何倒退十年?
朱思潔 — 2014年07月03日
「台灣薪資倒退十年」以及「22K」是近來媒體常見的議題,不禁讓我好奇事實真的如此嗎?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佈資料,102年全國受僱就業者,月薪不到20,000元有69.6萬人,占8.1%;月薪不到30,000元有357.1萬人,占41.6%;月薪不到40,000元更有602萬人,占70.1%,等於逾七成上班族月薪不到40,000元。根據主計總處的薪資調查,包含月薪、年終獎金及加班費,台灣的每月平均薪資近年來幾乎停滯,經物價指數平減後的「實質平均薪資」更呈現倒退,2013年的「實質平均薪資」46,786元,與1997年的46,646元平分秋色,但物價卻上漲了19.5%,真如媒體所說,許多年輕人的薪資報酬跟不上當前物價水平,青年世代似乎陷入貧窮的危機。
台灣每年經濟都是正成長,但是薪水卻是負成長,這背後的主因究竟是什麼?前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說:「GDP成長而薪資凍漲的原因有二:一是台灣目前的產業模式為「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當某個產業將大部分代工廠移往國外時,其所代表的國內生產價值成長,GDP當然就會漲。但GDP的成長背後既沒有創造國內就業。第二個原因則是台灣創新性產業的比重越來越低,由於薪資看漲的創新性企業不多,薪資向後看齊的普通企業比重極大,加權平均之下,平均薪資就難以上漲。」因此,薪資要調整,關鍵在於經濟轉型,要將台灣目前大多數的跟隨型企業,逐漸轉變為創新型。政府應盡力協助企業提升產業競爭力,但企業主的遠見及決心也是關鍵所在。遠見是洞察未來趨勢的真知灼見,決心是熬過轉型陣痛期的決心,企業主如果沒有適時轉型的準備及決心,薪資水平持續停滯不前是可預見的。
大環境不好是事實,在無力扭轉環境時年輕人只能自己找出路。台灣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首,經過蔣經國、李國鼎的時代,奠定了基礎,可惜的是台灣後繼無力,大家只守在前人栽種的經濟大樹下乘涼,卻沒有發現大樹根部養分已不足,枝葉已不再茂密,需要重新修剪、施肥。年輕人應該接下產業轉型的棒子,發揮創造力勇敢跨出去,認為值得投入的產業就盡心投入,才能開創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