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台韓匯差論 引喻失義

台韓匯差論 引喻失義

牛繼聖

 

日前台積電董事長公開指出台灣的匯率政策是造成台灣廠商出口競爭力低落的主因,並以數據論證主要競爭對手韓國的匯率在近五年來相對於台幣貶值近30%,也就使得廠商成本墊高30%。央行總裁彭淮南立即以韓國曾經歷金融危機、匯率政策不能考慮單一產業、兩國外匯存底的消長、匯率相對波動等等論證反擊。其實央行匯率政策的功過實難以三言兩語下斷論,而且立場不同之下(出口商vs進口商、或普羅大眾vs企業主)必有不同的判斷。但是我們可以針對張董事長的匯率論述,仔細探討其立論是否充份。

首先,經濟學中匯率上的競爭力並不是單看名目匯率,因為即使名目匯率維持不變,通貨膨脹也會帶動出口企業成本上漲,產品價格競爭力下降。較為合理的參考指標應該是「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一併考慮通貨膨脹效應以及主要貿易對象的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將指數在某時間點定為100為基期,如果指數長期呈上升趨勢,代表匯率實質不利於出口,反之下降就代表有利於出口。所以客觀判斷兩個國家因匯率而造成的競爭力消長,就可以依據兩國實質有效匯率指數的長期相對變化。

附圖為中央銀行網站引用BIS計算的台韓實質有效匯率指數變化,首先可以看出從2007年底(綠色虛線)至今,實質有效匯率只上升不到20%,而非張先生引用名目匯率計算的30%。最重要的是兩條曲線上下交錯多次,如果隨意斷章取義,則看圖說的故事完全不同。例如將基準點取為2008年底(橘色虛線),韓元反而相對升值近20%;如以資料起始點2000年底為基準,韓元在12年中更升值驚人的30%。橫看成嶺側成峰,令人不識廬山真面目,同一組資料可以支持完全相反的結果,片斷的資料解讀,希望僅是一時之不察。不論如何,至少近三年台韓相對匯率是很穩定的,又觀察張先生所提到的宏達電股價,去年還攀上高點,今年股價只剩高點的20%,這真難以令人信服與匯率相關。

其實央行多年以來是台灣電子業的盟友,反而受到如此激烈的批評,著實令人不解。我國央行除了承擔穩定物價、促進經濟發展、監管金融機構等與各國中央銀行一樣的職責之外,還有一項非常特殊的任務—每年預算盈餘繳庫。根據央行資料,去年賺2273億台幣,突破政府歲入10%,彭總裁任期14年來貢獻國庫共2.67兆,是所有國營企業(包括外國央行)望塵莫及。試想,央行只不過為國家保管外匯存底,供給貨幣,也不能任意投資風險資產,如何能有這樣龐大與穩定的盈餘?金融操作上可能的作法就是長期壓低台幣利率,使得外匯生息高於央行台幣存單的付息,也就是進行利差交易;同時壓低台幣匯率,使得外匯產生的利息不至於在財報上產生匯損。而且藉由穩定匯率的操作,在台幣相對較低時買進,相對高時賣出,在交易上還能獲利。可以看出一個低利率低匯率與低波動的市場,完全符合追求盈餘的央行的利益,當然這與出口產業的利益也是一致的,大家在同一艘船上。

如果央行維持的匯率還是遭出口產業抱怨過高,這代表央行正在權衡另外兩件事:一是通膨的控制,一是過低的匯率造成全民財富縮水的影響。凡是以促進出口為重心的匯率政策代價就是全民財富縮水與物價上漲,造成購買力的下降,所以具有制高點的斟酌損益,是央行與政府高層需嚴肅面對的課題。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