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國教改革需察納雅言不宜躁進

國教改革需察納雅言不宜躁進

牛繼聖

 

長久以來台灣的教育政策一直是比較被政府忽視的一環。國教在歷經十多年的辛苦改革過程之後,不僅學生家長與老師的不滿意程度居高不下,學生素質下降與補習班氾濫的情形也未見改善,反而造成近年來台灣所需人力資源的供給與需求出現不平衡的情形。難以想像如此重要的重要政策竟長期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也得不到政府、立法院與媒體充分的關注。面對即將實施的12年國教,其重要性遠超過美牛、證所稅、油電與林益世問題,而社會討論與關心的程度卻不成比例。12年國教的制度設計上有許多令人擔憂的地方,如果貿然實施,恐無法達到原來政策的美意。

表面上12年國教是將高中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體系,由政府出資,讓國中畢業生人人有學校可以念,可謂立意良善。但是在制度設計上過份針對消除迷信明星高中的現況,另一方面又妥協於大學入學仍存在激烈競爭的現實,所以在學校申請超額時,採取有嚴重缺陷的比序方法。姑且不論超額比序的項目繁多且各縣市皆有不同方案,使家長與學子難以了解,我們以最簡單的基北區比序方法為例來探討其中之缺陷。國中會考五科成績佔全部總分30%,每科成績分為3等,各得6、4、2分。另外多元學習部份佔40%,包括在學時的記功記過數目與服務時數。最後有所謂志願序分數佔30%,簡單的說就是在選填志願時要盡量猜中對自己最有機會的志願,如果高估自己志願落點就會扣分,。

可以預見,這樣的比序方法會造成許多負面的結果:

一、價值觀扭曲。因為比序考慮服務項目,所以原應本著善念,不求回報的社會服務,摻入了功利的意念,學生將服務當作是升學手段,使得美意盡失,而已經發生一些機構志工人滿為患的變質狀況。有些縣市將擔任班級幹部、科展、才藝競賽列入比序項目,不但帶來鑽營取巧的機會,家長與老師之間的糾紛也會增加。

二、私校明星化。因為私校可以擁有自由的治學方式,所以有經濟能力的家長寧願將孩子送入私校,也不願在國教體系中面對升高中的不確定性,最近許多雜誌對於國教與私校已有諸多專題報導,已見私校的入學競爭日趨激烈,且競爭已向小學入學延燒。如此一來,富有家庭的小孩在大學升學上愈有優勢,以前貧寒家庭可靠苦讀上明星高中,晉升一流大學作為翻身憑藉,未來這樣的例子可能越來越少。

三、弱勢學生更居弱勢。弱勢學生分為家庭背景的弱勢與成績上的弱勢。弱勢家庭無法比照優勢家庭的家長可以對學校施惠或施壓,以爭取較佳的功過紀錄或是擔任學校幹部。這些優勢家長更可以花大錢讓小孩學才藝,爭取參加校外比賽機會,甚至五花八門的比賽名目會因應而生。至於成績上弱勢的學生,因為齊頭式平等需要同成績強勢學生同班競爭,難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理想。

四、學生負擔加重,但無益於學業。對於大部分國教學生而言,在三級分會考下成績高低已經不甚重要,學習動機低落可期,但又因為其他比序項目重要性高,而需要額外花時間補習或特別經營。

可以看出,不但國民教育公平正義的預期效果無法達到,社會階級差距反而愈加明顯,學生負擔可能會更重。台灣教育需要的關注是質的提昇,並不是延長國教3年的一個數量上的施政成果。我們有許多更重要的議題需付出資源,例如未來國家人力資源的規劃;如何培養師資在職進修,如何提供老師誘因與必要協助以精進教學品質;如何兼顧弱勢學生的照顧,使得人人有權利接受國民教育;以及避免將明星學校污名化,有利於社會精英的培養。最後期望達到先聖先哲所倡言的因材施教,人盡其才。

欣見社會團體在此關頭挺身而出,例如國教行動聯盟舉行「失控的12年國教萬人連署記者會」,其中家長佔了連署人數的36%,成為在眾多教授學者為國教問題大聲疾呼之外的另一種意見表達。在12年國教方案正式執行之前,請主事者切勿抱著「先求有再求好」的心態,多多廣納各方雅言,重新思考政策目的與執行細節,才不會使教改美意又徒留抱憾。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