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如何透過歷史向古人學習

如何透過歷史向古人學習

王汎森

這是一篇命題之作,字數又有明確的限制,所以不能就主題的各個層面廣泛地進行討論。此處只能就培養「歷史的思考」(historical reasoning)這一點來談。

  「歷史的思考」是我喜歡用的名詞,我的意思是,任何一種現代學科都有通識的任務,正如經濟學教導人們「經濟學的思考」,歷史學一樣可以培養「歷史的思考」。

  「歷史的思考」至少有幾個要素:第一、是歷史想像能力的培養。這是人文教育很重要的環節,在經過相當的培養之後,能使歷史世界在腦海中活起來、亮起來。第二、要儘可能地對歷史事件進行全景式的掌握,包括縱深的及橫亙的兩個層面。它訓練人們避免零星的、孤立的、點狀地看歷史事件,而傾向於將歷史事件理解為一方面是歷時性的因果相續,一方面是一個時代中各種複雜因素相互作用而成,有些是原先已在(given)的條件,但也有人類靠著努力可以加以改變的部份。這種「認知複雜度」的培養,使得一個人立身行世,對事對物可以有比較合情理的判斷。第三、雖然歷史發展沒有規律可尋,不過,在閱讀大量歷史之後,讀者雖然不能準確地預測未來,但是應該練習把握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演變趨勢。

  練習培養「歷史的思考」能力時,應該將「史家的邏輯」與「事件的邏輯」作相當程度的區分。為何這種區分是必要的?事件的邏輯是順流而下的,史家的邏輯是由已知上溯未知,一個是由A到Z,一個是由Z到A。讀者必須同時把握這兩者,一方面接受史書中之陳述,一方面摸索事件的邏輯。前者的特性是一切好像都是順理成章地發展下來,但是逆反的邏輯可以幫助閱讀者回到事件之前那個充滿未知、充滿或然率的世界,設身處地進行摸索和判斷,設想自己是一個歷史行動者,揣想自己處於當時的情況,以當時所能獲得的有限訊息,去作種種判斷與處置。呂祖謙說讀史「當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如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可以進,知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即是這個道理。

  但這還只是認知層面的培養,讀史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歷史智慧」的孕育。歷史是生活智慧的重要資源。人們吸收歷史知識的來源非常廣,不只限於史書,包括戲曲、故事及日常生活中時刻發生的談論與閱聽。它們儲存在人們的腦海,就像是儲存在電腦的硬碟,透過自動存取系統,在特定的時候將歷史知識存取出來,作為生活的參照架構。

歷史同時也是屬於情意層次的資源,它提供一種深遠的歷史感,這種感覺的內容與層次非常廣泛,可能是一種由時間的縱深產生的人生感受;或是在面對古跡或歷史時,心中產生的莊嚴、深遠、悲涼的感覺;或是從歷史閱讀中獲得一種「根源」的感受。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之一,恐怕就是動物不需要歷史感,而人類需要。所以一個孤兒會非常希望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世,但動物大概不會有這種渴求。現代人生活在一個不斷加速變遷的社會,人們彷彿失去了根,有一種想和過去重建關係的心理需求,而歷史著作為現在與過去提供了一道橋樑。

人類過去的歷史是一個「無盡藏」,現代人生活忙碌,不可能遍讀卷帙浩繁的史書。在這裡想勸大家利用時間,多少讀一點史書,必能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生命資糧。

(應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邀約「洪建全基金會第53期會訊」2007/5/1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