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宜速定國家產業發展政策

宜速定國家產業發展政策

牛繼聖
宜速定國家產業發展政策

 

 

 

最近國家人力資源素質下降的問題成為顯學。

主計處甫完成的調查顯示博碩士高學歷者供給攀升迅速,失業率已經超過專科畢業生。經建會也表示,德國處於歐元區風暴之中仍維持極低的青年失業率(7.9% v.s. 台灣的11.8%),主因是2000年以來為了對付產業結構調整與科技環境變化,大力推行「雙軌制職業教育制度」的結果。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認為台灣進入「人才斷層」期,一方面越來越少人出國留學,一方面大陸以高薪吸引台灣優秀人才,人才養成不足又遇上大量流失,台灣實難以與其他國家競爭。

這些現象令人遺憾也令人著急。令人遺憾的是人力資源失衡的諸多現象已經存在多年,現在才開始重視這個現象說明了過去政府的失職。例如德國大力推行職技教育促使經濟實力大為提昇,在近年來早已成為國際學術與政策研究上一個經典案例;多年來政策上開放廣設大學,導致職技體系被摧毀開始,國內人力資源配置即走入歧途,必然的結果就是大學失業率上升與高學歷低就。台灣人才外流大陸情形近十年來愈趨嚴重,挖角薪資以相同數字但台幣換成人民幣已經成為市場標準,不僅僅是朱主委所提到工研院經理案例,據筆者所確知的金融業高階主管、台政大財經教授、光電產業集體挖角的事件中,多適用此標準。

令人著急的部份是,人力資源的問題實為末,不能純然由人力資源的措施來解決,而國家整體產業政策為本,應該從政策的宏觀視野來著手。南方朔最近於中國時報撰文指出:「一個國家真正重要的,乃是提升國力,創造出讓國民能滿足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環境,當每個國民都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家就都可自我發揮,人人都是人才。」此言真是一語中的。當台灣在加工出口區蓬勃發展時代,不覺製造業人才不足,在科學園區蓬勃發展時代,工程師人才也不見缺乏。當大陸、韓國崛起前也不見政府為了人才培育提出什麼太特別的方案,實際上反倒是,只要產業政策正確,少許的政府力量配合市場機制自然會培養出社會所需的人才,而國際人才也會追尋商機蜂擁而至,人力資源問題迎刃而解;反其道而行則徒勞無功。

台灣的產業政策近年來模糊不清,往往在遇到經濟下行時,急就章式的提出振興方案,項目華麗但不收實效,內容不是重申遙遙無期的FTA, 就是將正在執行的措施重新包裝、收短效的出口招商或暫時的進出口減免補貼。國家產業政策牽涉的層面極廣,需要企業界與政府單位集思廣益,宜早定對策。但是為了避免以往振興方案的流弊,筆者認為至少要把握三項重點:一、政策項目少而明確,將國家資源集中。二、國家不要下場主導商業行為,致力營造友善的客觀環境即可。三、政策執行由跨部門的高層親自主導,避免執行部門孤立無援或部門間互為掣肘。

有利國計民生的重大政策必須仰賴遠見與勇氣,有遠見與勇氣才足以興大利;凡事求速效或父子騎驢式的結果必定弊端叢生,終日周旋於除小弊則遠見與勇氣亦日遠,如此惡性循環,何以談到振興經濟?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