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帶動新思維 還我舊山河 台南治水政策白皮書序

帶動新思維 還我舊山河 台南治水政策白皮書序

余範英
帶動新思維 還我舊山河  台南治水政策白皮書序

蘇煥智和台南愛鄉愛土的朋友的「黑面琵鷺的鄉愁」曾發動愛鄉護水拯救南台灣水資源,反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反七輕大煉鋼廠行動,是一段台灣永續發展的孤寂奮戰的鄉土聲音,參與者的前衛理念與奮鬥的過程,經時報文教基金會於1997 年12 月出版。煥智在序言裡說到:『 小時候,我家位於鹽田,魚塭農田交錯的地方,是嘉南平原西濱七股鄉的一個小聚落。我喜歡清晨起床爬到「溫崁頂」,遠眺著七股鹽場雪白的鹽山,在朝陽與藍天中閃耀著光輝。濱南工業區距我老家不到四公里,我摸魚蝦的「水路」街接「七股潟湖」。今天我清晨起來再看藍天鹽山水鳥,已成濛濛的幾十支大煙囪與燃燒的火炬,將情何以堪!』 因此煥智曾落髮、靜坐、進行、參選立委與鄉土的夥伴們多年為環境而奮戰。十年後,煥智當縣長與基金會合作再出「黑面琵鷺的鄉愁續篇」,蘇煥智與謝志誠再記錄環評保衛濱海工業區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評估的奮戰過程,並閑始勾畫台南的永續發展藍圖,蘇縣長就任初期立即提出整治南瀛風貌保護黑面琵鷺,重視鹽田文化,輔導南科園區發展,開始觀摩和實踐國外經驗,帶領縣府年輕團隊突破舊作法推動新思維,舉辦公聽會與文史哲的朋友一起打造蘇煥智版的台南縣新風貌。幅員廣闊的台南縣山區為淺山丘陵地,暴雨容易有大量的土石沖刷、河川中下游進入平地後河川疏濬最為迫切,近年來大自然與人為因素,動輒暴雨暴潮造成嚴重水患問題,基金會河川環境小組顧問,邀集各方水利專家學者,多次與台南縣政府集會討論,「從流域角度」來規劃台南縣的整體治水方向。

我們數度下台南舉辦台南縣的大河論壇,勘查煥智的台江潟湖計畫,探訪縣府運用南科概念,推動蘭花生技園區的花農聚落,為綠色產業轉型鋪路,並在全球暖化下八百億治水方案通過後,合作規劃台南縣的治水白皮書。蘇縣長也將水利科提升為一級單位水利局自2006年7月正式成立,2008年更改為水利處,開始系統化思維的治水對策。蘇縣長當時的口頭禪是:過去地方的治水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整體思考,三天兩頭全縣走透透的他提出從流域角度來規劃整體流域治水,基金會也嘗試做中央、水利署與台南縣府的整合。對於易淹水地區,親力親為的縣長常深惡痛絕的指出以往的水患因道路工程、堤防工程及開發土地破壞地形地貌,改變原有的區域排水,多數建設工程均未做區域排水影響評估與管理,是治水的迷思與中央、地方規劃的沉坷,亟需檢討和重視。

任期屆滿,煥智將台南縣治水白皮書的最新修訂版推出,書中章節說莫拉克水災蘇縣長有感於氣候變遷已是急促且不可逆轉,呼籲成立流域管理局,重視曾文水庫潰壩的風險,建立洩洪預報系統,他仍是台灣永續發展的前衛治水鬥士,這本白皮書乃他為未盡之功,為未完成的心願作交代,亦為台南縣水環境的發展藍圖,留下一份務實的工作清單。

追求永續發展,生態保育已成為無國界共識。永續自然資源,將保育觀念回歸到個人行為,落實到唇齒相依的土地及河川。全球氣候變遷造成極端氣候現象,重大水患及土石流,再高的堤防,再多的抽水機組,也無法解決堤防內部都市積淹水問題。改變思維,因應變遷,尊重自然,還地於河,應是蘇煥智縣長的理念與人生有待傳承的故事。

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