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從台胞證看「一台兩治」

從台胞證看「一台兩治」

朱雲漢
從台胞證看「一台兩治」

「一國兩制」在台灣的民意市場裡一向乏人問津,但是卻有越來越多的台胞與台商開始身體力行「一個台灣兩個治權」。「一台兩治」現象的浮現,意謂著為數眾多的台灣民眾與企業同時隸屬於兩個作用高度重疊的統治關係,他們的生存機運與基本權益同時繫之於台北與北京的公權力行使。「一台兩治」現象的深化,意謂著大陸當局在引導兩岸關係的發展上,取得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制高點;北京領導人找到了落實「寄希望於台灣民眾」方針的竅門與槓桿。「一台兩治」現象的蔓延,也讓民進黨政府的大陸政策陷入進退失據的困境。當北京的公權力作用對台灣的覆蓋面越大越直接,也就意謂著民進黨政府所架設的管制與防線越來越窒礙難行,其經濟代價越來越沉重,所引發的民間對政府的怨恨與抵制情緒越來越高漲,其結果是台北一治在消,北京一治在張;在主導兩岸關係發展上,台灣正面臨政府全面失靈的危機。

  台胞證讓中共觸角延伸

  要闡述「一台兩治」的具體意涵不難,隨手拿起一本台胞證就可以說故事。這本綠色表皮的證件(也有藍皮的,係由中共駐外單位發給居住海外的台灣民眾),嚴格來說既不是護照、不是居留證、也不是國民身分證,但隨著其法律效用與持有人身分待遇的不斷擴充,卻逐漸兼具三者的功能。這本證件也成為大陸當局的公權力觸角逐漸伸入台灣經濟與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具體表徵。

  台胞證的正式名稱是「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這個名稱很貼切的說明這個證件的初始功能,主要就是為便利台灣居民前往大陸旅行與短期居留所核發的許可文件與身分證明,與我們核發給大陸居民的入境許可相當。但隨著兩岸經濟與社會整合的腳步日漸加快,這本證件的用途開始不斷延伸。除了工商登記外,持有人可以憑著這本證照在大陸的銀行開戶、購置房地產、辦理房地產抵押、或簽署租賃合同;可以報考大學與研究所、申請駕照、辦理學歷認證、參加專業證照檢定,還可以參與社區居委會選舉。現在台胞不但在大陸投資設廠、經營養殖、開餐館、賣保險、從事房屋仲介,也進行公開表演、執行業務,擔任專業經理人,還教書、辦學校、主持寺廟;還擔任各級政府的諮詢性職務,甚至出任地方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

  過去北京一向以加快兩岸經濟與社會整合趨勢,作為壓制島內台獨運動成長空間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連戰、宋楚瑜接連訪問大陸之後,北京當局的政策作為更展現出前所未見的積極、靈活與自信。最近密集推出的政策,其力道之大與開放速度之快讓很多台商難以置信,但其政策方向其實很清晰,就是盡快讓台資企業與台灣民眾全面享有「國民待遇」。也就是讓「台胞證」持有人的待遇,不是向港澳居民「回鄉證」看齊,就是與內地「國民身分證」趨同,將來台胞與內地居民唯一不同的就是可以來去自由。最近,大陸給予台灣農產品進口免關稅、讓台生在學費上享受本地生待遇、撥出三百億人民幣額度為台資企業提供人民幣融資管道,這些都是在朝向全面性國民待遇邁進的大手筆動作。在這些新出爐的政策中,影響最深遠也最值得觀察後續效應的有兩項:一是全面放寬台胞的就業限制,二是大幅簡化台胞長期居留的手續。

  境外公權力漸滲入島內

  最近大陸「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已經動手修訂《台灣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就業管理規定》,取消了原規定中「聘雇的台、港、澳人員從事的崗位是內地暫缺適當人選的崗位」和「用人單位要有勞動部門所屬職業介紹機構開具的、在轄區內招聘不到所需人員的證明,或在勞動部門指導下進行公開招聘三周以上,仍招聘不到所需人員」兩個條件。同時,修改後的《規定》放寬了台灣居民在大陸就業應具備的條件。取消了「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經歷」的規定。也就是說,今後大陸的用人單位,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聘雇台灣居民,而台灣民眾在取得學位後不需工作經驗就可以直接在大陸就業,並參加大陸的社會保障體系。同時,大陸公安部也同步授權各級公安部門可以根據台胞的實際需要,簽發一年至五年有效的居留簽注,並可以憑居留簽注入出境,無須再辦理其他入出境簽注手續,為台胞在大陸長期居留開了方便之門。

  當然,對許多台灣民眾而言,境外公權力的作用伸入島內並非陌生的現象,有不少台灣人的西裝口袋裡有兩本護照,還有更多來往美國的人,左手持國民身分證,右手持綠卡(其實是粉紅色底);另外,台灣企業在美國設子公司的也不少。從這個角度而言,美國政府公權力的觸角也是無遠弗屆,所以「一台」又豈止「兩治」。對務實的台灣人而言,現在拿「綠本」等於過去拿「綠卡」,代表多一種選擇,多一個機會,甚至多一層保障。從個人角度出發,拿綠本跟拿綠卡不同的是,申請綠卡的門檻很高,不是要符合資格就是要排隊等待移民配額,同時要保有它還要服「移民監」,還要依法申報海外所得。而申請綠皮,幾乎是隨到隨辦,來者不拒,若有實際需要這份證件還可以轉化為居留證、就業許可證。

  北京籌碼增我難招架

  從對台灣發展整體的作用與政治層面的效果而言,美國與中華民國的管轄權重疊行使,與大批民眾及企業同時隸屬兩岸公權力的管轄,還是有很大的差別。首先,華府與台北間不存在主權地位爭議(只有外交承認問題);其次,過去美國與我們政府都承認對方的公權力效力,相互預留調和的空間,也有雙邊協議、法律、法院判例以及準外交途徑來解決管轄權重疊所衍生的各種問題;而目前兩岸間除了文書認證與偷渡客遣返外,沒有其他的協作機制;兩邊的法規與政策有時是刻意的較勁、牴觸、互擾。其次,過去台灣將這種重疊管轄的可能性,看成是拉近與美國夥伴關係的特殊機緣,有時在立法上還主動配合(例如國籍法允許雙重國籍);而我們政府將兩岸間這種可能性看成毒餌、陷阱,苦思反制對策。如此一來,大量的台灣企業與民眾就形同兩岸公權力拔河賽中的那根繩索,承受萬鈞的張力。

  另外,這兩者很大的不同處在於,大陸當局公權力觸角伸入台灣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廣度與深度是空前的:目前有超過五百萬台灣居民申請過台胞證,至少七十萬人選擇長期居留,有十萬家以上台商與千億美金計的資產落腳大陸,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上市與上櫃公司在積極西進,同時還有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準備將他們的營運重心放在大陸市場。這種發展趨勢的確讓我們政府難以招架。

  在這場政治拔河賽中,過去我們政府尚有「在地」的優勢,還可勉力對抗。但在北京經濟籌碼倍增的情勢下,台北早已陷入苦撐。在這場拔河的背後,當然各自有基本政治盤算,但在著力點上,北京是順勢而為,台北是逆水行舟。一邊是以照顧實質的民眾利益為主,以配合市場機能為手段,以巨大的成長潛力為誘因;一邊是以抽象的國家安全為出發點,以恫嚇處罰為主要手段,以遙不可及的建國目標來畫餅充飢。也難怪民進黨政府在面對北京的接二連三的攻勢時,已經難掩其疲憊與慌亂,畢竟長期逆勢操作所付出的經濟代價與社會對立耗損已經讓自己腳下的土壤鬆動。

  防堵政策無異慢性自殺

  台灣遲早必須正面回應這個不斷蔓延的「一台兩治」現象。我們剩下的政策選項已經不多了。延續目前的全面防堵政策只是加速公權力空洞化、虛耗台灣的元氣,也無異是經濟慢性自殺。比較理性的對策是採取選擇性的遷就與適應,將有限力量集中在最需要伸張政府公權力的領域。真正釜底抽薪的對策是走上政治談判桌,在雙邊可以接受的政治框架下,搭建有效的公權力協作機制,來消解「一台兩治」現象的政治副作用,恢復公權力的積極角色,全面釋放台胞與台商的活力,並積極引進其中蘊藏的經濟活水。但不知藍綠陣營內有沒有具備這種膽識的政治人物。

引用來源: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