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泥土堆孕育而出生命情感
葉俊榮 — 2004年03月01日我今年四十幾歲,算是所謂「四年級中班」吧!像我這樣的歲數,經歷過台灣什麼樣的變化呢?我親眼看見台灣社會愈來愈開放、愈來愈多元化,也眼睜睜看見台灣自然環境從原來很棒很美的狀態,變成現在雜亂無章的樣子。
樹不見了
我小時候住在台北縣板橋市,記得那時住家附近有很多廟,到處都是大榕樹,常看到青蛙在田埂間跳來跳去,我還曾經拿著蚊帳到溪流去撈蝦子,真的和大自然很親近,能夠感覺到大自然的律動。漸漸地,覺得許多事情在改變,像是學校教室拆掉重建,蓋成四四方方的樣子;廟旁的大榕樹被砍掉了;還有樓房一間間蓋起來,電線到處亂牽,把外國人貼在浴室裡的瓷磚貼在外牆。我那時候不懂事,只覺得這樣好醜!後來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都市化」。
到了初中、高中,更明顯地感覺到環境的變化,但是當時的教育制度沒有教導孩子們這些變化是好是壞,教材裡也沒有解釋這些變化的原因。我甚至無法從學校課程得知我常去玩的那條溪是「大漢溪」。我覺得「something wrong」,但我無法從教育裡獲得答案。
到了大學,我從各種刊物吸收和環境有關的知識,像是「大自然」雜誌、Time雜誌,還有管管、馬以工他們以文學的角度來談環境的問題,藉此和我自己的生活經驗做對照。
「環境」與「法律」
大學唸法律,課程裡沒有一門課和「環境法」有關。服兵役時,看到教育部招考留學生的公文,其中一個項目是「環境保護法」,我很高興地去報考。面試時,主考官問我:「你是法律系的,怎麼會來考這個項目?」由此可見,當時一般觀念並不認為環境問題需要提升到法律層次來看重,和環境有關的法律侷限在污染防治的範圍,非常狹隘。
到美國留學,進入耶魯大學法律學院,發現選修環境法的學生非常多,而且來自各個科系。當時我就下定決心,將來回台灣教書開環境法這門課,不只是教法律系學生,還希望環工系、公衛系……其他科系學生也來聽課,大家一起來關心我們的環境。
關鍵的1992
1992年,發生一件對台灣對世界都很重要的事情——里約「地球高峰會」,國科會補助我與其他幾位學者一起去參加,這次經驗對我影響很大,深刻感覺環境問題其實也是外交問題、國際問題。
台灣受到世界趨勢影響,加上發生「虎骨酒」、「犀牛角」事件,在國際間造成負面形象,社會上愈來愈多人關心環保與生態的問題。1994年行政院成立了「全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當時我就被找去當這個小組的委員。1997年改組成為「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我繼續擔任委員直到現在。
「全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成立目的,在於因應當時國際對台灣環保問題的指責或制裁,即使改組成為「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角色也比較被動,往往好幾個月才開一次會,功能並不強。
永續發展新起點
2002年,委員會主任委員從行政院副院長提升層級由院長擔任,指定政務委員擔任執行長。這是很大的提升,目前世界上大約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國家其永續發展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是由總統或行政院長擔任,這對推動委員會積極運作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委員成員調整為三分之一政府首長、三分之一學者專家、三分之一民間團體。以前是五、六位專家學者加上政府官員,那些學者專家雖然有心,但他們的想法有時和民間真正的需求有落差。所以這次改組將具有代表性的民間團體納入委員會的委員,並且不只是狹義的環保團體,還包括環境、生態、科學、原住民等民間團體。學者專家也擴大範圍包括社會學、經濟學、生態學等等,而非像以前偏重工程方面。總之,廣泛結合政府、學術、民間各方面的力量,共同集思廣益推動永續發展。
尤其,游院長對永續發展具備深刻的認知,在他大力推動之下,委員會以新的面貌大幅度邁出永續發展的腳步,包括永續指標、再生能源、綠色消費、生物多樣性等兩百多項行動計畫。
永續發展委員會的角色,在於鼓勵並協助各部會思考他們該做些什麼事,擬定具體的方案,進而切實地執行。就政府單位而言,要勇於提出理想,不要一開始就認為做不到而打退堂鼓;就民間專家學者而言,則是要考量現實狀況,提出務實的建議。
目前委員會推行的行動計畫,有些進行的很不錯,有些進度比較慢。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很複雜,第一點是計畫本身性質不一樣,有些本來就比較容易,有些難度較高;有些很快就能看到成果,有些是在幾年之後成果才會顯現出來。第二點是投入的經費多寡。第三點是所需網絡寬廣度不同,有時候不是一個機關做得出來。大致上,即使進度不如預期,還是有照著既定的方向去做。
最高的理想
這一兩年來,我深刻感覺無論政策推行有多麼困難,永續發展這件事只要有心去做,就一定做得起來。最近總統大選在即,許多討論的議題已經失焦,至少永續發展在社會上還算受到重視。
未來我對政府的期望是,永續發展不是一個單位在推動,而是每個部門都有永續發展的觀念,這是最高的理想。
對年輕人的期許,則是要懂得珍惜這塊土地,並且要有國際觀。如果缺少這兩種心態,國家的未來堪憂。
至於一般民眾對永續發展的認知,牽涉到民眾與政府之間的介面,包括民間團體、社區團體,以及大眾傳播媒體等等。很希望能從民間生起一股力量告訴傳播媒體,民眾需要多接收永續發展的訊息。否則永遠是惡性循環,傳播媒體認為民眾對永續發展不感興趣,民眾也因為資訊很少而不了解甚至不關心;必須有一個機制來突破這種狀況,強化資訊的流通傳達。
燈燈相續
永續發展委員會,扮演的是「點燈」的角色,一盞接著一盞的燈點起來,期待流傳得更廣,流傳得更遠。
永續發展可說是國家社會的命脈,需要政府積極推動,需要民眾深入認知,需要教育界教導孩子們建立觀念,未來好好擔負社會責任。
其實,對於永續發展的成果,我想我永遠不會滿意;一旦覺得滿意了,腳步不就停下來了嗎?這是我一生的使命,也希望它成為大家生命中一個重要的部份,則我們的國家必定一天比一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