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從親山步道看城市永續發展

從親山步道看城市永續發展

陳可慧
從親山步道看城市永續發展

上個月因緣際會參加了永續發展獎行動計畫台北市親山步道的評選,身為雙北市民的我才恍然發現原來身邊有這麼多很棒的山林步道和我們是如此接近。台北市親山步道系統分為大屯山系、七星山系、南港山系和二格山系等共20條步道路線,市政府亦製作親山步道主題網和親山護照等鼓勵民眾崇尚健康與自然的生活。

亞洲華人四大都市上海、北京、香港和台北,唯香港及台北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質條件,尤其在雙北市,一小時內的車程可以從繁華喧鬧的都市立即觸及並身處自然山林或海洋水岸,是多麼值得珍惜並引以為傲的資產。

惟觀看現在台北市的親山步道,多元且豐富,親民性有足、但自然性不佳,置身於山林步道,卻有在都會公園的錯覺?步道中精緻的扶手和階梯、具設計感的意象平台和藝術造景…。的確,它們讓步道的風采更豐富了,但是不是淡化了自然的原汁原味?它們讓步道的安全性貼近滿分,但徒步的旅行中是不是少了些冒險的快樂?我肯定再生材料製成藝術造景和檔土牆美化成活動階梯廣場的創意想法,但必須思考它們所在地點的適當性、在周遭景色中是否突兀?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今年的全球最宜居城市調查出爐,香港意外地取代溫哥華和墨爾本,成為全球最宜居城市。報導表示,智庫在原有基礎上,新增7項與空間有關的標準,包括「綠色空間」、「市區擴展」、「自然及文化資產」、「汙染」、「孤立程度」等,使得香港脫穎而出!香港給人印象為繁華、房價居高不下的擁擠都市,但仔細審視,香港全區竟有60%~70%的綠地,都市以外郊區的水泥路極少,幾乎只有一條供汽車運行的柏油馬路,其他則保留一公尺寬的自然小徑供人或自行車行走,形成所謂一公尺的美學。

觀看台北市綠資源面積有137.94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50.75%,不僅自然生態環境多元,相較於香港,更加具有人文、歷史等地方特色,豐富並沈澱了紛擾的都市生活。台北本質與實質環境上,應更有條件成為宜居城市,從這次親山步道的評選中我不禁思考,計畫的本質本貼近塑造好山好水好生活的環境品質、創造生態平衡的健康城鄉等永續發展綱領理念,市府人員認真努力地貼心民眾,希望建立民眾健康、安全的樂活環境,但似乎多從工程建設與民眾服務的角度出發,卻削弱了永續發展的願景。期許台北市能站在目前之基礎上,放大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與交通運輸條件,將永續發展概念成為城市發展的基礎和市民教育的中心,朝全球最宜居城市之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