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一位廿世紀偉大的歷史學家
朱雲漢 — 2012年10月05日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英國的左翼史學大師霍布斯邦(Eric Hobsbawn)於十月一日病逝。霍布斯邦出生於猶太裔家庭,他在俄羅斯十月革命那一年(一九一七)誕生於埃及阿歷山大港,父親為奧地利商人,母親則是作家,十四歲成為孤兒,跟隨叔父在柏林定居。他後來為逃避納粹而前往倫敦留學,考入劍橋大學攻讀歷史,畢業後在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任教,一九六○年代起開始聲名鵲起。
他最享負盛名的作品是由《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與《極端的年代》串連而成的「年代四部曲」,以歷史唯物論觀點梳理由法國大革命至冷戰結束的西方歷史重要脈絡,橫跨兩個世紀。哈佛大學的經濟史權威Niall Ferguson教授曾大力推崇「年代四部曲」為「任何人學習現代歷史的最佳入門」。
霍布斯邦在十四歲的時候就參加了共產黨,一直到一九九一年英國共產黨解散前夕都是該黨黨員,終其一生都是一位「無悔的共產主義者」,從來沒有放棄過追求社會主義的政治理想。他一直是英國工黨的知識導師,是引導工黨從一九八○年代困局中重新出發的重要推手之一。前黨魁金諾克就是受到他的「現實的馬克思主義」論述之啟迪而推動工黨的路線改革,也為日後布萊爾領導工黨重返執政寶座奠定了基礎。霍布斯邦後來因為公開反對布萊爾在伊拉克戰爭追隨美國的做法,而一度與工黨疏遠。現任工黨黨魁米勒班也對其十分景仰,在聽到霍布斯邦逝世的新聞後立刻發表談話,公開讚揚他將歷史從象牙塔中帶入尋常百姓家,在治學之餘深刻關注國家的政治發展方向。
他的「年代四部曲」的最後一部是對二十世紀歷史所做的宏觀分析、他的深刻觀察無處不發人深省。他將上個世紀界定為人類歷史上最極端的一個時代,這個年代人類社會經歷過推向極致的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以及經濟自由主義實驗;這個年代為人類營造了所能想像的最大希望,但同時也摧毀了所有幻影和理想;這個年代的物質文明既創造了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豐盈富足,也帶來了空前的巨大災難;在這個時代人類藉由科技和經濟活動來改變地球的能力,或說摧毀這個星球的能力,變得無比巨大且持續加速改變,甚至達到了接近失控的狀態。
對於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霍布斯邦更是憂心重重。在這個極端舊時代中孕生出來的新紀元,代議民主難以適應網路與個人媒體的革命浪潮;不受駕馭的全球性自由市場已經凌駕所有政府與國際組織之上,經濟全球化所帶動的資源席捲與再分配,不斷將社會推向裂解的邊緣,資本與勞工、老年與年輕世代、本國人與新移民之間的社會矛盾日益加劇,對所有國家政治體制的利益協調能力構成嚴重壓力。
他特別憂心,西方社會的勞動階級在資本外移,福利國家破產、亞洲競爭壓力以及全球工資水平趨同的多重擠壓下,他們的挫折與失落未必能被轉化為支持體制改革的動力,反而更容易被引導到以極端排外與族群仇恨政治為宣洩口。
霍布斯邦在晚年的多場演講與訪談中,不斷提醒知識分子必須走出當前西方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的窠臼,才有可能有效回應當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所有重大挑戰,從地球生態危機、宗教與族群衝突到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極端不均衡與高度社會風險。他剴切的指出,西方所承繼的二十世紀主流理念,包括無止境的經濟成長與科技進步、個人獨立自主的理想、尊重選擇的自由以及選舉民主,不但無助於這些根本問題的解決,反而可以加速其惡化。從這個角度而言,人類社會迫切需要新的社會建構思維與制度創新,有反省能力的西方知識精英都感覺有必要從非西方的文明傳統中汲取靈感,以及從被邊緣化的非主流思想體系中找尋出路。(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