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服貿 他國談判怎開展
王伯元 — 2013年07月18日
最近台灣剛和紐西蘭簽妥「台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我國銷往紐西蘭的石化、自行車、紡織、光學產品、半導體、水泥等產品,都可享零關稅待遇。而紐西蘭的乳品、水果、酒類及牛羊肉,也可以零關稅進口,國內消費者將可以更低廉的價格購買到紐國的農產品。雖然我們是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義簽定,但這是與已開發的非邦交國所簽署的第一個經濟貿易協定,著實令人感到欣慰。
另一方面,月前兩岸的「服貿協議」卻引起軒然大波,因為政府向陸資開放美髮、印刷、中藥等傳統服務業,引起業者極大反彈,加上在野黨的推波助瀾,藉題炒作,使得大家視「服貿協議」如洪水猛獸,為此立法院將在月底召開臨時會,逐條審查協議之內容。
事實上,區域經濟整合已是全球趨勢,台灣要想生存,就不可能置身其外,這也是我們積極尋求與各國簽訂經貿合作協議的初衷。但經濟要想全球化,貿易就必需自由化,勢必要放棄部分保護主義。同時在談判的過程中也要基於雙方互惠的立場,有取有給,不可能只對單方有利,這是大家都了解的事實。
只是很奇怪的,同樣的事情放到兩岸事務,一切邏輯就變調了。
根據「服貿協議」的內容,兩岸各有讓利,而大陸對台開放更多,不但超出WTO所定的範圍,甚至有些優惠還是台灣獨享。但或許是「懼中」心態作祟,反對者認為這是糖衣毒藥,堅持不願開放,更將雙方互惠的模式扣上了「賣台」的大帽子。
事實上不單是「服貿協議」,任何貿易談判都會有得有失,也會對原本既定的經濟環境或特定產業造成衝擊,但相衡之下如果對台灣整體經濟「得大於失」、「利多於弊」,那麼我們就必需放手一搏。對於傳統服務業而言,大陸企業的進駐可以刺激產業的競爭,帶動整體正向的發展。更何況台灣的服務業行之有年,已有一定的水準及市場,不必妄自菲薄,認為一定是開放市場的輸家。再就互惠立場而言,台商在大陸開設食品、餐飲、美容、服飾、娛樂等服務業比比皆是,大陸對此也樂觀其成,並未對此有過限制。
台灣目前所努力的與各國的經濟貿易協定都是源於ECFA的簽定,希望繼紐西蘭之後,能再與新加坡及其他國家簽約,更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加入地區性貿易協定如「跨太平洋貿易夥伴協定」(TPP)等。如果我們不能以平常心來看待將兩岸的經貿事務,事事以政治或民粹觀點出發,一旦「服貿協議」被推翻,那麼與其他國家的雙邊談判就無從開展,我們等於就是自廢武功,自絕於世界自由經濟舞台之外。台灣如再回到鎖國的原點,對於台灣而言,這才是最大的災害。
「明清之亡,始於鎖國」,歷史是最好的借鏡,我們要謹慎為之。
(刊登於2013.07.18 聯合報 A19 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