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必須重視投資劇減的警訊
康復明 — 2005年07月22日針對社會各界對今年經濟成長率能否「保四」的質疑,總統府、行政院、經建會幾乎異口同聲對外強調沒有問題,行政院長謝長廷更信心喊話指出,今年經濟成長率若達到四%,只能說是「及格」,達到四.五%,才是「滿分」的表現。對於府院對今年景氣如此樂觀,我們甚感欣慰,但一些最近公布的具體數據,譬如僑外來台投資件數與金額的同步挫跌,卻讓我們對今年經濟「保四」目標順利達成感到悲觀,更甚者,基於海內外在台投資減退已成長期趨勢,我們憂慮國內經濟發展動能必將轉弱,政府應提出有效對策。
經濟部投審會日昨發布統計資料指出,上半年華僑及外國人來台投資五○八件,總金額一一.一三億美元,較去年大幅衰退三三.四二%;如果下半年景氣持續下滑,今年僑外投資可能回跌至民國九十一年時的最低水準。由於投資熱絡與衰退,關係一國經濟發展的蓬勃與萎縮,投審會的數據及遠憂,值得正視。
基本上,最近五年的官方投資統計,的確顯示了僑外來台投資的每下愈況。二○○○年,僑外來台投資金額七六億七七三萬美元;二○ ○一年五一億二八五二萬美元;二○○二年三二億七一七四萬美元;二○○三年三五億七五六五萬美元;去年三九億五二七八萬美元。從景氣判斷的角度來看,僑外投資件數及金額的變化深具意義,足以做為施政的參考指標。例如,投審會憂慮下半年僑外投資如果再沒有起色,可能重蹈二○○二年的覆轍。的確,鑑於前一年經濟創下五十年來首度負成長二.二%紀錄,二○○二年政府動用國家資源祭出包括提供優惠貸款、企業紓困等多項經濟振興措施,加上受惠前一年基期偏低,二○○二年經濟成長率終於達到三.九四%,但代表台灣投資環境良窳、是否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僑外投資,卻明顯出現劇烈衰退跡象,而且減退趨勢持續至今。
當然,政府很可能用近幾年國際景氣低迷不振做為僑外投資劇減的理由。但我們認為這樣的解釋並不具說服力,至少從大陸外資進入的統計看不出有這樣的因果關係。以今年前五個月為例,大陸合同利用外資統計為六四九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接近一五%,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為二二三億美元,微幅減退○.七九%;二○○四年,合同外資一、五三四億美元,成長三三%,實際外資六○六億美元,成長一三%;二○○三年,合同外資一、一五○億美元,成長三九%,實際外資五三五億美元,成長一.四四%。當然,用具有「世界工廠」、「世界市場」條件的大陸外資進入熱絡情況,無法解釋台灣僑外資進入何以劇減,但至少可以澄清,國際景氣縱有變化,但尚不至於造成如台灣劇減三成多的結果。
事實上,我們毋寧相信,台灣本身的條件變差,投資環境相對其他投資地區不具國際競爭力,才是僑外投資裹足不前的主因。具體的原因,譬如執政團隊習慣意識形態治國,兩岸事務上始終抱殘守缺,不但不願積極推動三通直航,更在兩岸經貿事務上採取鎖國政策,連個開放大陸同胞來台觀光旅遊,或者台灣水果登陸政策,都採取了封鎖、消極態度,僑外資豈敢在此投資,自陷泥濘?另外,政府在社福、環保、核電政策上的搖擺不定,以及不少地方首長為了選舉考慮,採取偏激態度對待有意前往設廠的企業,都讓台灣成為僑外資的夢魘,沒有撤走現有的投資就算萬幸,豈有繼續前來投資的可能?
必須提醒政府當局,投資與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兩大主要動能,因為經濟前景混沌不明,國人消費日趨保守,如果投資,包括僑外、民間及公共部門也都停滯不振,今年台灣的經濟堪虞。面對投資減退的長期趨勢,我們不但憂慮今年很難「保四」,對今後的經濟前途,也不敢樂觀,只好請問政府,有無適當對策?
作者為前工商副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