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展:「小我」與「大我」之間
李永展 — 2014年12月23日要建構公民社會,必須要從公、私、民間團體的一、二、三部門來檢視。第一部門的公部門應有更多機制讓公民意識得以培養及發聲,例如以社區大學、社區組織、社區營造中心成為公民社會力量的培養及運作的平台,進而成為銜接社群力量的場域。第二部門的私部門則應發展更多企業建立企業社會責任,進而鼓勵更多企業轉型為社會企業。第三部門的民間團體本來就致力於各種不同公共議題,進一步可透過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ing),讓「地縁社區」的社區力量轉型為「議題社群」及「虛擬社群」的社群力量,如此,第一、二、三部門便可以讓「社區」及「社群」成為公民社會的基礎,進而成為鏈結修身齊家及治國平天下的環節。
具體而言,各地社區大學除了既有的各種公民課程外,也可以有創新作為,例如支持或設立「社區微型產業育成中心」。社區大學作為準社會企業,應該鼓勵並推動跟社區發展特色有關的微型企業,透過社區大學的育成來培伴,不僅可發展在地的產業特色,也可鏈結在地的社群力量,建立具有特色的產業,才能在全球競爭中走出台灣的特色產業。推動社區微型產業也可搭配社區「微旅遊」或「體驗經濟」的方式,讓社區可以透過不同面向在社區內落實社區產業。
近年來私部門也開始嘗試企業與公民社會鏈結,所以各種企業社會責任的作法也不斷出現,這是企業與公民社會鏈結的進步作法,但更進一步地,台灣企業界應鼓勵更多企業,從實踐企業社會責任轉型到成立社會企業,把社會責任及公民社會的實踐當作企業本體,如此才能從企業面向建構具公民意識的企業,具體化社會資本的積累;質言之,社會企業是台灣可以突破產業發展窘境的一個新面向。
社會企業可以讓愈來愈多的退休族群(黃金人口)成為社會企業的重要主幹,這些黃金人口一方面大都擁有某些社會資源,也各自具有不同的專長,而且相對有經驗,所以,除了鼓勵年輕人投入社會企業外,也應鼓勵更多年長的黃金人口投入,更能促成社會企業的落實。除了應關心年長者基本的社福醫療長照外,如果也能讓他們再重新進入社會,成為社會企業的重要成員,便可以讓黃金人口對社會有更大的貢獻。
至於各地的社區大學如果要鼓勵年長者多參與學習,除了社區大學可提供各種課程,讓中高齡者有更多社會學習及終身學習的機會外,白天也能提供因少子化而閑置的校舍空間,讓這些中高年族群充份利用空間,對社區及社會有更多的具體貢獻。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及中年退休族群愈來愈多的趨勢下,社大的課程除了在晚上可提供學習空間外,也應讓白天的閒置校舍有更多的場域提供給社會企業利用。
2014年九合一選舉最基層的村里長選舉結果,出現了不少新面孔,這些新的社區基層代表某種程度也讓未來台灣社會有了各種新的可能,不少新當選的村里長年輕化、多元化,這個結果當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讀,但不可諱言地,社群網絡的力量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後續如何使傳統的「地縁社區」納入「議題社群」及「虛擬社群」,將地理空間的營造加入非實質介面的社區營造及社群營造,如此才能由下而上建構台灣社會的公民力量,而惟有透過社會公民的賦權與培力,從鄰里、社區及社群來落實,我們才能在不同層級的權力結構中,伸張人民作主的真意。
近年來台灣人民以街頭上的眾聲喧嘩、網路中的集結宣洩,以各種反抗形式和參與方法對這個社會、國家與世界的傾斜與顛倒進行修正與扭轉,逐漸累積公民意識與能量。而這些建構公民社會的努力,正是在大我與小我、大發展與小確幸的鴻溝之間,極具意義的跨越。
photo credit:JΛCK VIΞW (CC BY-SA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