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洪蘭的追求與力行

洪蘭的追求與力行

余範英
洪蘭的追求與力行

正義原則要想在一個社會中通行,關鍵是人們能否接受它、相信它,它牽涉到道德心理學和正義感的形成。如果眾人沒有正義心理的氛圍與文化環境,則正義原則就不可能被接受,遑論公平。(節錄自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即公平的相對穩定性」)

認識洪蘭是在二○○一年底誠品的書架上,剛出版的新書《講理就好》是評論與專欄的結集,書名立刻引起我的注意。當時尚在中國時報服務的我看到台灣社會每到一個轉型階段,因急速發展充斥對權勢和機巧的妥協,功利思維擴張壓縮了視野的寬廣,抹殺對人、對環境的尊重與珍惜,意識形態在認同分歧下,不斷被分類被選邊內耗,公共論述式微,報導與評論大幅壓縮,理性精神蕩然無存,知識分子虛幻漂浮,一個「亂」字了得。《講理就好》是一帖清涼劑,洪蘭清新而敏銳的觀察,以認知心理學者淺顯的文字為社會亂象與迷思做深刻剖析,以紮實的醫學背景就不同的科學案例描述人生百態與沉痾,包容與化解社會怪戾之氣,簡而易懂的講究竟說道理,使我眼睛為之一亮。一通電話寄上我的仰慕,邀約共同籌劃「公與義與理性空間」研討會為教育分組的召集人,結緣因此開始。

洪蘭主張每個世紀賦予人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挑戰,在資訊科技的時代,資訊增加了一倍又一倍,科技進步縮短了地域的距離,但並沒有縮短人心理的距離,唯有人類一些不變的價值觀才能穩定這「忙」和「亂」的社會,方能「亂中有序」。她推動閱讀、落實生命教育、培養創造力,與曾志朗一起推動教改,認為「教化」是要活用生活上的智慧,而不是書本上的死知識。十多年來,她翻譯心理學、認知科學叢書,寫專欄、做巡迴演講、培育邊遠地區志工服務團,推動終生學習,她積極的作為將一天當兩天用,是投入公益、追求有意義的生命的實踐者。她在中央大學成立認知科學研究所,做田野調查、做實驗追蹤,引進世界新觀念,洪蘭言行一致,熱情積極,熱愛從事科學研究,熱情實踐教育推廣,在科學驗證裡投入知識分子的社會參與,堅持人性良善的基本價值,渴望建立互助互信、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在選舉與政治暴力語言充斥下,找回對心靈平靜的嚮往。

洪蘭之怒,我有過現場經驗,那是中國大陸希望小學的全國年度聚會,曾赴海南島一同出席。崇尚教育與學術無國界的她,是早期參與推動大陸教育普及的海外熱心人士,也是近二十年來國際、海峽兩岸研討會爭相邀約的學者。當天,她主講的是認知心理學、腦科學與中小學教育的新概念,七、八百人的大講堂,坐滿來自全國及當地的中小學校長及教師們。先進的腦科學研究及發展,在一張一張投影片的解析下,一個接一個的研究案例和世界先進國家教學實驗成果,殷允芃和我在台下全神貫注,是新知的震撼,是內容的紮實豐富,是洪教授竭盡心智的傾囊相授,是仔細講解的感動,我們都正襟危坐地聽著。然大陸有些朋友們乖乖地坐了半場,後半場就開始騷動起來,有接電話的、聊天的、另開講的,都坐不住了。突聽洪教授一聲:「請不要講話!」「請尊重我的演講,也請尊重其他在場聽演講的朋友,我遠道而來為每一張投影片都花了數小時和過往許多的經驗和研究,更不要說其他學者多年累積的研究成果,希望能與你們分享、對你們有貢獻。我不厭其煩唇乾舌燥的講,如果你沒有興趣,干擾了別人也不尊重我,請你們出去!」果不其然後來在台灣也碰到課堂吃雞腿這般不知她辛勞和熱血的學生,她始終如一的真性情傳授方式,終究是為社會大環境能培育更多有心有使命感的下一代的自我驅使與用心。

腳到心到手到,落足於台灣各角落,由偏遠地區、原住民部落、監獄更生人輔導專案,力行羅爾斯的差異原則,盡最大程度的幫助改善「最不利者」群體的利益。十行稿紙寫不斷,篇篇專欄一字一句,她累積的《講理就好》已是進入第九本,十數個年頭,熱切不變的心,參與愈深刻的她開始對這國與家也有獨到見地,犀利如舊,她開始也有了她的政論,她說:一個政府若要有領導力,它的組織一定要了解核心使命是甚麼,知道了,了解了,才會去實踐,而組織必須完成使命,否則就像沒舵的船,無所適從。她引用美國前國務卿鮑爾之言說:「使命使人力爭上游。在政府機關中,執政者的理念一定要先明確說出來,使它變成執行者的使命,上令才會下達。使命必須貫徹到組織的各個層級,讓每個公務員都了解政府在想甚麼。使命必須清楚、直截了當、簡單易懂。最重要的是,使命必須可以達到、讓執行者可以完成。一個政府只有得到所有人民的信任,人民才會追隨你。」她鼓勵公民社會的參與是一種態度,必須主動積極,而不是坐著等別人分配,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享受民主就要盡民主社會公民的義務,參與不置身事外,不姑息養奸,人間應有正義。要享受自由就要盡自由社會公民的責任。如不參與就不可批評做的人,因你已棄權了,為此她跑斷腿也要為「公與義」伸張盡力。

從《講理就好》到《理所當為》,洪蘭力行她的堅持,走過她的學習,挑起她的責任,源自她出身一個清苦而紮實的家庭,父母的身教形塑了她的品德。母親常說只要肯學沒有甚麼學不會,挑水下田,支持六個女兒自立於社會,勤奮與節儉常反映在她的穿著與樸實的背包身影中。她摯愛的父親在送她赴美求學時,傳授半生南洋生活的血淚體驗,在別人的國家要認命,碰到挫折是本分,不要抱怨才有時間把精力花在解決問題上,為保存民族文化要有理想有風骨,所以洪蘭認為人一生總要做些有意義的事,為所當為。

能為洪蘭寫序,重新檢閱她過往的文章和閱讀她的心路歷程,回顧她走過的點點滴滴,尊敬她的認真與執著,深慶得交益友,也注入我等對社會尚有期待的熱情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