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消費者物價指數走高意義及可能影響

消費者物價指數走高意義及可能影響

康復明
消費者物價指數走高意義及可能影響

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布,七月消費者物價指數較去年同期上漲二.三七%,連續第三個月超過二%,今年一至七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平均增幅亦達一.九二%。由於消費者物價指數竄高,不但超逾政府設定的一.七%經建目標,更因全年漲幅可能創下九年來新高紀錄,備受朝野關注。我們認為,消費者物價走高,代表國人支付的生活費用持續增加,維繫社會安定的重要支柱亦受到挑戰,政府應密切留意,採取必要因應措施。

依據主計處公布的資料顯示,七月物價大漲的項目,大部分集中在民生必要的支出上,包括油價上揚逾七%、就醫門診費上漲八%、學雜費調漲二%、蔬菜及水果價格分別上漲一三%及四七%。雖然政府設定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率僅有○.六八%,但因民生必要支出項目大都調漲,民眾感受特別深刻,抱怨的聲浪也特別大。值得注意的是,同時期公布的躉售物價指數,因為金屬價格漲幅趨緩,以及電子資訊產品出廠價格跌幅逾一成而較去年同期下跌一.六一%,連續第三個月下跌,也創下近三十六個月最大跌幅紀錄。由於躉售物價通常被視為消費者物價的領先指標,七月躉售物價指數持續下跌,除了顯示國內廠商間的交易價格仍然平穩,沒有通貨膨脹疑慮外,預期半年左右,如果情勢沒有太大變化的話,消費者物價應該可以追隨躉售物價歸於平緩或甚至下跌。

但消費者物價追隨躉售物價走低的樂觀解讀,通常不容易為一般民眾所接受。一來,油價、菜價、學雜費、診療費用的支出增加都發生在消費者身邊,民眾不可能忽視其存在;二者,除了國際油價漲勢不知伊於胡底外,國內水電價格調漲呼聲又甚囂塵上,民間自然不敢樂觀期待物價回穩。而在社會各個階層的綜合反應中,我們尤其認為以下兩項,特別值得主管部門留意。其一,痛苦指數持續攀高。眾所周知,世界各國都流行用痛苦指數,也就是失業率加上物價上漲率來衡量人民經濟生活上的痛苦程度。一如上述,今年一至七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平均上漲率為一.九二%,今年上半年失業率為四.一四%,兩者合計為百分之六點零六,平了去年紀錄。去年,雖然是扁政府執政以來經濟最好的一年,但痛苦指數竟然創下民國七十一年二次能源危機以來的新高紀錄,也是扁政府任內痛苦指數首度超逾百分之六水準;以往四年,指數都在四.二五至四.九七間浮沉。雖然從國際行情角度來看,百分之六點零六的痛苦指數也許不是很高,但對一向只能忍受四%上下的台灣人民而言,痛苦指數持續兩年竄升至百分之六以上,而且短期內沒有回落跡象,的確令朝野相當鬱卒。

其次,負利率情況不僅沒有改善,更有惡化跡象。自去年起,台灣進入實質負利率時代,不僅依賴存款利息過日子的退休族群深受打擊,對儲蓄意願及資本形成亦造成干擾,明顯不利經濟長程發展。今年一至七月消費者物價平均上漲率為一.九二%,高於一年期定存利率一.七九%,實質利率因而為負○.一三%。負利率長期化發展,對占國內人口比率九.五%的老人人口而言,難免有重大影響,亦危及社會安定,經建會主委胡勝正即強調,央行調高利息與否,除了穩定物價的考量之外,避免負利率情勢擴大,亦是重要考慮因素。

如果負利率情勢無法緩和,也就是物價上漲陰影遲遲不能有效消除,加上美國聯準會再次調升利率的刺激,我們相信央行將只有被迫提高貼放利率一途。果爾,物價竄高危機是否能夠安然解除還未得知,但對經濟發生一定程度打擊卻可預卜,不僅政府信誓旦旦的「保四」目標可能落空,國人可能無法避免經濟衰退、物價上漲的停滯性通貨膨脹折磨,全民可要有勒緊腰帶過苦日子的心理準備。


作者為前工商副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