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壯專欄:分歧不能上綱到分裂
風傳媒,王健壯專欄 — 2014年11月13日
民進黨很厲害,明明是他們長期杯葛兩岸相關協議與法案,而讓中韓FTA超前,卻可以硬拗是國民黨在栽贓,是馬政府無能。
服貿協議、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以及兩岸監督條例,分別在立法院躺了好幾個月都毫無進展,而毫無進展的理由本來就是因為民進黨一再阻擾立法程序,這不叫杯葛叫什麼?
更何況,反對黨杯葛執政黨,乃天經地義,有什麼好避諱?但杯葛是手段,並非目的;杯葛的目的是促進國家利益,而非政黨利益,政黨利益凌駕國家利益的杯葛,當然該受譴責。
馬政府簽署兩岸協議罔顧正當程序,雖然犯錯在前;但民進黨罔顧國家利益無限制杯葛立法,卻是犯錯在後。兩個政黨犯錯,倒楣的卻是跟兩岸協議與法案息息相關的無辜業者,這不叫政黨惡鬥叫什麼?
政黨惡鬥造成政治極端化,極端化的政治導致國家治理失靈,這是政治學基本常識;美國今天如此,台灣現在亦然。
美國政治學者繆海德(Russell Muirhead)最近出版了一本新書《極端化年代裡的政黨承諾》,其中有這樣一段話:「現在的政黨不祇經常反對對方,更經常仇恨對方」,這句話用來形容美國與台灣政治,都很貼切傳神。
但繆海德並不是「反黨派意識」的學者。他認為美國政治之所以受到「黨派意識的威脅」,乃是因為政黨把「分歧」上綱到「分裂」,把「打敗對方」置於「傾聽對方」之上,而且不瞭解「政治社群追求的目標,並不是意識型態的共識,而是如何化解分歧的協議」,更忘了他們負有「追求共同福祉可能性」的責任。
也因為如此,小布希雖然矢言要當個「團結者,而非分裂者」的總統,但他任內八年,卻證明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分裂者。歐巴馬入主白宮後,也宣示要帶領美國進入「後黨派意識」的年代,但這幾年的美國卻是史上黨派意識最嚴重的時期。
繆海德對美國的描述,當然也適用於台灣。立法院這幾年黨派意識高漲,有目共睹;立法產值低落,也是事實。但黨派意識卻並非國家治理失靈的罪魁禍首,禍首是「沒有共同福祉為目標的黨派意識」,這也是繆海德之所以主張「我們需要的並非少一點的黨派意識,而是好一點的黨派意識」的道理;好一點的黨派意識,一定不會缺少共同福祉(common good)的元素。
以兩岸經貿為例。民進黨與國民黨在立法院進行兩岸相關協議或法案審查時,基於黨派意識而有的政黨鬥爭,雖不可或免,但共同福祉的追求,卻也不可或 忘。比方說,民進黨即使可以無限期杯葛服貿協議,但示範區條例與兩岸監督條例,總可以進行審議程序吧?何必讓它們變成服貿的陪葬祭品?這不是黨派意識作祟 是什麼?
當然,更可笑的是王金平。國會議長的工作,就是推動立法,排除立法障礙,如果他既不能推動,又不能排除,豈不任何人來做都是一樣,何必非他不可?
幾個月前,他就要朝野政黨對法案爭議「再想想,再談談」,現在爭議未解,他還是那句老話「再想想,再談談」,但在想想談談之間,南韓已倏忽超前,無辜業者數千億生意即將泡湯,這樣的國會議長其無責乎?
而且,他放著現有的法案不去推動,不去排除立法障礙,卻突發奇想建議先簽中期收穫清單,這樣的國會議長,舉世唯他一人,連凡事杯葛歐巴馬的眾院議長貝納,大概也會自嘆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