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環境與人》初版序-聖嚴法師

《環境與人》初版序-聖嚴法師

環境與人

聖嚴法師

今天的人類,由於交通快速,資訊靈便,分別生活於全球五大洲的人,幾乎就像是貼鄰而住的隔壁同鄉,何況是同住於台灣地區的人呢?彼此之間,必須發揮相愛相助、共同關懷的理念。

地球世界,自從有人類居住以來,便不斷地發生天災人禍,如洪水、乾旱、暴雨、地震、蟲患、火災、戰禍等,人類為了共同的安危問題,激發了智慧,留下了文化,開啟了文明。一部人類的歷史就是在這種艱難困苦的情況中走出來的。

可是自從十八世紀末的工業革命以來,雖然漸漸地以機械的操作,代替了人力的勞動,各種民生物資產生量的大幅增加,提高了人類的物質生活享受,也改善了生活環境的舒適便利。接著來的卻又發現了更多人為的公害,逼得科技的運作,一方面要不斷地向前猛衝才有美好的明天,另一方面又要處理科技發展所造成的惡果,那就是如何彌補已被科技破壞及污染了的環境。

由於追求經濟的成長,為了因應人口的增加,為了滿足人類高品質的生活要求,發明了各類機械,消耗了大量的能源,那就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經過一百多年的開採使用,幾乎已經儲存了六億年的能源財富快要花光,現在又不得不轉移到核子能的應用。殊不知使用這些能源,卻為我們生存的地球環境,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害,那就是從這些能源消耗的過程,釋出了積量驚人的廢氣,空氣受到污染而有酸雨的問題,地球的大氣層,遭到氟氯碳類化合物及氧化氮類氣體的嚴重破壞,使得臭氧層破了一個大洞,對地球產生溫室效應,使得北極冰帽及原始冰原融化,地球氣溫升高,海平面的水位上漲,熱帶雨林漸漸消失,沙漠化的陸地面積日漸擴張,水資源的調節及其質量的情況都在惡化,因此而使得生物的生態失衡,自然的生產脫序,許多生物日漸絕種滅跡。除了工業污染,尚有其他產業污染、都市污染、生活污染等。加上人口激增的壓力,使得我們的地球千瘡百孔,幾乎已到病入膏肓的程度。

對於環保觀念的提出,雖在一九五○年末已有一些歐洲國家提起反污染運動,但到一九六二年美國的Rachel Carson女士出版《寂靜的春天》一書之後,才引起全球性的警覺,到一九九二年六月,全世界一百二十個國家的代表,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地球高峰會議,才確定環境保護是不分地域的全球性大事。

在這方面的努力,我們台灣,不論朝野,比起世界先進國家,尚不算落後,首先有少數民間人士投入環保運動,繼之於各級政府也著力環保政策及環保法案的擬訂和執行。行政院教育部也委託環保小組,集合國內的專家學者,就各人專業的範圍,提供研究報告及可行的方案,由於幼華教授主持,曾編輯成為本書之前身─「大專通識課程環境教育教材整理計畫」報告,這是非常明快而值得讚揚的一項政策。

我只是一個站在愛護生命、關懷生命的立場,來推動心靈環保觀念的宗教師,所以不具備環保科技的專業知能,讀了本書之後,使我獲益良多,並且因此而發現數點心得,提請方家參考:

一、環保理論與環保技術的研究發展,應由專業的學者及科技人員來努力。

二、環保理念與環保知識的推廣,應由大專以上知識群人士帶動全民來持續地努力。

三、環保的生活態度及環保的生活方式,應該成為全民運動的必盡責任。

四、呼籲世界各國政府行政首長、科技從業人員、工商企業人士,開發經濟,首當重視環境影響的評估,如果不能確保人類居住生活環境的安全安寧,則寧捨經濟成長而要保護生存的環境。切不可僅圖近利而說:「現代科技所造成的環境惡化,可以等待後續的科技來彌補改善。」這是一種沒有良知、不負責任的態度。為什麼不從預防環境惡化著手,誰能保證後續的科技必定可以改善、彌補已經惡化的環境?縱然可能,對於已經受害的生命,事後何能補償?

五、環保的目的是為了我們求生存,並且保護同一地區,同一地球村的生命,能夠延續生命。而我們生存所依賴的資源非常有限,消耗性的資源固然極有限,所謂永續的資源,也不是無限。所以每一個國民,都當養成這樣的美德: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若能重複使用便應用到不堪使用為止。一則減少資源的損耗量,二則減少廢棄物的製造量,那就等於惜福培福,好讓我們的後代子孫,還能在地球上有一片生存的空間。

我一向以為救世界,必先救人心,環境保護也當先從淨化人心著手。所以多年來提倡心靈環保運動,鼓勵勤儉節約,要打從每個人的內心做起。否則不論如何做法,總不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措施。環保科技若能配合心靈淨化,則可標本兼治了。

我不懂環境教育,也不懂環保科技,能夠應邀為本書寫序,不僅覺得是一份光榮,同時也表示主持本書計畫的諸位先生,對於心靈環保的一項肯定,所以非常感佩。謹述我所感如上,並請主持本書計畫的於幼華、周昌弘、王鑫、歐陽嶠暉、蕭新煌及張祖恩等諸位教授指教,也請諸位讀者指正。

民國八十四年七月四日聖嚴序於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