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縮短臺灣貧富差距與提升有感施政之政策建議

縮短臺灣貧富差距與提升有感施政之政策建議

詹火生

 

社會安全組召集人 詹火生

文化社福所碩士 蔡緯嘉

壹、問題背景

臺灣的貧富差距在2001年驟然擴大,依行政院主計處歷年的「家庭收支調查」來看,家戶可支配所得由小至大排列分成5等分,在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間,家戶高低所得差距幾乎都在6倍以上,可說是貧富差距擴張最快速的十年。面對貧富差距擴大的事實,我國政府無不致力於改善國內經濟、提振人民生活水平,十年間期間經歷兩次政黨輪替、金融風暴與歐債危機,雖然在2010年家戶高低所得差距已從2009年的6.34倍降到6.19倍,但6.19倍的貧富差距仍是歷史上的第三高。政府雖不斷擴大公共預算支出、開辦社會保險、社福津貼加碼,試圖透過所得重分配來縮短貧富差距,但人民對於生活改善的「無感」、經濟條件未提升的「有感」,令人思考是否縮短貧富差距只有不斷加碼社福預算一途?或是還有其他出路?

貳、議題分析

思考縮短人民貧富差距,不外乎朝以下四方向做政策規劃:(1)發展經濟成長,使整體人民所得全面提升;(2)抑制物價上漲與通貨膨脹,提高人民所得價值;(3)提高稅賦合理租稅,透過所得重分配來支應公共福利支出;(4)擴大社會福利照顧弱勢家庭。以上政策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然臺灣經濟發展深受全球經濟體影響、稅改制度也並非一蹴可幾,在短時間內無法急速縮短貧富差距的情形下,當政者不免思考是否有立竿見影績效導向的政策規劃,因此以津貼、補助、給付等等為名的社會福利項目便開始油然而生,再加上朝野每逢選舉就不斷對福利加碼,試圖利用實質的金錢給付讓人民達到「有感」,無奈人民卻有杯水車薪的感受,且可能認為政府的種種政策美意,總看的到卻吃不到、領不到,也有部分民眾質疑是否還要繼續領取這種舉債式的福利。

目前人民對社會福利已有基本認知,已不是津貼、數字掛帥的福利政策得以滿足,何況不斷擴大社會津貼支出也並非長久之計。其實我國政府在民國101年社會福利預算共編列4072億,社福預算佔整體歲出比例高達21%,較100年增加389億,增幅為10.6%,社會福利預算的比例已創下歷史新高,顯示政府重視社會福利的決心。不過當端出政策牛肉後,是否真能施惠於民並有效拉近貧富差距,仍有賴於更健全的制度體系以達風行草偃之效。就實務端而言,政策無法貫徹最為人詬病之處包括有:(1)政策往往指標績效導向,重服務數字不重服務效果,如就業博覽會往往越辦越趨盛大,雖收件案量與參觀人數高,但實際能媒合成功的比例卻不如小型就博會;(2)行政單位無法整合,無論是行政部門或民間單位間各自提供服務,服務資源容易疊床架屋,雖各層級皆成立民眾服務單一窗口,卻導致多元單一窗口的情形產生;(3)面對少子化與老年人口將急速成長在即,政府因應政策似乎仍處見招拆招階段,缺乏國家整體願景方向的通盤政策規劃,導致多頭馬車政策成效不彰。

參、政策建議

貧富差距的鴻溝乃冰凍三尺,非單一津貼或經濟補助能解決,應有更宏觀的政策統籌方針,尤其老年人口將急驟成長,各項經濟指標若仍未能即時改善,人民生活壓力勢必更顯沉重,在津貼補助已非政府財力能長久負擔的當下,建議政府未來致力於縮短貧富差距可行之策略包括:

1.合理稅賦制度的檢討再設計,強化臺灣社會連帶觀感,有效落實所得再分配。

2.屏除倚賴金錢給付思維,提供可近、可得的實質服務,以提升人民生活需求滿足有感之施政。

3.為照顧老年生活與降低人民照顧負擔,應盡速通過長照保險法,建構臺灣更建全的社會保險體制,降低負擔國家財政負擔。

4.中央、地方政府與民間單位間的有效合作,擴大扶植真正具有服務效能的社福機構。

(本文承台大社工系古允文教授、台大社工系王雲東副教授、輔大社工系林桂碧助理教授、實踐社工系劉弘毅助理教授等提供卓見,謹致謝忱)

 

 

引用來源: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引用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3/1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