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無助、家長恐慌 難道要讓菁英流失
王伯元 — 2014年06月11日
會考落幕,隨著成績級距的公布及選填志願的執行,考生及家長陷入一片無助及恐慌當中。尤其是作文的比重及志願序的混亂,不但讓考生焦急徬徨,家長也無所適從,不知如何協助孩子選填志願或重建信心。等到超額比序分發時,又不知還有什麼樣的問題,這樣的十二年國教,難道是我們想要的嗎?面對排山倒海的反對聲浪,難道教育部還要展現「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嗎?
任何新制度在執行之前,除了詳細的評估外,都還會有一個測試階段,藉以降低實際作業時可能產生的衝擊及影響。更何況教育制度這麼重大的政策,一旦走偏,影響可及數代,更應慎重處理。十二年國教從推行之初,各界就爭議不斷,包括會考及特招的順序、成績等級的劃分、超額比序的複雜、資訊是否透明公開等等,都存在著可預見的紛爭,但教育部彷彿蒙上了眼睛、摀住了耳朵,無視來自各教育團體、學校、老師、家長、學子的心聲及抗議。甚至,當整個制度已偏離「免費」「免試」的國教精神時,教育部檢討的不是制度的合理性及可行性,而是一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今日的混亂早在各界意料之中,可憐的是學生及家長,獲利的是補教和私中,失敗的卻是整個台灣的未來。
十二年國教的複雜度可謂空前,但最讓人無法信服的是它所謂的公平原則。從小師長諄諄教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它代表著一個公平合理的普世價值,也應該在孩子受教的過程中被重視、被鼓勵。然而當一個孩子努力了三年,卻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志願比序或作文成績而無法進入理想學府,他要如何相信努力的價值。
教育是百年大計,攸關國家人才的養成及國力的蓄積,應該重視的是程度的提升及品質的優化,但我們的教改卻始終脫離不了考試方式的變革,從「高中聯考」到「二次基測」到「一次基測」到「會考」,升學壓力並未如教改專家們所預期的減輕,反而考試變多,考期延長,很多學生在會考後還要繼續補習,以便衝刺「特招」。甚至因為「作文定生死」的怪象,連小學生也開始補作文,家長苦不堪言。有辦法的家庭還可將小孩送往私中或補習班,甚至送到國外就讀,弱勢族群的孩子根本沒有相對資源,形同被這個教育制度犧牲。
此外,除了四不像的考試制度,按照十二年國教的總綱草案,國文、數學等必修課的時數都會被刪減,這更是嚴重影響教育的品質,無怪乎近百位中研院士連署反對,認為數學是科技根本,降低必修時數,會侵蝕國家未來的競爭力。尤其當世界各國都在想辦法深化菁英教育,向下扎根,期望從中學就開始培養人才,以增加國家實力,甚至塑造明星高中,以群聚更多菁英,而我們的十二年國教卻反其道而行,台灣未來只會更加艱困。
誠摯希望教育官員正視十二年國教的缺失,徹底檢討評估其存在的必要。今年的國中畢業生雖已無法挽回,但從錯誤中學習,懸崖勒馬,這才是教育當局負責任的作為。
引用來源:
聯合報
引用網址: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7330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