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與黃春明的思索對話

與黃春明的思索對話

余範英
與黃春明的思索對話

 

這些年黃春明長住宜蘭,翻過九轉十八彎北宜公路回到蘭陽平原的家鄉,成立工作室從事鄉土語言教材編寫、田野採訪記錄、打造他的桃花源。在脚踏稻禾田埂間是個孩子王,畫童話寫童詩作童玩演童劇,周旋在蟲鳥與大自然懷裡。兩天前見面談起老話,分享他的成長與豐富又滄桑的歲月,早年的他是個離家流浪的孩子,自十三歲逃家,輾轉在台北延平一帶紅燈戶作電工討生活,近距離関懷體會淪落於社會底層的生活,及對生命堅韌依然充滿希望與奮鬥的意志,寫出了他的名著「看海的日子」一個單純的妓女的故事。他一再的說「小時候」,不忘談及那貧窮的莊稼人經驗,踏實的耕田戶隨着節氣犂地、播種、除蟲哼著「透早著出門,天色漸漸光,受苦無人問,行到田中央,為著顧三丈,不驚田水冷霜霜」。回顧台灣農業社會的經驗及精神習慣,代表的「勤、儉、納、積」是農業社會行為中傳統中國文化倫理的傳承,他說流傳的民間俚語、阿嬤的話與二十四孝,這非形式主義的價值是半部論語的根基。曾幾何時跨出了以農立國的世界與時代,這鬆動的根基與行為習慣和奮鬥意志,與累積向上的毅力哪裡去了?

走過從前,全球化與多元下的世代,新舊交替價值糢糊的當下,電視報紙通俗化,偏重表面欠缺深入思考、関懷與反思,網路世代資訊充斥,未經整理消化的即時資料與訊息,弱化了学習的動力,亦淺薄了生命的提煉。昔日透過文字、聲音、影像,記錄傳達社會現象,掌握社會脈動反映社會真實的寫作缺少了平台與園地,往日黃春明人性的呼喚曾是副刊的連載,今日的「老生長談」又有多少人共鳴!

赴友聞小聚聽黃春明說故事-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