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製液化燃料 蓄勢東山再起
柯佳吟 — 2011年11月25日利用煤轉化成液化燃料是已知較為昂貴的能源技術,不僅是在生產成本較高和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相對為高,在加上生產煤製液化燃料,將導致相當大的碳足跡,估計會釋放出與傳統石油燃料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相比,兩倍以上生命週期的碳。然而,隨著2008年能源價格開始上漲和能源安全的擔憂,利用煤產生液化燃料的轉換技術開始出現新的契機。不同的氣候政策和其他替代燃料的可行性,如生物燃料,將影響煤製液化燃料未來的前景。
煤製液化燃料技術自20世紀左右已經存在,早於1944年時,即在德國被廣泛使用,生產約 90%的國家燃料需求,而在原油相對便宜的中東地區這項技術則不受重視,除了南非,煤製液化燃料提供了約30%的國家運輸燃料。
而今,究竟會不會出現一個煤製液化燃料技術的重新興起呢?要確定煤製液化燃料將發揮在未來全球混合性燃料的作用,大概有幾項關鍵因素,如不同的情境模擬、未來政策對碳排放量相異的嚴格度、生物燃料的可接受性和碳交易在國際市場受允許的程度等。此外,煤製液化燃料是否能同時進行碳捕獲和儲存,而適時降低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是主導其未來發展的額外因素。
近來對於氣候政策的有無探討相對熱烈,氣候政策將會抑制對煤製液化燃料的使用(如下圖)。如果沒有氣候政策,煤製液化燃料最早在2015年時,可能就會在煤炭豐富的國家(如美國和中國)成為經濟重點的。在其他地區,則到2020年或2025年時會陸續發展。然而,碳捕獲和儲存技術將可能因為它們會提高成本而不再被使用。在這種情況下,煤製液化燃料至2050年有可能約佔三分之一的全球液體燃料供應。
然而,煤製液化燃料的可行性有可能被高度限制在部分地區,特別是如果地區發現低碳生物燃料可用,那麼煤製液化燃料將不會被接受。根據科學家的模擬,包括嚴格的未來氣候政策、高成本與大碳排放量等假設,都將抑制煤製液化燃料的前景,這麼看來,煤製液化燃料的可能只會在氣候政策較寬鬆的區域或在低碳燃料的替代品都沒有的國家才為可行。
整體來說,煤製液化燃料雖然可幫助解決能源危機,但其創造了另一項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的危機,因此煤製液化燃料的發展與使用乃需要進一步的評估。而近來的各種未來氣候模擬以及不同地區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允許,也都會對煤製液化燃料產生相當的影響。如果氣候政策執行,世界各國對石油產品的需求減少,原油價格下跌,那麼煤製液化燃料會更不具競爭力。